[摘要]奮斗精神作為一種積極的價值態度和價值反映,貫穿于人類生產、生活的始終。分析新時代奮斗精神的內涵、培育的意義、大學生奮斗精神弱化的表現及歸因,并從指明奮斗方向、提升奮斗認同、塑造奮斗自信、提升奮斗本領等四個維度探討對新時代大學生奮斗精神培養的途徑。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奮斗精神;精神弱化分析;培養途徑
[作者簡介]莫勒德爾·吾介特(1990-),女,哈薩克人,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校哲學教研部教師,研究生,研究方向:黨史黨建。
[中圖分類號] G6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07-0065-03
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奮斗的精神狀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是中華兒女光榮傳統,是黨珍貴的一筆財富,也是新時代青年學者所必備的思想品質。高校應堅持立德樹人、實踐創新,引導大學生養成永不懈怠的奮斗精神。
(一)新時代奮斗精神的內涵
自強不息,奮斗到底精神有著廣泛深刻的思想內涵,包含六個方面。一是信仰信念,把握其與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緊密聯系的特點;二是理論層面,把握其與馬克思、列寧、毛澤東、鄧小平有關奮斗思想一脈相承的關系,特別是把握其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內容的特點;三是文化方面,深刻領會這種精神在與中國文化、民族、時代精神方面的緊密聯系特點;四是歷史由來,深刻認識這種精神與中國共產黨在悠久歷史、光榮傳統、正確價值觀等方面的緊密聯系;五是現實意義,正確掌握這種精神在新時代中的重要意義、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聯系、中國現階段的發展國情;六是哲學廣義,認識這種精神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人生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靈活結合運用。
大學生在當今時代奮斗精神總的來說具體體現在以下四方面:第一、努力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這種理念要求,大學生應該向著有意義的人生而奮斗。第二,始終堅信自己的成長成才與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分不開,更要看到中國共產黨走到今天的歷史是一代代優秀學子奮斗創造出來的。第三,大學生要把個人努力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緊密結合起來,這才是新時代中國大學生的鮮明特點。第四,把個人奮斗與中華優秀文化結合起來,中華文化是幾代代人艱辛創造,幾千年歷史的長河中傳承下來的。
(二)新時代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的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這樣的新時代尤為需要奮斗精神。加強大學生奮斗精神的培養,對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具有重大意義。
1、奮斗精神培育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需要
當前,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安于現狀、停止奮斗。就國際形勢來說,世界正處于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面臨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日益突出。這一現實背景時刻提醒著人們,尤其是青年一代,奮斗的腳步絕不能停止。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重大判斷,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己經發生轉化,要解決這一主要矛盾,就必須持續奮斗。新時代展現新氣象,新時代呼喚新作為,作為社會中堅力量的青年群體更要以昂揚的奮斗精神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征程中。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中國更加需要青年一代的奮斗精神和昂揚斗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發展動力和智力支持。
2、奮斗精神培育是解決大學生奮斗精神弱化問題的現實需求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快速發展,中國經濟逐步增強,老百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優越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明顯表現出奮斗精神弱化的問題。一些大學生畏懼艱難、怕吃苦、心理脆弱、難以融入社會,缺乏社會責任感等,這都不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也會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即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事業所需人才)。大學時期,是大學生價值觀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奮斗精神有助于積極價值觀的形成,培養大學生的奮斗精神,正是引導大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
3、奮斗精神培育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內在需要
每個人的人生價值是奮斗出來的,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就是一種幸福。要實現自我價值,就必須依靠奮斗,奮斗本身就是自我價值的一種體現。青年在社會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大學時期樹立好正確的奮斗觀將對整個人生大有裨益。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充滿活力,對未來有各自的人生規劃和個人理想。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國家經濟的蓬勃發展給年輕人提供了很多發展機遇和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讓心懷夢想的大學生能獲得人生出彩的機會,創造自身向往的美好生活。今天的大學生要更好的實現人生價值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離不開勤奮努力、踏實奮斗。
