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沁
摘 ?要:教育是立國之本,我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推動了高職教育迅速發展,高職生數量因而大量增加,社會對其成長成才狀況較為關注,但目前大多數高職生存在自信心缺失的問題。該文基于積極心理學,對五年制高職生自信心現狀與干預手段進行闡述,希望能夠幫助高職生提高自信心,增強其社會競爭力。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高職生 ?自信心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6(a)-0181-02
1 ?積極心理學概述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的重要內容,是一門立足于積極角度對傳統心理學內容進行研究的學科,不僅能夠促進心理學持續發展,還能推動人類社會協調進步。積極心理學強調采用科學方法與原則對幸福進行研究,基于積極心理取向對人類心理品質、健康發展進行研究,核心研究內容為積極主觀體驗、積極人格特質與積極社會環境。
2 ?五年制高職生自信心現狀調查
2.1 高職院校基礎設施有待提高
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教育目的是培養高職業素質、高專業技能的高等人才,高職生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企業生產建設、提升服務水平的關鍵。但是,我國高職院校的基礎設施相對較差,在教育資金投入、師資隊伍配備、專業課程教育、實踐能力培養、人才管理模式等方面仍存在較大不足,教學質量有待提高;五年制高職生入學時還是初中生,在進入學校后,對前途一片茫然,教師沒能及時發現高職生存在的悲觀心理,導致該心理在時間的推移下逐漸惡化,最終導致高職生出現自信心缺失問題。
2.2 社會對高職生的認可度較低
現階段,在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我國社會群體普遍認為高職生比不上本科生,這種錯誤思想導致社會對高職生的認可度較低,在該環境背景下,高職生自己也會因為身為專科學生而感到自卑。五年制高職出現的原因是國家為了促進高等教育實現多層次發展,其招生體制令許多人產生高職生是因為考不上本科才選擇專科,盡管畢業后的大部分高職生專業能力較強,但因為與當前社會的“學歷高消費”發展現狀不符,因而職業發展前景并不樂觀,多數家長寧愿多花錢選擇補錄專業,也不愿意孩子選擇高職院校[1]。
2.3 高考失敗的影響較嚴重
除了學校與社會的原因,高職生自身也會表現出明顯的自信缺乏,據調查研究顯示,發現大約42%的高職新生對自己和學校缺乏自信,他們普遍認為進入五年制高職是中考失利后的無奈選擇。在悲觀心理影響下,高職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心理向自卑、漠然、憂傷、失望、孤立等方面發展,對自身未來就業情況十分不看好,認為自身競爭力較差,加上國人普遍存在的攀比心理,使得高職生更加羞于提起就讀院校與文憑。
3 ?積極心理學視閾下對五年制高職生自信心的干預措施
3.1 基于積極心理學,強化情感教育
積極主觀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強調通過增加滿足體驗來幫助人們獲得主觀幸福感,與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目標相符合。人生總會遇到一些困難與挫折,沒有人在成長過程中一帆風順,心理狀態會隨著經歷的事情高低起伏不定,負面情緒常常會對個體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制約其短期或長期發展。盡管五年制高職生自信心缺失情況比較嚴重,但在其內心仍然希望被重視、被承認,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場所,必須認識到高職生存在的價值與重要性,教師要對培養學生自信提高重視,給予積極心理學輔導,秉承著鼓勵、肯定、客觀的心態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在日常教育管理中采取情感教育方法,幫助高職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逐漸增強其自信。
第一,教師可以組織以情感、心理為主題的班會或講座,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對自信思想教育進行滲透,對于出現過失的學生,教師不能使用惡劣的語言對其進行“人身攻擊”,而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學生存在的不足,先對學生的某些行為或優點進行肯定,然后再委婉地指出不足,從而降低學生對教師的排斥感,進而增加學生接受意見的可能性[2]。第二,教師要多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關心與愛護,真正了解高職生內心的焦慮與想法,采取科學手段幫助他們解決疑惑與問題,在新生剛入學時,教師就要與學生進行一次深度交流與開導,并幫助其制定職業發展規劃,在后續學習中,也要定期指導學生對規劃進行調整,只有真誠對待學生,對學生予以正確指導,才能有效幫助高職生逐漸提高自信。
