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
摘 要: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而“主情境”是在碎片化的情境設計中力求整合,讓情境中的某個要素貫穿課堂始終,讓課堂的線索更加明朗,更利于學生在課堂中集中關注點,探索在其中,收獲在其中。
關鍵詞:主情境;主要人物;主場景;主線索
隨著課程標準的推廣與實踐,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整合越來越受到普通教師的重視,音像資源、視頻資源等充實了品德課堂,如今課堂也不再是往日的“沉悶”與“單調”,而是轉變成一首首動聽的歌曲、一幅幅精彩的畫面、一個個有趣的活動……那如何在紛繁復雜的教學活動中找到一條主心骨,讓教學的思路更加清晰,課堂更具有整體設計感?接下來筆者將以幾堂課為案例來談談主情境教學設計下的課堂效果。
一、一個主要人物——跟著“他”明辨是非對錯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許多人物的事例,教師在處理時怎樣讓學生一下子“參與”進來呢?利用離自己生活太遠的人物來引導,學生聽得云里霧里,始終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若列舉的人物事例太多,課堂上堆砌痕跡太重,也容易給人瑣碎的感覺。
1.發揮想象,巧妙設計
“馬虎”是很多學生會存在的一個缺點,如何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又如何讓學生找到一些方法有效減少自己的“馬虎”?在《告別小馬虎》一課,教師巧妙把握了低年級小朋友的年齡特點,全程帶著他們在“玩”中“悟”。利用“盼盼”這個與學生年齡相仿的人物,和大家一起走進“馬虎國”,接著遇到一系列哭笑不得的遭遇——盼盼明明想去體育館,可是因為路上指示標志的錯誤而迷了路;到餐廳吃飯廚師卻把糖當成了鹽;去商場買東西營業員把錢找錯……跟隨著盼盼“一路走來”,學生時而捧腹大笑,時而眉頭緊鎖,此時,因為馬虎帶來的種種麻煩已經給學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趁熱打鐵,教師提問:看了盼盼的旅游經歷,你想說什么?“馬虎給盼盼帶來了很多麻煩?!薄榜R虎國的人太粗心了?!薄拔覀冏鍪虏荒芴R虎了?!薄?/p>
學生意識到馬虎帶來的種種不便之后,便進入課堂的第二環節,找找自己身上的“小馬虎”。學生暢所欲言,老師當堂記錄,接著帶著全班一起“出謀劃策”,在學習和生活中怎樣克服馬虎,減少馬虎事件。于是學生在課堂上展開熱烈討論,積極發言。
生1:寫作業的時候多檢查幾遍。
生2:時間充足一點,我們就可以慢慢做事,不馬虎。
生3:在心里提醒自己做事要細心。
……
相信他們在絞盡腦汁地想“計謀”、熱火朝天地討論中正在悄悄告別“小馬虎”。
2.虛實相生,增強感悟
《我不拖拉》原是二年級品德與生活中的內容,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后挪到一年級的教材中。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選取班級里小林同學作為事例,分別用視頻呈現了小林早上起床、中午吃飯、晚上寫作業時的拖拉表現,接著讓學生討論,小林的“拖拉”帶來了哪些問題,學生答道:起床拖拉可能導致遲到、寫作業拖拉耽誤睡眠時間且影響第二天上課等。但是這些問題似乎并不能觸發學生的敏感神經。此時,老師巧妙設計過渡:“同學們,拖拖拉拉的你們總會長大,長大后的你們會走到社會各行各業中。長大后的小林成了一名醫生,看看他的表現如何呢?”于是在課堂中學生惟妙惟肖地上演了一幕“拖拉醫生害慘病人”,學生看到“病人”痛苦呻吟,小林“醫生”還在拖拖拉拉整理自己的手術服、手術帽,都急得直跺腳,甚至有些孩子都按捺不住得叫出聲來“你快點啊”“快點”……
這節課將小林這個人物的現在與將來巧妙串聯起來,一虛一實,讓學生對于“拖拉要不得”這一感悟深刻強化。
二、一個主要場景——給學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1.調動思維,手腳并用
筆者有幸聆聽了2016年江蘇省優質課評比一等獎的課例。上課內容是一年級的《會變臉的水》,課堂伊始就被執教老師的智慧吸引。在課前交流環節,老師和學生做了一個小游戲——拍肩膀表示下小雨;拍大腿表示下中雨;邊拍腿邊跺腳表示下起了暴雨。教會了學生這幾個動作之后,學生根據老師的口令玩起了“下雨”游戲,“嘩啦嘩啦”學生沉浸在雨天的情境中。
新奇的課前交流一下子拉近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也讓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配合更加默契。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這位執教老師設計了“遇到洪水,如何利用好身邊的物品進行自救”環節。此時,老師不斷地運用課前的“模擬雨天”營造真實的緊張感,輔之以相應的教學課件,學生仿佛真的置身險情,努力尋求脫身的方法。筆者觀察整個課堂中學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沒有一個人在做與課堂無關的事,那是因為他們真正參與到了課堂之中。
