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敏
我們學校地方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生存教育》《健康教育》和《長在宜昌》,以及公共安全、防毒、心理健康、環保、國防、反邪教和保護電力設施等專題教育。它注重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并讓學生尋找自我、培養個性,使學生融入社會、熱愛生活。我們地處貧困山區,地方教材是回收循環使用的,多個班級共用一套教科書。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孩子們“八仙過海”,搜集形式多樣的素材;在展示與交流中各抒己見,出現“百家爭鳴”的探學局面;孩子們在創新性運用中小試牛刀,“創客誕生”。下面談談筆者是怎樣在地方課堂進行生本教育的。
搜集素材:“八仙過海”
課前的素材搜集是教學中相當重要的環節,這一環節做得好不好,直接影響探學內容的多少和探學形式的多樣性。新課之前,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把實踐活動分解成幾個板塊,每個小組自由選擇活動的內容,自己決定活動的形式,教師只起統籌和協調作用。有的孩子借助爸媽的人際關系,進入相關場所實地參觀,制作音頻或視頻;有的孩子通過自己的手機和電腦,在網上查詢以及圖書館借閱、抄寫或打印文字資料;有的孩子自主約團,自編自演,把與課文相關的內容編成快板、小品、三句半等情景劇,生動活潑地展示在同學面前;有親朋好友在博物館工作的,還把館藏的寶貝經過手續后帶到課堂讓同學們一睹真實面容。孩子們在這個前置性的學習過程中,不僅豐富了學科知識,還學會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以及如何發揮自己的特長,獨當一面的能力。
比如,我們在學習五年級上冊地方課《長在宜昌》的“美麗神奇的香溪桃花魚”時,第一組的孩子準備了“美麗香溪”和“迷人桃花”的圖片;第二組的孩子通過多渠道搜集到了多個“桃花水母”的珍貴視頻;第三組的孩子還將本縣土特產的種類進行了歸納和列舉;第四組的孩子則抓住本縣一年一度的“木瓜化節”,把榔坪鎮的木瓜進行了一番宣揚。教師只起了指導學習方法的作用,放手學生大膽地獨立實踐,學生們共同完成了所有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對要學習的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了解,克服了以往課堂中出現的單一知識灌輸式的接受性學習弊端。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一個人有自學的能力和習慣,將一輩子讀書,一輩子受用。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是我們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有效途徑。教師這樣做,充分體現了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之“全面依靠學生”。
生本探學:“百家爭鳴”
生本教育認為:“人的起點非零,人擁有其自身發展的全部憑借,具有與生俱來的語言的、思維的、學習的、創造的本能,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潛能無限,是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孩子們已經從自己的知識儲存和認知水平作為起點進行了自學,教師根據學生自學情況進行恰如其分的引導,進入生本探學環節。學生們在小組討論中互學、把各自搜集的素材拿到組內進行篩選、歸納和整理,每個學生在組內交流中完成各自擔當的使命,記錄員做好組內數據的統計,中心發言人根據整理的數據做好全班展示和交流的準備,組長做好組織和協調工作等。全班交流時,由每個小組的中心發言人上臺展示組內分類列舉或綜合歸納的各項成果,在交流的同時,組內人員可以補充中心發言人說漏或說錯的地方,其他小組可以對該小組提出自己的疑問并尋求正確答案。交流范圍由一個小組擴大到整個班級,探學內容由一個問題擴展到整課內容,發言人語言流暢,中心突出,概括全面;傾聽者積極思考,共同解答,思維與思維碰撞,困惑和疑問不斷得到解決;學生們在提問、傾聽、欣賞、表演、動手操作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中探究學習,最終達成認識的共鳴、能力上的提升,圓滿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像這樣,教師在教學中盡量“不見自我”,而讓學生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經歷網絡式的交流,努力去尋找自我,發展個性,這也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之“高度尊重學生”的體現。
創新運用:“創客誕生”
地方課程服務于學生的發展,給有創新思維的孩子以發展空間,讓所學知識可以拓展延伸,運用升華。學生嘗試創作和表演情景劇,編造一個貼近學習內容的故事,獨立操作或合作實驗驗證一個猜想,以及參與問題抽答、知識競賽、編演小品、辦簡報等活動,以歌、舞、詩、畫等形式匯報展示,拓展學生的學習領域,增強學生對自然、社會、科學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將教材與當地文化進行和諧的滲透與交融,發揮兒童創客的最大潛能,讓地方課成為開拓視野、豐富人生、培養情感的工具。有幾個學生對“桃花水母”十分著迷,潛心研究水母生存環境的數據和指標,不僅寫出了科學小論文,還將“桃花水母”領養到自己的家中,對它的生存環境進行更深入地研究。生本教育倡導“一切為了學生”,我們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兒童的思維是不可限量的。教師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兒童先做后學,先學后教,為兒童好學而教,讓他們在你言我語的交流過程中爭當學習的主人,在快樂的感受中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