(一)奮斗精神弱化的表現
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高速發展,在中國社會轉型的幾十年中,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觀亦隨之發生變遷,部分大學生的奮斗精神弱化與缺失的問題有所突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少崇高的奮斗理想
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擔當歷史使命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大學生能夠確定和堅定為黨、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而奮斗的理想。當前,部分大學生價值取向日趨功利化,缺乏奮斗的意志,缺少明確的為國家和民族而奮斗的目標。部分大學生在政治上缺少崇高的奮斗理想,奮斗是為個人的滿足,沒能把個人的追求與國家的共同理想統一起來。比如,在選擇工作時傾向于在大城市、工作環境好、薪酬福利豐又相對穩定的單位工作,卻很少有人愿意去經濟發展落后,基礎條件相對較差的西部地區和村鎮農村。大學生的擇業取向表明多數大學生都只顧自己能過上舒適的生活,不是首先考慮犧牲個人利益為國家奮斗和奉獻。
2、缺失求知的奮斗欲望
調查表明,當前有些大學生在學習方面的表現卻不容樂觀。對待學習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缺乏求知欲望。有人認為只要不掛科就很好,少數人甚至認為掛科是在所難免只要能畢業就好。大學生上課時遲到、早退、曠課常有發生,有的大學生甚至花錢找人代替自己上課、代考,把上課學習當作任務來應付。上課玩手機的現象日趨普遍。大學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在學習上畏懼困難、淺嘗輒止,卻把大量時間用于戀愛、娛樂等,少數學生更是整日沉迷于網絡,荒廢學業。一些大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無視學習、忽視自我提升,在專業學習和科研學術上鮮有突破和成績。這在競爭十分激烈又重視個人能力的當今社會,無疑是給自己今后的發展之路設置障礙。
3、追求享樂,勤儉意識淡薄
改革開放的發展成就,使多數大學生生長在物質條件較好的家庭,部分大學生生活上重物質,追求享受型消費,肯于吃苦和樂于奮斗的精神日益淡化。在大學生越來越高的消費中,除了生活必需開銷外,女生在服飾、零食、化妝品、外出娛樂的消費最高。男生在外出娛樂、戀愛、服飾、游戲的花銷占比最大。一些大學生在消費中存在著攀比心理,不管自己是否需要,別人有的自己也要有,而且還要比其他人的更好。為了炫耀,很多學生講品牌講高消費,有的人為此都不顧及自己的支付能力,不惜借貸,出現的大學生“裸貸”就是大學生不理性消費導致的錯誤行為。大學生追求物質享受,感官刺激的消費取向,助長大學生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錯誤觀念,消磨了大學生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為理想奮斗的意志,嚴重淡化了艱苦奮斗精神。不少大學生把“追求生活質量”與“勤儉節約”視為對立的兩個方面,勤儉節約已經成為不被大學生珍視的品格。學生用完餐,都會留下剩菜剩飯,有些甚至會丟棄、剩余大半。校園里“長明燈,長流水”現象也是常見浪費現象。
4、吃苦耐勞精神不強
隨著居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新時代的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在家長的嬌生慣養中長大,在家庭和學校基本都不需要勞動。所以,很多大學生勞動意識差,也不懂生活中常用的勞動技能,甚至有些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都較差。他們怕臟怕累,逃避勞動,只想坐享其成。校園內的義務勞動,如打掃教室、掃雪等,都能躲就躲。參加公益活動也是出人不出力,敷衍了事。大學生勞動意識淡薄,勞動觀念歪曲,使很多人自身懶惰,輕視勞動,不懂得尊重勞動,在將來工作崗位中也難以做到踏實苦干、拼搏進取、愛崗敬業。
(二)奮斗精神弱化的原因分析
1、高校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不到位
首先,在人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條件下,奮斗精神教育在部分高校未受到重視,開展關于奮斗精神的教育活動不多,忽視了奮斗教育的重要性。其次,高校奮斗精神教育效果不夠理想,奮斗精神教育未引起部分大學生的共鳴。在進行奮斗精神教育時缺乏必要的深入分析和精神引導,一些學生對這樣的教學講解認同率低,認為這只是政治說教,沒有說服力,是在對青年人進行洗腦。一些學生對艱苦奮斗精神教育還采取消極態度,有的學生甚至抵觸反感。枯燥乏味、空洞說教的教育形式讓部分大學生認為奮斗精神教育缺乏吸引力與感染力。奮斗精神教育內容偏離實際,教育內容缺少對現實關切和社會熱點的回應,不夠貼近大學生生活,不能解決大學生思想困惑,就會導致一些大學生無法將艱苦奮斗精神深入其內心,就更難以落實到實際行動。
2、家庭教育觀念影響下的個體價值弱化
奮斗精神產生于人的需要。如果不通過個體的努力便可實現個體的需要,久而久之,個體的奮斗就會被忽視,奮斗精神也就有所缺失。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教育方式上,父母對孩子事事關心、時時關心,竭力滿足孩子的需要。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之下,諸多個體需要通過父母、家庭便可以得到滿足,個人奮斗需求較少。這導致青年對于奮斗與個人得失的關系體會不夠深刻,認識也不夠深入。這就導致了大學生缺乏頑強面對困難的鍛煉,影響了他們對奮斗精神的認識和培養。由此可見,物質上的過度溺愛導致家庭對青年人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精神的缺失。
3、貪圖享樂的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
