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洋
摘 要:課堂提問在教學過程中如果運用得當,就會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及時了解學生的能力和接受程度,從而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并且借此衡量自己授課的得失,及時總結和彌補不足,以便對自己下一步的教學進行一定的調整。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提問;提問藝術
課堂提問在教學過程中如果運用得當,就會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及時了解學生的能力和接受程度,從而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并且借此衡量自己授課的得失,及時總結和彌補不足,以便對自己下一步的教學進行一定的調整。提問應該根據教材內在聯系的內涵,圍繞著中心內容和重點、難度而設置懸念,一定不能撒香料似的隨處亂問。
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通過教學完成的,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是一種有效的啟發方式。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積極開拓思維,這樣就會理解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然而,在新課改背景下,有些教師的提問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1)提問徒有其表,目的是追求表面的轟轟烈烈;(2)慣性提問,未經精心設計或是隨口提問,雖有量,但其效甚微;(3)提問沒創新,每每是“文章分幾部分?”“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哪些寫作方法?”等。以上提問方法,都不是明智之舉,忽略了提問的科學性、技巧性,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久而久之,還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不用說鍛煉思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了。由此可見,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整體提高學生的素質,尤其是要提高課堂教學提問的藝術性。
當然,提問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緊緊抓住學生的思路,一環扣一環,循循善“問”,層層剝“筍”。下面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談談如何有效提問。
一、教師的提問,應該針對教學目標、學生的思路等創設問題情境
布魯納說:“學習的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使學生愿學、樂學,首先必須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虎門銷煙》一文的時候,教師在講解課文之前引導學生思考,林則徐為什么銷煙?煙對當時的中國有哪些危害?這些作為課前預習題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但是,小學學科中的問題都不可能全是學生生活空間已經存在著的,而這些問題對學生的讀寫基本功和生活又是有益的。這就要求教師對這些問題進行一種轉化,使它在學生的生活中占據一定的位置,成為學生樂意探索和回答的問題。經過實驗發現在提問中,如果把未知因素混雜在一些熟知的因素中,那么這一混合必將更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師提問,應略高于學生已有知識水平
教師的提問,如果過于簡單,低于學生已具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學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來,學生就會感到索然無味。而簡單地提問主要表現在這樣兩個方面:一是填空式提問,如《趙州橋》一課,老師問:趙州橋的所在、設計人及建橋的時間?像這類問題,學生即使一面搞小動作,也能對答如流。二是選擇式提問,如“是不是?”“好不好?”“要不要?”這類問題的答案二者必居其一,而且帶有明顯的暗示性質,即使不讀書,閉著眼睛,也有大部分學生說對的可能性。
三、教師提問,應注意于保護學生自信心
反之,如果提的問題過于復雜,超過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學生發現自己通過努力而不可能達到目標,他們就會喪失信心,不愿回答問題,從而遭受心理挫折。例如在教學《老人與海鷗》一文時,直接在課堂上拋出這樣的問題:“老人如此貧窮,為什么還要省吃儉用地喂養海鷗呢?”這顯然超出了學生的水平。因此,教師的提問要難度適中:(1)要以舊知識作鋪墊;(2)要注意學生的心理特征;(3)要問學生易生疑和難理解之處,促使學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要求,誘發深入探究的欲望;(4)對知識程度不同的學生提不同難度的問題。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提高課堂效率的途徑之一就是有效提問,有效提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而且教師可以檢查學生掌握程度,及時進行有效的教學反饋。同時,教師要做到無論學生的答題質量如何,都應該給學生一個親切的笑臉,對學生的勇敢表示鼓勵和贊揚。學生受到尊重,自尊心增強,有了強烈的榮譽感和自豪感,下一回再提問時,學生就會迫不及待地舉起手來。
參考文獻:
錢威,徐越化.中學語文教學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