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摘 ?要:該研究分析了當代大學生因網絡素養缺失造成的“失范”行為,在原因分析的基礎上,基于高效管理的視角,嘗試提出高校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的策略。為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大學校園的平安穩定,以及我國網絡空間建設提供參考建議。但是大學生的整體網絡素養明顯不佳,尤其是在心理上表現出來的種種行為讓人擔擾。甚至有學者指出“現今中國的網絡環境,己經演變為年輕人的自由線上狂歡和網絡素養的全方位塌陷”。因此,對高校大學生進行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是時代對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關鍵詞:大學生 ?網絡失范 ?網絡素養
中圖分類號:F49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6(a)-0235-02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現代大學生除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之外的第三教育載體,是大學生進行人際溝通和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大學生作為互聯網的中的重要“群體”,他們在網絡空間的言行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及成長成才,同時也影響著我國和諧網絡空間建設。
1 ?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
1.1 認知失調:偏見
對于90后大學生在互聯網上成長起來的一代是互聯網的“原始網名民”,網絡充斥大量復雜的信息,該年齡段的學生由于還不具備客觀、理性的分析判斷能力,嚴重遏制了學生的自主思考和學習能力,也為偏見這一社會普遍現象提供了更多的表達宣泄途徑。這些帶有偏見性的立場的觀點和一些具有功利性的意見和想法,破壞了大學生循序漸進正常了解真實社會的步驟,造成認知負能量和不良情緒的感染,對一直以來的常規的家庭及學校教育帶來顛覆性的震撼。
1.2 情感失調:孤獨冷漠
網絡媒介環境最大限度地開啟了知識搜索功能,但卻無法彌補心靈的缺口。學生沉溺于網絡世界,就必然占據了大量與身邊同學、老師甚至父母親朋的現實交往空間,稀釋、甚至淡化了家庭群體間原有的強社交關系,造成學生的現實社會支撐系統的坍塌;其次由于虛擬世界擴大了交往的邊界和范圍與現實生活的單一形成強烈對比,從而導致學生在現實生活的產生抱怨等痛苦情緒,繼而發展為逃避現實的心理跡象,內心孤獨無法自拔。
1.3 行為失范:失德沉溺
大學生長期沉溺于虛幻的世界中,造成網絡認知模糊、對網上的信息的鑒別力低下,在網絡空間的隱匿下之下出現道德底線不斷下移,出現一系列道德缺失現象,如網絡造謠生事、實行網絡詐騙、網絡暴力等讓人瞠目結舌的事件[1]。其次,大學生長時間沉浸在網絡空間, 不愿走到現實生活中,忽視現實社會的價值。個體完全喪失了合理分配時間的能力,個體難以依靠自律來掌控自己的上網時間,失去了對現實生活和工作的熱情,大大降低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生活的節奏和工作的秩序被打亂,甚至對身體機能造成破壞。
2 ?高校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提升的培育路徑
解決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問題的有效途徑就是培育大學生具有較好的網絡媒介素養。有了較好的網絡媒介素養,大學生就能減少來自網絡不良信息的侵蝕,正確、科學、有效地利用網絡學習和生活,使網絡成為其成長成才的便利工具[2]。
2.1 加強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必須緊緊抓住網絡文化這一切入點和著力點,把工作重心延伸到網絡空間,把教育要求融入到網絡空間中,把文化陣地構筑到網絡空間,切實提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和水平[3]構建校園網絡文化陣地平臺,充分占領校園網絡宣傳和教育的陣地,高校要重視校園文化的傳播,在校園的門戶網站、主題性教育網站、校園微信公眾號、微博、BBS等網絡化的平臺系統,要充分體現思想性、教育性、服務性、互動性的內在要求,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確保網絡思政教育的有效覆蓋面。
其次,結合線下校園活動,學校要大力鼓勵學生各種社團組織,定期舉辦各種網絡知識培訓、網絡安全知識知識競賽、邀請媒體相關人員進校園舉行網絡傳播知識的培訓,讓同學們掌握正確使用網絡的方法,使網絡在我們身邊發揮它真正的作用,起到了網絡素養教育的作用。
2.2 加強網絡安全法治宣傳
我國已在2016年頒布并于2017年6月1日具體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足以見得國家對于互聯網領域安全問題的重視[4]。新的法律法規的實施,除了國家層面的立法以外,還要進行廣泛的普法宣傳,高校可以邀請網絡安全信息化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進校園進行網絡安全法制教育,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和案例,分析高校的校園安全,提升高校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法治素養。其次,高校可以以院系為單位征訂《網絡傳播》這一全國網信工作指導性刊物,與時俱進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網絡安全的前瞻性理論知識,提升一線高校管理者的專業化水平。
