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棟
摘 要: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公開課既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方式,又是教師進行教學經驗、教學技巧交流的有效方式。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過程離不開公開課的磨礪。因此,如何上好公開課是每一位教師所必須面對的問題。結合十年來的開課教案以及聽課記錄,嘗試著找尋一些共同點,以期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語文;公開課;經驗總結
反思,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在教學之路上能走多遠,在教研天空上能飛多高。又到一年的論文季,這給了我一個回望自己和解讀自己的機會,促使我翻開那堆已經開始泛黃的教案本和筆記本。那發生在課堂中的一幕幕仿佛就在昨日,而今天終于又有了重拾它們的緣由和機會。
羅列了十多年來自己開設的各種公開課教案以及聽課筆記,發現自己對開設公開課有了一絲的明悟,趁此機會加以整理,希望借此對自己的教學有所幫助,讓我們不再迷失于新課標形態各異的課堂,探尋出一個公開課教學發展的方向。
一、緣起:精品課堂,獲益良多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風格,合理利用好自己的特長,立足教材取長補短,獨特的設計一定讓我們的課堂更精彩。時下,“同課異構”是開設公開課或進行教學研討、教學能力評比中常見的模式。
我們來看兩位教師在某重點高中上《老王》一課時的不同設計:
1.吳老師:有的放矢,重閱讀方法、技巧的訓練
師:我們這節課干什么呢?散文欣賞課,文學欣賞課,學習方法——話題討論式。老師把話題給大家,我們先來試做一下,熱身活動。話題是自選角度欣賞課文第四段。
生:我認為文章里通過寫幾個“荒僻的”“破破落落的”“塌敗的小屋”來寫出老王當時生活十分貧困。
師:很好,抓住關鍵的詞語對它的表達作用進行分析。
生:當作者問起他家,他只說“住在那兒多年了”,也許對老王來說早就沒有家的概念,那破落的屋子也只是個落腳點。
師:是啊,老王沒有正面回答,是個聰明人。分析得多好啊,看出了關鍵含義。
生:我覺得第四段由遠到近,“住那兒多年了”是暗示作者對老王的愧怍之情。
師:作者是偶然的機會觀察到這一幕,是用自己眼睛的觀察把經過寫出來。
生:上邊說是他們夫婦無意中散步的時候發現的,還有后邊是“閑聊”的時候,問老王是不是他家,說明老王從不受人關心,無依無靠,十分孤獨。
師:“閑聊”這個詞找得很好,它在第一段中有照應,說明老王和我一家的關系比較好,這才能閑聊啊!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一個殘疾人,一個三輪車夫,作者和他閑聊,分析得非常好。
學生意識到老王的社會地位和現狀,學會了從關鍵詞、重點語段、作者情感幾方面來賞析散文。這正如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就是個例子”。
2.劉老師:全面統籌,培養學生質疑的學習態度
師:在上課之前思考幾個問題:第一,老王為什么在臨時前抱病送雞蛋?找出根據。第二,楊絳理解了老王的心事沒有?她感到“愧怍”,愧怍什么?第三,看完后,你讀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兩分鐘后回答!疑惑?學生來不及思考!此環節讓人費解!請繼續看:
生:第一點,我覺得是老王在臨死前的感謝。感謝他們曾經的幫助。
師:第二點呢?
生:我覺得她應該理解。
師:其他同學有不同見解嗎?
生:我覺得沒有理解,因為她結尾說到是“愧怍”。
師:慚愧,心里難過,很傷心。那么她不理解什么呢?
生:她沒有在精神上理解。
師:請說得具體點,精神方面是什么?
生:沒有內心上關心,只是在物質上幫助,比如付的車費。
師:那么他需要什么樣的精神幫助?
生:人與人之間心靈上的理解。
師:理解他什么?你覺得你看到老王,你會怎么做才算是理解他?
