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紅梅
摘 要:由于錯別字的影響,人們的生活中出現了不必要的損失和麻煩,因此讓學生熟練掌握錯別字的辨析,在書寫中避免出現錯別字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對糾正當今傳媒及文字載體中的錯別字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漢字特點;網絡文化;規范用語
一、錯別字在工作和學習中頻繁出現,影響是巨大的,迫切需要減少錯別字的對策
錯別字是錯字和別字的總稱,錯字指寫得不正確的字,即寫成不成其為字的字,而別字則是用其他字代替應寫的字。錯別字,使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不必要的損失和麻煩,錯別字的糾正是筆者在日常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錯別字的考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字形、字音的判斷以及寫作中對錯別字的扣分都是考試的重要環節,因此讓學生熟練掌握錯別字的辨析,在書寫中避免出現錯別字顯得尤為重要。然而錯別字卻無處不在,這不利于祖國語言文字的規范化與社會和諧健康發展。這種不良現象,不能不引發我們的思考。
二、錯別字出現的原因
(一)當前社會環境下錯別字出現頻繁,影響非常廣泛
對于當今學生錯別字頻發,甚至出現許多白字先生的情況,筆者認為有許多社會原因。
1.各種大眾傳媒中充斥著“諧音”,誤導學生使用錯別字
現如今的電視(報刊)中,時不時地出現各種各樣的諧音別字,有些廣告詞則刻意為之,故弄玄虛,嚴重誤導學生,使本來尚處于識字階段的他們認為諧音廣告中的用詞是正確的并加以使用。如“蓋(鈣)中蓋(鈣)”“咳(刻)不容緩”等。
2.部分傳媒對易錯字詞使用不嚴謹,使學生無從辨別
有些電視媒體審稿不嚴謹,出現錯誤,卻不及時更正,經傳播后學生就認為是正確的,糾錯時反而把電視上說的作為其認為正確的理由,殊不知電視上說的也有錯。例如故宮錯別字事件——故宮給北京市公安局的錦旗“撼祖國強盛,衛京都泰安”,其中“撼”字是一個明顯的別字,正確的應該是“捍”。若非網友指出,豈不又是一個人為的錯別字。
3.網絡文化的不規范發展壯大了錯別字的規模
如今在網絡上出現了許多新的字詞,如“囧”(jiǒng)“勥”(qiáng)等。這些文字的使用沒有規范,人們隨心所欲,在語文教學中被認為是錯字,卻被廣大新時代學生廣泛使用,無疑是在壯大錯別字的規模。
(二)從客觀角度分析日常生活中錯別字出現的情況和成因
1.漢字的基本特點為錯別字創造了生存空間
漢字形狀變化多樣,復雜,如“已,己,巳”“買,賣”“凹,凸”“悔,晦,誨”“辯,辨,辮”“戍,戊,戌”“拔,撥”“幸,辛”等字體本身就難以區別記憶。
2.文字輸入技術為錯別字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現行的電腦漢字輸入法有聯想的功能,有時即使輸入錯了拼音,也能輸出正確的字,久而久之眾口鑠金,認為錯的讀音是正確的,受此影響的人不在少數,更增加了這些錯誤的“正確性”,難以改正。
(三)從學生自身角度分析錯別字的成因
1.初中生對新漢字的學習與小學生不同,缺乏反復記憶
小學生在學習生字時常常采用反復書寫記憶的方法,經驗證明這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卻被廣大家長所不齒,而當學生升入中學,隨著課業負擔的加重,反復記憶這種費時的方法也不被采用,導致學生新接觸的生字往往記憶得似是而非,產生錯別字。
2.學生課業量大,忽略錯別字,得過且過
面對學生的作業時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觸,中高年級學生的作業沒有低年級學生的一筆一畫那樣的工整,多了許多龍飛鳳舞的字跡,在這樣的書寫方法下,許多因筆誤而產生的錯別字也日漸增多。
三、常見錯別字的糾正思路及解決對策
(一)思路
1.讓學生認識正確書寫漢字的重要性,對網絡新字、新詞持謹慎態度
人們常說字是人的門面、字如其人等,可見把字寫得規范、美觀是何等重要。但現在隨著電腦的普及,人們已習慣了敲鍵盤,打印資料,越來越忽視自己的文字書寫能力,讓人對自己的印象大打折扣,所以奉勸大家一定要重視漢字的正確書寫,不說人人都當書法家,但一定不能愧于我們這個民族。另外,絕不能把網絡新字、新詞當成一種時尚,不加選擇地濫用,造成新的混亂。古人云“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對漢字這一音、形、義三者一體,密切相關的表義文字,往往是錯一個字就有可能使整個句子、一個段落甚至全篇文章都面目全非,在現實生活中因錯別字、諧音影響一個人前途與命運的事情比比皆是。曾有播音員將河南漯河播讀成“累河”,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2.聯系生活,找規律,巧記容易寫錯的字