2.3 加強對校園網絡環境的監督管理
要建立一支分工明確、聯動協調的校園網絡安全監測隊伍。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校園網絡安全防護、信息保護及過濾等系統,構建校園網絡安全技術防控體系;在應對校園網絡輿情突發事件時,各個部口整合資源,合作協調,化解危機;構建監測研判機制,密切關注新媒體平臺和重點網站上的言論[5];構建引導干預機制,加強對校園網絡輿情的關注,及時回應,積極引導;構建分析甄別機制和自我管理機制,引導大學生群體建立為為自己發還和傳播信息負責的態度,提升自身的甄別和分析能力,學會理性分析,不傳謠不造謠、不盲目聽信散播,加強自我管理,積極主動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網絡空間。
2.4 提高教師的網絡媒介素養
教育要發展,隊伍是關鍵。培養和提高教師的網絡素養,不但對培養信息化人才、實現國家信息化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對促進教學模式改革、實現網絡教學也具有實踐價值[6]。新時代的發展對教師也提出的新的要求,高校需要與時俱進的制定中長期的培訓計劃和方案,定期組織教師培訓,包含國家安全法、形勢政策、網絡傳播等,提升教師的網絡媒介素養,增強教師的育人的使命感、責任感。
2.5 開設網絡媒介素養課程
國外很多發達國家已經將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到大學生教學體系中,并且開設有專門的網絡素養教育課程。而我國高校還沒有形成系統化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課程。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高校應該建立健全適應時代要求并且與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相適應的課程,充分發揮課堂這一主渠道的作用,對學生進行系統、全面的教育。
在課程目標設置上,要牢牢把握以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精神指導,培養具有較高網絡媒介素養水平的大學生;在培養學生情感、價值觀維度的目標上,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形成正確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課程內容設置上,一是要傳授網絡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用途,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二是要注重培育學生網絡道德法律意識及網絡的自我約束力,能夠處理好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關系。三是,注意培育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增強自我防范和保護意識;四是,課程內容上注意設置學生自我管理的相關課程,時間管理、學業發展與規劃,“互聯網+”的創新創業內容。在課程內容上不僅落腳于學生的管理同時,要在注重培養和于社會市場接軌的整體素養提升,滿足社會對年青一代創新型,復合型的人才需求。
在課程設計上,要具有層次性、針對性,一是要根據各個年級設置與之相適應的網絡媒介課程。不同年級學生的網絡媒介接觸情況會有所差別,要做到因年級而異。二是要結合學生的專業背景和特點開設具有專業適應性的網絡媒介素養課程。即以學生實際情況為基礎,結合學生專業進行教育,使學生逐步形成一種利用網絡信息進行學習、研究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
3 ?結語
高校是我國人才的重要輸出端口,肩負著人才的培養,文化傳承、科技創新的重要使命,我們要充分發揮的高校的基礎性素質性教育的作用,發揮大學課堂這一系統性培養人才的優勢,完善大學生網絡媒體素養的領導及培養體制,積極營造高校校園風清氣正的網絡文化氛圍。努力構建人才、傳播、保障為一體的長效機制,助力高等教育培養目標實現,同時,大學生要努力的增強和培養自我約束意識及能力,內化相關網絡道德、法律知識,嚴守道德底線,積極提升自我的網絡素養,網絡不是不法之地的警鐘長鳴。
參考文獻
[1] 武文穎.大學生網絡素養對網絡沉迷的影響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7.
[2] 席韓花.論當代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培育[D].江蘇大學,2016.
[3] 黃娟.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維的設計與建構[J].安康學院學報,2016,28(4):120-122.
[4] 十八大以來國家安全發展大事記及重要成就[J].人民論壇,2017(29):26-27.
[5] 楊月圓,康和平.基于專業化的成人教育管理者培訓保障機制研究[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5,17(3):36-39.
[6] 李燕,袁逸佳,陳藝貞.“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的多維路徑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6(3):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