劉老師的目的在于挖掘學生內心的疑問。以爭議的方式開場,把自己代入到作者的情感之中。劉老師全面統籌,不強加任何外在的意識,以學生的內在探究去完成教學,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培養了學生質疑的學習態度。
兩位老師成功的原因首先是巧妙地找尋文本的切入點。沒有無故的“巧妙”,只有教師的深思熟慮。只有依托教材,經過自己的反復琢磨,結合自己的特點,才能生成一堂閃光的課。
反思聽課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一節成功的公開課取決于多種因素。例如課堂定位了合理的教學目標、教者正確處理了學生的發展與教師的引導之間的關系、課堂體現了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等等。這些因素可能單獨出現的時候不是很出彩,但當它們匯總在一起的時候,有時會發生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讓我們來反思在課堂出現的種種“怪”現象……
二、不足:教學無序,漏洞百出
公開課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具有特殊意義。公開課是最好形式的課例研究,也是教師成長的重要載體。上過公開課的教師都能體會到:辛苦但獲益良多。可以說,它是優秀教師專業成長的加油站,是教學名師成長不可缺少的磨煉。
反思自己及同行的公開課課堂,也曾經出現很多的不足,歸納如下:
1.“常規”課堂,敷衍了事
公開課在一定程度上說是一種展示、匯報,需要教師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準備的。但有些教師出于種種原因,不愿意接受開設公開課。因此常常打著“常規課”的名頭,“真實”展現了自己平時在課堂上的表現。這種公開課常常被同行所詬病。評課老師當面不好意思指出,但內心實際并不贊同。
2.熱點斷“電”,熱情銳減
課堂導入即教師采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或創設一定教學情境拉開一堂課的序幕,一個好的課堂導入則好比一道好吃的“飯前開胃菜”,不但能增加食欲,還有美的感受,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激情大增。但是很多老師在上公開課時,用了大量時間進行導入,配角當主角,本末倒置。也有調動興趣后缺少延續性,學生很快“蕭條”了。記得自己的一堂課《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背景音樂的播放、開頭導語的引入,學生一下都進入狀態了,可是一個大問題拋下去,全耷拉下去了!一種斷檔的感覺特別明顯。
3.模仿度高,缺乏新意
公開課形式或者內容上都存在一定的雷同,模仿度高,自己創新的地方太少。比如多數教師都會選擇上起來容易調動氣氛的課型,而閱讀課、寫作課或復習課,很多新教師就不敢挑戰。當然,除了課型這一點之外,教師在上課程序上雷同度也很高。如有老師在課堂上使用了知識競賽這個環節,一旦成功,在接下來聽課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的“追隨者”,紛紛效仿。實在讓聽課者覺得有點老套,缺乏新意。
4.過分依賴,“多媒體控”
多媒體如今已經廣泛運用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輔助工具,黑板、粉筆、圖片、紙張等傳統的教學工具卻往往被我們所遺忘。年輕教師在上公開課的時候是一定會使用到多媒體,有些甚至上是百分之百地用,從頭到尾地用,也就是說,多媒體唱起了主角,不再是輔助工具了。一旦多媒體在使用過程中出點小差錯,不能正常使用了,那么他的課也就無法進行下去了!可以想象一旦運氣不佳外界來點小“插曲”,會造成多么尷尬的局面。更有甚者,一次高三調研課,一位教師竟使用了42張幻燈片!教師成了播放員。
5.環節過多,目不暇接
在公開課的準備過程中,青年教師往往特別積極地思考,也想出了很多新穎的設計方案和環節,為了能使課上得出彩,往往是所有亮點“蜂擁而上”,導致環節過多,目不暇接,教師難以把握教學重難點知識,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不到位。
6.課堂發揮,偏離目標
有些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教學目標很詳細到位,但在實施過程中并不到位,形成了“光喝水,不吹泡”的現象。只有審視自己的設計稿,保持前后一致,切實落實課堂的目標,才能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
種種現象經常使我們的公開課產生無序的教學實際,在課后我們不禁要反思:是什么讓我們精心設計的公開課之路有了如此多岔路!讓我們在摸索中繼續前行……
三、實踐:因材施教,百花齊放
1.展示亮點,但不泛濫
老師在公開課上往往特別注重展示自己的教學亮點。但公開課并不等同于亮點展示課,它需要的不僅僅是有亮點,更是要注重教學重點及內容的完成度。亮點不可或缺,但是也絕對不可以泛濫。如有位名師在執教《項脊軒志》一文時,在學生初步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卻又無法細致地體會作者感情表達的方式時,設置了這樣的思路:
以朗讀為主線,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1)大聲地朗讀課文,感受文中的幾個畫面,感受課文的構圖之美。
(2)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的語言運用之美與細節描寫之美。
(3)再動情地朗讀課文,體驗、表達作者對項脊軒及家人的復雜感情。
以反復朗讀課文為教學主線,在朗讀中變換角度,有步驟有層次地對課文進行評析,這樣的設計緊扣文本,既注重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又注意利用學生自身經驗對作者感情的體驗。經過交流之后,學生很快就能概括出“優美恬靜的月夜桂影圖”“頹敗凌亂的家道衰敗圖”“真摯深沉的至親至愛圖”“勤勉發奮的書生苦讀圖”“一往情深的夫妻相伴圖”等幾個動人的畫面,并體會到在細節描寫中流露出的對家境敗落的哀傷和時光易逝、有負親人的感慨,整堂課在朗讀和感悟中喚起了學生情感的體驗和心靈的共鳴。這節課既涵蓋了教學重點,又體現了教者的“心意”,有內容、有亮點!
