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子雪婷
摘 ?要:在互聯網日新月異的發展下,網絡語言作為網絡交流的新型符號應運而生,受到許多網民的追捧,特別是一些主流媒體也以網上熱詞為目標來吸引注意力。網絡語言為何受到追捧、網絡語言對大學生的影響以及如何在網絡環境中引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是信息時代教育領域的一個新課題。該文對此進行了初步討論,希望能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更多關注。
關鍵詞:網絡語言 ?教育 ?高校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5(a)-0183-02
隨著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走到任何地方都習慣性地搜索當地的WiFi,隨時隨地必須保持手機的4G網絡信號。而高校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移動電話等電子工具的依賴,使其更是成為網絡的高頻用戶。大學生通過網絡交際不僅改變了傳統的人際交往模式,而且更容易突顯自我的個性特征,反映了大學生復雜的社會心理變化。作為網絡交際的衍生品——網絡語言,憑借其創新、簡潔、詼諧和形象的特征,迅速在論壇、貼吧、微博和微信中傳播,并深入人心,尤其是大學生這群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群體。因此,如何滿足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順應時代的變化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值得教育管理工作者去探究的。
1 ?網絡語言的構成特點
我們通常所說的網絡語言,源自網民在QQ與微信聊天時、微博論壇發表意見評論時所使用的語言,不同于傳統漢語言描述。大致有以下幾類:
(1)諧音造詞。應用漢語、數字等諧音造詞來替代字詞與句子,起到表達自己的目的。如:“7456”表示“氣死我了”;“木有”表示“沒有”;“表醬紫”(臺灣方言)表示“不要這樣子”等,都非常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了互聯網出現以前的文字意義。
(2)縮寫造詞。常用的方法是縮寫單個字母或者幾個關鍵字來造詞。如“BT”表示“變態”;“BF”表示“Boy Friend”;“高大上”表示“高端大氣上檔次”。
(3)個性化的言語形成網語。網絡以其高效率、廣泛性的特點常常會將一些無厘頭的話語或者有特殊含義的簡短用語迅速傳播,成為網絡流行語,亦是網絡言語的主要來源。例如:“人艱不拆(表示不要落井下石)”“吃瓜群眾(表示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撒狗糧(表示秀恩愛)”等。
2 ?網絡語言在大學生身心健康中的影響
2.1 網絡語言的積極影響
(1)滿足追求個性化的心理。高校中的年輕人是創建和使用互聯網語言的主要群體,此時他們正處在高度的自我意識時期,且勇于創新,個性里善于接受新事物,處于喜歡追求非主流的心理階段。他們在使用或者創造網絡語言時,很少從文字專業角度去考究,只要一個新詞新語表達起來能夠吸引別人眼球,能夠展示個人魅力,即使在現實生活環境中,也可以像在互聯網上一般毫無顧忌地使用。 通過生動、幽默的網絡語言,大學生培養自己的想象力,體驗創作的活力,激發創新的積極性。
(2)滿足從眾心理。從眾是指個體在團體壓力下,改變自己的行為思想,使之不那么特立獨行,與大眾表現一致的一種心理傾向,讓自己的歸屬感和安全感需求得到滿足是從眾的主要原因。網絡言語自身的幽默詼諧,迎合了青少年的娛樂心理,因此在群體中相互模仿使用網絡語言,容易拉近人際距離產生共鳴,也增加了人際吸引。
(3)滿足減壓心理。網絡交流具有隱蔽性的特點,借助網絡語言,大學生在網上溝通交流時,可以摘下生活中的面具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緩解學習中的壓力,宣泄壓抑的情感,展示自己的個性。例如,“親”(一種昵稱)和“小白”(形容傻得可愛),可以把一些直接表達會很尷尬的感情,用含蓄又幽默的語言表達出來,既表達了情緒,又不失風度。
2.2 網絡語言的消極影響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些粗俗的網絡語言涌入屏幕,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特別是對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來說,他們對新鮮時尚的事物總是特別有好奇心,接納起來尤其迅速。在層出不窮的網絡語言中,他們常常不加辨別地盲目使用,長此以往,將不可避免地對他們未來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以“屌絲”這個時下很多年輕人的口頭禪為例,分析“屌絲”一詞對大學生有什么影響。
心理學里的“期望效應”告訴我們,當一種“期待”被說出來后,就會對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暗示作用,久而久之,這個人就會不由自主地朝那個方向發展并取得被期待的結果。如果學生認同屌絲很有可能就會導致退化,在無意識中放棄向更好的方向發展。雖然很多學生一開始是流于趕時髦,開個玩笑,但有時說說而已的事,卻會在無意識中重新分配人們的動機和注意力,使人們越來越接近我們的玩笑。自嘲有時是出于無奈,并且自嘲的人心里是有向往的。但如果長時間將自己定位在“屌絲”的角色,無論將來累積了多少財富都可能無法掩飾內心對自己的輕視和放任,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暴富者讓人看不起的原因。
因此,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無論貧困艱難,都應該自重,懂得自我約束。一旦“屌絲”“富二代”“咸魚”“尼瑪”等變得流行,成為一種潮流,會對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帶來不利影響,污染大學生的精神世界。