一些貪圖享樂的社會風氣成為一些意志比較薄弱青年群體淡化艱苦奮斗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部分人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過程中把安逸享樂作為價值追求,導致了大學生出現奮斗精神淡化的現象。貪圖享樂的不良社會風氣削弱了當代大學生對奮斗精神的認同,使得當代大學生追求物質生活享受、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堅定的理想信念。當代大學生在貪圖享樂的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下所形成的思想觀念或意識對他們的行為方式有著能動的反作用,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在這種錯誤思想意識支配下的當代大學生逃避社會實踐活動和必要的實踐鍛煉。這種逃避實踐的行為不利于自身奮斗精神的形成。
(一)強化理想信念與責任擔當教育,指明奮斗方向
習近平在多次重要講話中強調,大學生要樹立遠大理想。為了這個遠大理想不懈奮斗,在奮斗中磨練自己,提高素質,擔當起時代使命,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綻放自己的才華。完成這樣的偉大理想唯一途徑需要每個青年自強不息,奮斗終生的精神。學校與家庭作為大學生培養的兩個重要陣地,要協同一致把價值觀培育和奮斗精神教育融入學習與生活中,將國情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挫折意志教育、艱苦奮斗教育等內容與大學生學習生活相銜接,引導青年樹立正確核心價值觀與奮斗觀。培養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為他們的奮斗指明方向。學校教育要在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上下功夫,要讓大學生明白一個人缺乏信念,往往就會目標模糊,行動搖擺不定,容易在思想上出現偏差,行為上易犯錯誤。只有有了方向,他們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有充足的動力。相反,沒有正確的方向,勢必會離成功越來越遠。
(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奮斗認同
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最深沉、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在中華優秀文化中,蘊含著積極向上、樂觀進取、自強不息、頑強拼搏、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助人為樂等的優秀民族精神。用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培育當代大學生,是當前培育大學生奮斗精神的首要任務。
高校一定要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作用,明確它的主渠道地位。學校可通過多渠道、多載體、多途徑對大學生進行優秀文化教育。開設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教育,繼承、弘揚奮斗精神,幫助大學生樹立起奮斗幸福的人生觀、奮斗光榮的價值觀。
社會風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意志品質。在全社會要弘揚奮斗精神,評判享樂主義。要充分利用好新媒體平臺,搶占話語權,以大學生接受和喜愛的方式傳播社會主義正能量,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廣泛渲染積極向上的氛圍,傳播積極肯定的聲音,弱化負面文化消極因素的危害性,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培育他們奮斗精神,重塑新時代大學生的價值觀,重振其在新時代奮斗的決心和勇氣。
(三)講好榜樣與身邊奮斗者的故事,塑造奮斗自信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樹立奮斗模范,通過榜樣力量的帶動,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奮斗精神蔚然成風。高校借助一切宣傳手段,大力宣揚優秀大學生奮斗事跡,樹立榜樣,傳播奮斗精神的魅力,營造蓬勃向上、勇于擔當、奮發圖強的校園文化氛圍。尤其是建立校友奮斗者案例庫,舉辦成功校友分享會,對同一起點的大學生會產生極大的激勵與效仿作用,提振大學生的奮斗自信心。
(四)加強專業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奮斗本領
大學是學習專業知識、不斷認識自己、創造不同未來的智慧殿堂。大學生正處于充滿精力、渴求探索、樂于挑戰的年紀。因此,大學期間正是他們探索新知、攀登學業高峰、有所創造的黃金時期。加強教育教學改革與教育管理,教育大學生以學習為首要任務,以刻苦鉆研、積極進取的精神,探求新知,完善自我,把自己鍛煉成具有綜合素質和能力的人才,掌握搏擊青春、創造精彩人生的能力。
通過提供勤工助學崗位,開展創新創業大賽、公益活動等,讓學生有機會得到鍛煉,讓他們在實踐中理解奮斗的意義,提升自我教育效果;高校開設各類學習和創新平臺,完善各類選拔和扶持機制,保證大學生創業團隊高效運行,可持續發展。高校還可以通過整合校企資源、校友資源、社會資本等,以及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來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進行創新創業的開展,把研究、學習、行動整合成一體,把奮斗精神教育寓于實際的創新創業行為中來。
總之,奮斗精神是大學生成長成才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因此,要積極探索培養奮斗精神有效途徑,幫助大學生用奮斗精神鑄就青春底色,爭做新時代的不懈奮斗者,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以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征程上,勇做新時代的弄潮兒,書寫無悔的青春。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民日報,2018-09-11(01).
[2]公茂虹.牢牢把握新時代奮斗精神[N].學習時報,2018-08-27.
[3]公茂虹.論習近平新時代奮斗精神[J].前線,2018-07-13.
[4]李一楠,楊福川.新時代青年奮斗精神培育[J].高校輔導員,2019,4(2).
[5]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05-03(02).
[6]張穎.新時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7]王云.當代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8.
[8]王朝.發揮班主任優勢,抓住契機培養學生奮斗精神[J].中國德育,2019(1).
[9]朱美燕.新時代青少年奮斗精神培育的路徑探析[J].中國德育,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