2.利用“新”資源,不忘“老”工具
要正視公開課中教學媒體的輔助性。教應有法,但無定法。現代媒體技術手段的正確運用固然有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但是方法和手段總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教師要正視多媒體的輔助性。不分課程具體內容、性質,學生學情,盲目套用“多媒體”的做法,也是“中”看不中“學”。事實上有時一支粉筆、幾張幻燈片、淺顯地點撥也能方便解決問題。況且上公開課的目的是為了指導平時的每一堂“家常課”,公開課前準備五花八門的教具,請人代制多媒體課件等,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這在平時教學 中根本辦不到。這種“多媒體”全部武裝式公開課的示范性何在?
自從課堂多媒體誕生以來,許多人有一個誤區:凡是一節優秀的課,就一定要有多媒體的使用。許多學校也把是否使用了多媒體作為評定一節優秀課與否的一條重要標準。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老師變成了使用多媒體的高手,上課特別是上公開課,電腦、電視、投影儀并用,聲、光、電、影齊發,好不熱鬧,搞得學生是手、腦、耳、鼻并用,最后是暈頭轉向。
當然,與此同時,也有令人較為欣喜的現象。很多教師在上公開課時會精心準備一兩首背景音樂。應該說,語文課堂中適當選擇優美的背景音樂會起到相當好的效果,尤其是在開課初期帶學生進入某種意境時。這是有效利用多媒體的一個展現。
3.目標明確,實施到位
語文教學是一個復雜系統,從中確定具體、可操作、可衡量的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核心問題。如果教學沒有可操作和衡量的目標做依據,就會陷入極大的盲目性和任意性,教學活動也就難以達到預期目標。
在一節區級公開課上,某高中沈老師在《雨霖鈴》上的設計就令人耳目一新:本著體現語文教學的本真去教,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有所得。目標定位上,化繁為簡,突出主題。創設特殊情境,引領學生沉浸其中,了解詞的基本表現手法,實現從讀懂到會讀的跨越。提高學生的鑒賞評價能力,提升審美能力。在主旨上,突出“傷離別”,對“身世”“漂泊”點到為止。表現手法上,抓“情境”關系及“虛實相生”,“點染”“鋪陳”不刻意展開討論。結構上,“屯田蹊徑”等不再涉及,重要語句通過“意譯”訓練強化。
有很多教師對公開課有一種潛在的認識,認為公開課一定要“出新”。但其實一堂公開課它本身更是一堂語文課,不能失去它本應該有的功能。沈老師的課就很好地實現了既定目標,既有教者自己的想法,又有合理的目標定位,最后的結果自然水到渠成。
4.重視學生,勿忘引領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遵循教學基本規律,并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發揮優勢和特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公開課既然是“課”,就必然有“課”的共同特征,教師一旦把“課”演化展示和表演,教學便成了“目中無人”的教學,學生不再是具體的有個性的人、有生命的個體,而是教師教學場景中的一個道具。“把課堂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的氣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努力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公開課不能偏離了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而凸顯出它“表演化”的特質。學生是因“學”而存在,而不是教師展示自己魅力的必備道具。請看《念奴嬌赤壁懷古》課堂片段:
師:上片重寫景,下片“遙想”一詞接應上文,心往神馳,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寫的赤壁雄奇壯麗景色中出現了。閱讀下片前六句,作者刻畫了周瑜什么樣的形象?
生:英雄的形象。
師:是個什么樣的英雄?(點撥1)
生:古代的英雄。(眾生哄笑)
師:詞中有沒有用來形容他的詞語呢?(點撥2)
生1:雄姿英發。
生2:風流倜儻,玉樹臨風。(眾生又大笑)
師:(耐心)你從哪里看出他風流氣度的?(點撥3)
生2:娶了美女小喬。(眾人偷笑)
師:為什么娶了小喬就看出他風流了?