3.2 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增加高職生的成功體驗
由于積極心理學以自我管理、自我導向、整體適應性為出發點,所以積極人格特質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研究基礎。積極心理學家從先天學習、創造、好奇三方面對積極人格特質進行研究,認為積極人格特質可以通過個體激發或強化自身的各種能力(現有能力與潛在能力)實現,當個體將這些能力轉變成習慣時,積極人格特質便得以形成。積極人格對個體的健康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為樂觀、開朗、自我決定等,能夠促使個體將社會價值與生活經歷轉化成自身價值與內在動機,增強個體的競爭力。
在積極心理學家看來,增強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是實現積極人格特質有效培養的最佳方法,高職院校可以通過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增加高職生的成功體驗,令其充分感受到自身價值。例如,某省五年制高職院校按照學生的不同學習階段,組織具有針對性的職業競技大賽,為參賽學生配備專業指導教師,對學生提高專業能力提供全方面指導,并邀請了當地知名企業領導與學院教師共同擔任評委,開展了“職業學院軟件設計大賽”“大學生外語大賽”等,有些學生在大賽中表現優異,不僅獲得了滿足感,還被企業看中,獲得就業機會的幾率大大增加。
3.3 拓展自信心培養途徑,營造積極社會環境
積極社會環境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羅杰斯、馬斯洛等著名心理學家認為,當學生周圍環境中的教師、家人、朋友、同學為其發展提供支持、對其選擇給予幫助與肯定時,可以有效促使學生達成自我實現;當學生周圍環境中的家人或權威者,對學生的觀點予以否定,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束縛,便會導致學生形成不健康心理,直接影響行為模式。因此,學校與家長自對高職生的自信心培養進行干預時,應選擇正確且科學的方法,努力開拓培養途徑,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周圍環境。
第一,學校與家長要認真聽取學生的觀點、看法,在尊重學生選擇的前提下,與其進行深入溝通,采取委婉的方法對學生逐漸滲透自身想法,引導高職生認識到自己選擇的優點與不足,這種方法能夠有效避免激起學生的叛逆心理,不僅可以取得良好效果,還能避免對學生的自信心與積極性造成打擊。第二,家長等社會群體必須改變對高職院校的錯誤認識,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將高職生不如本科生的觀念灌輸給孩子;在學生考試失利后,不要對其進行苛責與訓斥,而是應對學生進行鼓勵與肯定,雙方共同探討后續發展,如此可以防止學生因自卑而自我放棄,避免其性格變得偏激、尖銳[3]。第三,五年制高職生的價值觀與自我意識正處于不穩定的塑造期,社會環境會對塑造結果產生直接影響,為了能夠促使高職生將消極因素轉變為積極因素,學校、家庭與社會要對其給予高度關注、關心、尊重,秉承激勵、客觀的態度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對于高職生展現出的自我矛盾,應采取適當方法及時進行引導,避免對其自信心產生不利影響。
4 ?結語
綜上所述,五年制高職生之所以會缺乏自信心,主要原因是高職院校基礎設施有待提高、社會認可度低以及高考失敗等,為了培養并增強高職生的自信心,學校、家庭、社會都要參與干預過程,找準切入點,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幫助高職生樹立自信心,促使其實現自我完善,將高職生培養成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 喻小紅,姜波,李佳.積極心理學助力高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6(5):122-126.
[2] 李思晴.高職新生積極心理品質現狀調查及培養策略——以某高職院校為例[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17,19(3):56-61.
[3] 高強.高職院校教育環境下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知識經濟,2017(17):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