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琛在2019年5月8日《廣州日報》撰文指出:早在2017年5月,原銀監會等幾個部門就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但近期有媒體調查發現,仍有不少網貸機構無視規定,披上創業貸、畢業貸、培訓貸、求職貸等外衣,繼續向大學生放貸。針對校園貸的危害,有關部門也出臺了相關規定,大力打擊校園貸。但為何仍有一些披著“馬甲”校園貸頂風作案,讓不少大學生深陷其中。
從形式上看,這類披著“馬甲”的校園貸隱蔽性更強。比如改名為回租貸、創業貸、求職貸等,或者將貸款APP升級成分期購物商城、貸款超市等來打掩護,讓監管難度更大。從大學生角度看,校園貸重新披上“馬甲”也反映出部分大學生價值觀、消費觀和財商教育缺失的問題。要將花樣翻新的校園貸的危害降到最小,除了加大監管力度,把懲治校園貸的規定落到實處,取締無證無牌放貸平臺之外,還要保持政策的長期持久,并且根據情況變化實時更新。更重要的是要向大學生普及并加強財商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學校不妨編寫相關的金融知識教育讀物、開設相關課程等,引導學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量力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