(學生做沉思狀,教師重復了一遍,學生又作冥想狀)
師:(有點著急了,聲調高了一些)大家想想看詞中還有沒有其他詞語表現他風流的?(點撥4)
生:“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
我們可以理解此時這位老師的心情,無論如何變換提問的角度、方式,學生卻總是啟而不發時,那是多么著急。問題的拋出換回的是沉默。可見要在合適的時間以一種合適的方式向合適的對象進行課堂引領。那么讓我們來看看案例中的四次引領是否恰當有效。
引領1:讓學生將“英雄”的內涵點出,看似最簡單不過的引領,能將學生腦中模糊的印象轉變成切實的語言。思維只有經過表達才能為人所知,才能發揮作用,綻放光彩。
引領2和引領3:當學生碰到困難時,老師沒有采取不作為的態度,而是不斷地以變換提問的角度的方式進行點撥,不斷地將思考的方向明朗化,但是從學生的反應看,兩次引領并未觸及思維的困難點,學生始終沒有作出積極的回應。
引領4:課堂的沉默讓老師有點著急了,提高了的聲調里透出的是深切的期盼。點撥“還有沒有其他詞語”指向性已是相當明確了,然深入一步思考,這時還需要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嗎?這還是引領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在聽課的過程中,我們也會遇上類似的情況。有些教師可能對學生的情況估計有偏差,在課堂上內心一急,自己嘴上的話就多了起來,最后造成課堂上的“喧賓奪主”或演變成了教師的“一言堂”。當然,也有教師完全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一味讓學生嘗試理解,或朗誦或表演或爭論,形式上熱熱鬧鬧,但缺乏應有的引導和點評,致使課堂漫無邊際,最后“形”散“神”也散。
四、反思:漫道如鐵,邁步從頭
公開課的意義在于促進日常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成績的進步,不是靠那幾節公開課就行的,而是要靠平日扎扎實實地上好每一堂課。我們一定要利用好這個載體,而不是簡單地把它看成是累贅,是包袱。
公開課是傳遞課堂新觀念的主陣地。我們的教育經歷了一次次的改革,觀念在不斷地更新之中,觀念的更新除了理論學習之外,最重要的陣地就是公開課,通過公開課能夠生動形象地將教育教學新觀念傳遞給更多的教師。
公開課是實現教師自省的有效途徑。通過公開課,講課的教師和聽課的教師,都會自我比較,取長補短,從而促進教師提升自我的內需。
第一,公開課有其存在的價值,但公開課不能搞形式主義。公開課不能為了追求轟動而放棄最有效的常態方式。無論是哪種公開課,主講教師或為名或為利,都可能放棄最有效的常態方式。比如,語文課中的字詞教學,這是語文課的基本任務之一,可是,它是難有新意的,因此,很少有公開課會關注這一領域。比如,一支粉筆就能板書清楚的知識點,可能會為了現代化硬要用上電子課件。再比如,教師適宜用講解方式傳授的東西,可能會為了合于新理念而組織學生討論。
第二,我們不能迷信公開課,我們每一位老師在吸取別人優點長處的同時,別忘了教出自己的風格,一味地模仿別人必定失敗。優秀的教學風格就像一面鏡子,時刻提醒我們教師要精益求精,風格也是我們教學工作的一種升華,是我們教師生涯追求的一種境界。我們知道任何一種教學風格都要為課堂教學效果服務,它是我們教師個人素質的綜合體現,作為一名教師,課堂教學風格的養成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自我教育風格的形成,從而打破我們常見的一些教學中枯燥的照本宣科的教學形式,為我們的課堂注入一些新鮮的血液。
第三,一個老師能否上好公開課不是關鍵,我們不能把能否上好公開課作為評定一個老師是否優秀的標準。教師的能力應該是全方位的,如學習能力、溝通能力等等。而現行公開課的評價,以及它所帶來的“一俊遮百丑”的效應卻讓老師感覺到,教師追求的全部都在課堂上,從而產生了誤導。同時也導致了部分教師的心理波動,給正常的教學秩序帶來沖擊。
希望我們都能正確看待公開課,讓公開課成為一個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創新、合作、交流、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的平臺,成為能體現教師別樣的教學風格、教育理念、教育機智的載體。這樣的“公開課”才是我們想要的。
參考文獻:
[1]李吉林.教育的靈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王義堂,田保軍,王碩旺.新課程理念與教學策略[M].中國言實出版社,2009-05.
[4]湯灝.“分層教學”關注每一位學生[J].現代教育報,2001(12).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