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冰
離異家庭孩子的心理問題已引起社會有關方面的注意,但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來引導這些不幸的孩子走上健康成長的道路?這就要引起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關注。更重要的是,要引起孩子的父母長輩和老師的重視,一起攜手努力尋求一種適合孩子成長的方法。
溝通減輕傷害
離異家庭孩子成長的特殊性和導致他們心理扭曲的原因,就在于父母關系的破裂。雖然兩個人的不和諧,最終走向離婚,也許是一種最好的解決方法。但是千萬別“鬧”離婚,盡量做到“文明離婚”。不管孩子跟隨哪一方,一定要協商好: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和平相處;要給予孩子同樣多的愛;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雖然離異,但還是一樣的愛他。如果父母能在一開始就做到和平分手,肯定能減輕對孩子的傷害。美國小說家海明威曾經說過:“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人和他開誠布公地談心。一個人盡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獨。”這就需要父母經常與孩子溝通,讓他明白:他并不是沒爸或沒媽管的野孩子,他跟別的同學是一樣的,只是父母的生活方式不一樣而已。如果離異后又重組家庭的父母,就更不能疏忽了那個不幸的孩子;而應該更多地跟他溝通,父母不會因為有了新家而不理他,他依然是他們心中的寶貝;而且他還因為這樣而多了一個愛他的新爸爸或者新媽媽;以后還可能為他新添一個小弟弟或者小妹妹。
例如,離異家庭的小悅跟著爸爸一起住,后來爸爸又跟別人結婚了。而她的媽媽在不久也重新組成了一個家庭。一開始的時候,小悅無所適從,本來生活在有爸爸媽媽關愛的家庭中,到只剩下和爸爸一起生活,當她慢慢適應過來的時候,爸爸又告訴她給她帶來了一個新媽。而媽媽也因為新家而少來看她了。在家庭格局不斷改變的情況下,小悅感覺到了害怕,同時她更怕新媽會搶走爸爸,因而總是對新媽惡言相對,就更想媽媽了。本來成績優異的她,也因此成績一直下滑。后來在與家長的溝通中,我提出建議:讓小悅的爸爸、媽媽和她的新媽一起跟小悅聊天。通過聊天,解開她心中的結,讓她明白爸爸媽媽不會因為有了新家而疏忽了她,而且她還因為這樣而多了兩個關心她的人。這種聊天溝通要持續地進行,絕對不能因為工作或者其他的原因而減少正確的引導。慢慢地,小悅的成績又一次追上來了,她又變回了以前那個活潑開朗的小女孩。有一天,小悅興高采烈地拿著一個紅雞蛋放在我手里,“老師,我新媽為我生了一個小妹妹。我以后有伴了。”過了一段時間,她又跑來,笑瞇瞇地說:“老師,我很快又可以請你吃紅雞蛋了。”一聽,我有點迷糊了。“這一次是我媽媽為我生一個寶寶了。”然后,我們都開心地笑了。
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愛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影響小學生人格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從原先的家庭環境逐漸過渡到學校環境,正是在學校環境中塑造、陶冶、培養了青少年良好的人格個性品質。離異家庭孩子的心靈已經傷痕累累,他們不但要接受社會上其他人各種的眼光,還要飽受失去親人的相思之苦。如果教師還因為成績的問題跟他們斤斤計較,那么你跟他們的父母一樣給他們帶來了痛苦,給他們的童年帶來了陰影。教師應該堆起微笑,親切和藹地關心他們,適時地給他們一個擁抱。教師的每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都會給他們帶來溫暖的鼓勵。
教師是孩子的第二任父母。對于離異家庭的子女,教師更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愛。從關注生活點滴起,直到學習、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培養,時刻關注著這些孩子的每一步成長。用師生間的感情去感化他們;鼓勵其他學生伸出友誼之手拉他們一把;用真誠的友情撫平他們心靈的創傷,找回失落的愛。讓他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和諧、充滿陽光的集體里,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又特別幸運。教師可以為這些孩子創設一些活動,在活動中細心引導他們重拾對生活的信心,鼓勵他們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引導他們勇敢面對現實,樹立生活的勇氣。例如,組織有意義的班隊活動、講英雄模范故事和學唱勵志歌等。在上一年全市開展的道德講堂中,我特意為我們班兩個離異家庭的孩子創設了一節以《感恩·生命》為主題的道德講堂。以感恩生命為線索,引進到感恩給予我們生命的父母,然后圍繞感恩說出父母為自己的付出,再而借用在殘缺的家庭中成長的英雄人物故事作為鼓勵,最后以一首勵志的歌曲把課堂推向高潮。
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社會是孩子生活成長的大環境。營造一個健康積極的社會環境,對離異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長尤為必要。除了學校和家庭要重視孩子的生活環境外,政府及有關部門更加要高度重視社會環建設。一是宣傳部門、新聞媒體等要著力從正面宣傳方面下功夫,通過播放公益廣告、網絡微博、橫幅標語等多種形式進行積極引導,為孩子營造一個寬容、和諧的社會環境。二是婦聯、共青團、義工聯等群眾團體要發揮積極作用,通過送愛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家庭“四進”活動,舉辦各種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活動,增加與離異家庭孩子的溝通和聯系,消除孩子的恐懼、自卑、厭恨、自私等偏激思想,從而匯聚孩子健康成長的“正能量”。三是公安、司法等部門要加大對侵害孩子利益不法行為的打擊力度。使他們真正享受著黨和政府、學校、社會、家庭的溫暖,健康地成長。
對于孩子的心理問題也只有做到盡早發現,才能及時引導。在關心孩子物質生活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為孩子建立起一個溫暖的精神家園。
(作者單位:廣東省臺山市臺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