有些字學生容易寫錯,采取一個字一個字死記的辦法來糾正,既枯燥無味,效果又不好,如果采取一些巧記的方法,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根據漢字音形義的特點,編一些“順口溜”,如:“已半,巳滿,不出己”,根據它們封口的程度來區分“已,巳,己”的讀音。“戍,戌,戊”這三個字不要說學生容易弄錯,相信連老師也容易搞錯,但用“戍(shù)點戌(xū)橫戊(wù)中空”的歌訣來記,音、形全都記得牢。“心里想水就是渴,渴渴渴,三點水;張開小口才能喝,喝喝喝,口字旁。”“辛苦一點”就是“辛”,“幸福十分”就是“幸”。這樣很快就分清了。“穿(川)流不息”(括號中為正字,下同。)川對穿說:我是一條河流,又不是澡堂子,怎么來來往往的都在穿衣服?“自抱(暴)自棄”暴對抱說:真是一個傻瓜,竟想把自己包起來扔掉!“紙”我對學生說:“紙是雪白的,加上一點就弄臟了,這一點千萬不能加。”比如區分“買”和“賣”可以把上面的“十”當做錢,買東西要花錢,如沒了“十”,是“買”;而賣東西得了錢,就有了“十”,就是“賣”,從意義上辨別就分清了。對“凹,凸”這兩個字可以利用它們的字形特點來識記,高出來了就是“凸”,低下去了就是“凹”。“拔,撥”我們可以這樣記:拔河的時候要取勝,就需要朋友多一點;打電話時人們撥了電話號碼,聲音就能發出去了。這樣一來,學生就不會再把“拔”“撥”搞錯了。“泉”我讓學生明白它是跟水有關的,所以下面是“水”。“武”學生容易多一撇,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一些漢字知識:“武”字是由“戈”和“止”組合成的。小篆的寫法與隸書類似,楷書把“戈”的中間那一撇改成一筆長橫,再把上頭的一橫縮短,并向左移動不讓它跟一鉤相接,這是“戈”的變形;下面的“止”沒多大變化,結果就成了“武”這樣的寫法,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不會再在鉤上加一撇了。還有像“步”下邊寫成“少”,也可以應用此法。但對于音相同,意也相近,如把“照相”“畫像”“攝像”“銷聲匿跡”誤寫成了“照像”“畫相”“攝相”“消聲匿跡”,這些都需要我們下工夫去記憶。
3.識字教學必須遵循與讀寫訓練相結合的規律
識字是為閱讀和寫作打基礎的。字詞只有落實到文章中去,才能起到表情達意的作用,不和課文內容結合起來理解詞句,就不能把握詞句的確切含義,比如“功夫”和“工夫”,說“這個雜技演員真有功夫”(指本領)就用前者;說“他三天工夫就學會了游泳”(指占用的時間)就用后者。因此,字詞教學中提出“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是學用結合的有效方式。這樣才能把識字和讀寫提前結合,以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讀寫能力,所以我們必須遵循這條規律。
4.提高對錯別字的鑒別能力,讓學生在“漁場”中自由成長
在作文批改中,教師可以只把錯別字圈出來,而不像以前那樣直接改出來,讓學生自己去訂正。還可以采用游戲的方式,同桌間互換作業,開展找錯別字的競賽,以查找多者為贏家。找出錯別字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對這些錯別字進行分析,找出錯誤的原因,再進行更正。可以讓學生用該字組詞、造句,以便加深記憶。易錯字和容易寫別的字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統一訂正,一邊強化學生記憶,如“晚上”的“晚”右邊寫成“兔”,“舞蹈”的“舞”上邊少一點等;把“艱苦”寫成“堅苦”,把“已經”寫成“以經”,把“絕對”寫成“決對”,等等。
(二)解決對策
1.學生制作自測手冊
錯別字中,最困擾人、最使人尷尬的,就是那些自以為正確實際上卻錯了的字。因此,給自己制作一本錯別字自測手冊,隨手翻閱,是減少錯別字的好方法。
首先,收集易錯字。將自己、他人學習、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使用中遇到的容易出錯的字收集起來。
其次,糾正錯別字。正字與正音是分不開的,因此,手冊應設正音與正字兩部分。正音的內容,即容易讀錯的字,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念別字,還包括多音字、難讀字以及其他一些易錯字的正音。正字的內容,除了容易用錯的字,還應當包括容易寫錯的字以及筆順。將這些易錯字分門別類整理起來,并把每一頁內容分為兩半,左邊為易錯字,右邊為正確答案,時常對照檢查,日積月累,錯別字就會從我們身邊悄悄溜走。
2.多種措施強化記憶
為了能達到對漢字音、形、義融會貫通,脫口而出,揮手而就的程度,最重要的還要進行強化練習,加強學生對字形的整體認識與表象記憶,通過正反對比,克服習慣定式的影響,強調字形、字音、字義的相互聯系,通過對同音字的比較,引導學生分化出不同義、不同形的同音字,借以消除相互間的干擾。
首先,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重視字詞的教學,如學習一篇新課文,讓學生在預習時找出文中的生字,通過查字典弄懂這些字詞的讀音和意思并標注在文中,在教授時,教師再強調重點的字詞,尤其是學生容易寫別的字。
針對這類字詞,教師應結合詞語的意思給學生講解、辨析。
其次,要反復聽寫,以一課或一單元為單位,教師可在課堂上聽寫,也可同桌間互相聽寫;之后,學生對照書本批改,或同桌互改,教師調查統計,出錯頻率高的字再統一講解。這樣,學生的錯別字就會越來越少。
另外,對于易錯字,我們還可以制作成卡片,隨時翻看,加強記憶。
綜上所述,對中小學生書寫錯別字日益嚴重的現象,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各傳媒、文字載體以身作則,創造良好規范的漢語語言環境,教育工作者切實做到望、聞、問、切,標本兼治、溯本清源,才能對癥下藥,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最終還漢語言一個健康規范的形體,也才能真正從源頭上減少或杜絕錯別字在社會上的流傳,從而形成人人規范使用漢語言文字的習慣,使漢語言文化萬古長青!
參考文獻:
[1]趙運昌.中學生錯別字正字手冊[M].新蕾出版社,1991-04.
[2]成玲.常見錯別字手冊[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張育泉.常用正音正字手冊[M].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2-07.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