3 ?合理使用網絡語言,正確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3.1 規范引導,理性認識網絡語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共情”的態度,理性接受青少年追捧的網絡語言。對于喜歡用網絡流行語進行交流的大學生來說,教育者不僅要采取寬容的態度,還要引導他們理性地理解網絡語言,有選擇性的使用網絡語言。一些能夠展現時代風格和生動活潑的詞語可以用于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必須堅決反對那些含有咒罵意思、消極墮落和令人費解的言詞。幫助大學生合理地看待網絡用詞, 一方面,通過使用那些通俗易懂、詼諧生動的網絡語言可以給大學生活帶來快樂;另一方面,學生在豐富、生動的網絡語言交流環境中可以獲得人際交往的鍛煉。
3.2 輔導員應在學生管理中合理使用網絡語言
作為曾經的大學生,輔導員與自己的學生常常有著相似的價值觀、人生觀和溝通習慣。因此很容易與學生交流,獲得信賴,在校學生的行為思想觀念亦容易受到輔導員的影響。在網絡語言盛行的高校里,輔導員們也越來越熱衷用一些網絡熱詞來教育學生,如:“咱能不能在宿舍愉快地玩耍,不要破壞公共衛生,自覺維護學校公共設施?”“親們,說多了都是淚啊”“如果你把我視為游戲,我會殺了你”等。如此“潮”“萌”的方式讓90后的學生更容易接受。然而,輔導員始終還是一名教師,并且是學生思政工作的一線工作者。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網絡語言不僅僅是讓學生輕松發笑,拉攏距離,更要真正發揮管理效果,喚起學生的正能量,輔導員在融入學生的思想生活時,不能一味地被學生同化,而是要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影響學生,讓他們更明確地明白“應該做什么,該怎么去做,以及不該做什么”。
3.3 利用互聯網技術,努力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
在信息化時代的發展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積極利用微博、微信、QQ等網絡平臺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發揮網絡普遍性、大眾性和無障礙性的特點。例如:互聯網的無空間界限特點,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交流。因此開設心理健康在線課程,擴大課程的覆蓋范圍,促進網絡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方向。它可以有效地解決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面臨教師不足、教學內容和方法缺乏創新的問題。心理健康專業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分享教學資源和教學成果,從而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水平。
同時,還可以積極探索新的途徑,如借助科學技術,研發各種應用軟件APP,更加及時有效地解決同學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結合起來,多渠道地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引導學生關注身心健康。
3.4 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建設
大學生之所以熱衷于網絡語言,與其充滿活力和探索欲望的心理狀態有很大的關系,學校可以合理利用這種熱情來建設校園文化。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發,可以開展心理健康系列主題活動,如心理健康知識競賽、心理情境劇比賽、心理健康攝影比賽、心理電影賞析活動等。同時,依托大學生心理組織,對各班心理委員會進行心理健康專題培訓,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個體心理問題,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幫助,最終實現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目的。
同時,在這些活動中,大學生憑借其靈活的思維和創新能力,常常用到時下最流行的網絡語言,教師可以借機指導學生在創新的前提下合理、適度使用網絡語言,并通過學生干部群體發揚網絡語言的積極作用。這不僅有利于構建和諧校園文化,也有利于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
4 ?結語
網絡語言是時代的產物,不僅是大學生網絡生活的一部分,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發展。一方面,它促進了大學生人際交往,滿足了個性化的展示及娛樂解壓的需求;另一方面,對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和精神世界也有著不可否認的消極負面作用。因此,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發,要理性看待網絡語言在學生中流行的現狀,合理引導學生使用網絡語言,利用網絡語言的積極效應,激發學生的正能量。
網絡語言是時代的產物。一方面,它促進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滿足了個性化展示和娛樂減壓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也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精神世界產生了不可否認的負面影響。因此,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發,有必要合理地了解學生使用網語的現狀,正確引導學生使用網絡語言,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 孫文杰.淺談網絡語言對大學生的影響[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2):70-71.
[2] 百度文庫.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EB/OL].(2012-12-08).http://www.wenku.baidu.com.
[3] 沈曉梅.構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國青年研究,2012(1):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