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英
摘 要: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能力有著不可或缺的位置。在小學低段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前提,合理規劃閱讀教學內容,對于學生在課本中遇到的難點、重點問題進行統一講解,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也有利于實現低段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針對以上現狀,立足于小學語文低段閱讀教學探究的過程,希望探究出一條小學語文低段閱讀教學的高效路徑,并希望藉此進一步促進小學語文低段閱讀教學研究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段閱讀;探究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低段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學習內容,教師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從低段開始抓起。以下結合具體教學情況,分別進行介紹。
一、表演朗讀,體會情感
表演是低年段學生閱讀學習的方法之一。教師可以根據課本提供的情境、情節,讓學生進行表演,通過表演讓學生對課本內容有進一步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整篇文章進行完整演繹,也可以對文中空白處創造想象表演,還可以根據一個片段或者一個教學點即時表演。表演朗讀符合小學生好動愛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特征。例如,在《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課的教學過程中,上課之初,我神秘地和學生說:“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小白兔和小灰兔》,大家喜歡看戲劇嗎?”隨著我的講解,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喜歡。”緊接著,我隨機抽取了幾名學生讓他們上臺表演,學生通過表演懂得了勞動的意義,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讓學生表演朗讀課本內容中的情節,還讓他們從表演中感悟文章所蘊含的道理。
二、帶領學生走出課本,豐富閱讀教學內容
“樹立開放的意識”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理念之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存在著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社會生活,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合理開發課外學習資源,這是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例如在《操場上》一課的教學開始,我帶領學生閱讀課本,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如:“同學們想不想去操場上親身體會一下課本中的內容?”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想。”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本內容,我和學生走出教室,到操場上親身體驗課本中說的跳高、拔河、拍皮球。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自由選組有的跳高,有的拔河,接著,我問學生:“大家知道我們這節課講的是什么嗎?”學生說:“鼓勵我們從小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緊接著,我帶領學生回到教室,在黑板上寫下“操場上”這三個字,我讓小李站起來念一下這幾個字,小李站起來回答得非常正確,隨后,我有寫下拔河、打球、跳高等詞語,讓學生認讀,等學生差不多都認識的時候,我隨機抽取一名學生站起來閱讀全文。這樣的教學設計,讓課內與課外學習的有機融合,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三、幫助學生拓展課外書籍
小學生的求知欲較強,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也相對強,但小學生因為年齡較小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基于此,教師要根據低段學生的年齡、思想狀況、閱讀能力、興趣愛好,幫助其選擇思想健康、語言生動有趣的課外書。同時,教師要特別注意結合語文教學和其他許可的教學,向學生推薦利于教材學習的課外書。例如教《四季》一課時,就可以向學生推薦課外書《365夜知識童話》,這本課外書以童話形式,詳細講解了動物、植物、天文、地理、生活幾大知識板塊。與此同時,教師要在學生閱讀時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學生切實遠離那些低級趣味的課外書。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培養了低段學生對小學語文閱讀的興趣,還使教師的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四、帶問閱讀,整齊把握
帶問即帶著問題閱讀,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理解,但如果沒有一定的方向為引導,學生的閱讀就會變得空洞,不知道讀后要做什么,該從哪些地方去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思考的是設置問題。因為,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以基礎性問題為主。例如教《蜜蜂引路》一課時,我就設置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邊思考邊閱讀,如:(1)“《蜜蜂引路》寫了意見什么事?”(2)“養蜂的人看到列寧時,為什么這樣驚訝?”除此之外,教師不僅可以在學生反復閱讀的基礎上提出更難的問題,如“文章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也可以在提出問題后,讓學生在閱讀中發現新的問題,這需要教師在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進行。與此同時,在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以太高的眼光來看待學生,而是要站在學生的位置換位思考,引導學生將閱讀中獲得的體驗表達出來。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低段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調動學生對小學語文閱讀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小學語文閱讀的興趣,不僅要為學生創造輕松和諧的閱讀環境,還要從實踐中去摸索,結合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及個性特點實際操作,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馮天潔.提高小學語文低段閱讀教學效率的方法[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5(36):101.
[2]張寧玲.如何讓低段孩子癡迷于寫話[J].赤峰學院學報(作文教學研究),2013(4):50-5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