英國教育家約翰·洛克說:“教師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與保持學生的注意。”而這位執教老師通過讓學生身體力行營造一種特定的場景,一改以往老師苦口婆心的說教,成功地達成教學目標,讓學生獲得了充分的體驗和實在的技能。
2.現代技術,為我所用
現代教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教材的超越帶來了新的機遇。面向網絡資源,教師恰當運用現代技術,與品德課程教學有機結合,豐富課程資源,注重利用網絡、電影、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信息媒體,從而達到品德課程資源整合的高效。
在品德與社會的高年級中都有一個教學單元的內容主題為——走近世界,通過介紹世界各地的地理環境、文化遺產、節日風俗、民族習慣、科學技術、戰爭與和平等不同側面,引導學生了解世界、認識世界。但由于時空所產生的距離,該內容與學生生活距離遙遠,通過媒體縮短時空距離,豐富學生的感性體驗,激發學生的想象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F代多媒體技術將聲音、圖像,甚至影視等多種媒體信息進行綜合處理,讓學生或“置身于異國他鄉”感受異國文化、了解異國風土人情;或“穿越歷史”回望先人的生活、感慨時代更迭……
恰當運用現代技術,可以在有限的課堂開啟無限的空間,讓學生身臨其境,拓展視野,收獲滿滿。
三、一條明確的線索——牢牢抓住學生的關注點
1.邏輯緊密,環環相扣
一堂好的品德課就好比一集優質的電視劇。在四十分鐘里圍繞主題情節環環相扣,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筆者在執教四年級下冊《伸出我的手》時,整堂課圍繞“找到他—幫助他—尊重他”這條線索進行教學活動。首先讓學生調動思維,回憶自己的所見所聞,在我們的身邊有哪些人需要幫助;接著一起來探討如何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再以真實的事例告訴學生幫助別人也要講究技巧,注意方式。關于這類型的課處理不慎就會變成無聊的道德說教課,因此筆者在處理教材時,首先明確一條主線,接著實地采訪了鐘樓區景瑞曦城小區內的惜福互助中心,這是一個充滿愛和溫暖的組織,你任何閑置不用的物品都可以送到他們那里,同時你也可以從那里挑選任意你想要的物品帶走,他們不收一分錢。每逢節日,他們還會舉辦送溫暖活動等。當這些畫面呈現在課堂上,學生的關注點一下子清晰起來,熱情也被激發,紛紛討論,躍躍欲試。
作為一線教師在備課時心中應該形成這樣一條明確的線索,然后不斷地挖掘有效可利用的資源,在主干上不斷地添枝加葉,讓課堂這棵大樹枝繁葉茂,熠熠生輝。
2.順勢推進,自然銜接
一次區教學研討課,內容是四年級的《逛商場》。導入時老師利用課件出示常州各大商場的圖片,配上歡樂的音樂,師生迅速進入情境,隨即老師拋出話題:“沒錯,我們今天的任務就是一起逛商場,買東西。那么你對于購物有哪些疑問嗎?學生思考后紛紛舉手發言,老師將學生的問題記錄并歸納,主要有:如何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發現買回的商品存在質量問題應該怎么辦?網購與實體店到底誰好?這三個問題構成了本堂課的線索,接下來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研討這三個問題。整堂課看似由學生推著走,但其實一直在老師的預設之中。如在談到網購時先由學生暢談想法或真實經歷,老師在學生疑惑之時利用自己買自行車的真實經歷對學生加以引導,得出網店和實體店究竟如何選擇,要根據你所購買商品的類型來定這一結論。以往在聽這節課中,一些執教老師往往提出自己購物的一些遭遇,然后提問:“你們能幫老師想想辦法嗎?”筆者認為這堂課老師的高妙之處就在于老師始終是傾聽者、幫助者、引導者,做到了圍繞主題,順勢推進,讓課堂更加靈動自然。
總之,理想的課堂,其德育目標不是通過灌輸來實現的,而是在激發和體驗中實現、在潤物細無聲中滲透、在春風化雨中達成,實現德育的無痕化。學生在無痕化的品德教育中,實現了情感的自主體驗、認知的自主構建、行動的自我引導,最終實現自我成長和自主發展。
鮮活的課堂需要智慧,敏銳地捕捉課堂資源,合理地進行設計,是每個一線教師的必修課。用“主情境”的思維進行教學設計,或有效地利用好一個主要人物,或創造一個讓學生身臨其境的主場景,或以一條清晰的線索引導學生體驗與收獲,真正使品德課堂教學不落入俗套,達到落花有情、馬蹄留香的境界。
參考文獻:
朱清科.多策略引導小學品德課堂[N].濟寧日報,2010-0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