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偉
摘 要:高中階段的物理相較于初中物理所學的知識和涉及的層面都是呈螺旋式上升的,高中物理擴大了物理知識的范圍,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有些將由定性討論變為定量計算,如力和運動的關系、動能概念、電磁感應、核能等,高中不僅僅要學習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習物理知識和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自學能力和物理解題能力,并學會一些常用的物理研究的方法。因此,在高中物理的教學中,傳統模式下的“填鴨式”灌輸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學生學習的要求,在這個情況下,探究式的學習模式順勢而生。就探究性學習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作淺析。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高中物理;策略
在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中,一般是教師先備課,然后在課堂上講述知識點,學生進行記錄和背誦,再由教師進行提問鞏固等,由于教育方式過于死板單一,使學生對學習失去熱情,沒有想要學習的興趣。而探究性學習模式的目的就是改變傳統的物理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從心底熱愛學習,同時改善學生與教師之間由于過于死板單一的學習環境導致的僵硬關系,使課堂教學氛圍更加融洽,使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下提高成績和學習能力。
一、探究性學習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必要性
(一)規避現階段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弊端
在現階段的物理教學當中,一般用傳統的物理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以教師備課傳道授業為主,學生摘抄記錄為輔,不能說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好,只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學生對學習的需求。我們現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方式等為主,旨在為學生日后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基礎。因為物理本身就是自然學科,在學生日常生活中也能隨時隨地地感受到物理方面的知識,比如,杠桿原理,公園健身器材旁邊的蹺蹺板之類的,如果不運用實際的行動去探究公式的來源,學生既不能明白公式的來源,又不能靈活運用公式,很容易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二)有效提高物理課堂教學質量
近幾年,一項國際性的調查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的學生創造力低于歐美一些國家的學生,這就說明我們的教育模式和理念需要改變,要與國際水平接軌,而探究性的學習模式應用于高中的物理學科教學中是行之有效的,物理學科的電學、力學、質量學等內容,其就是我們在生活中的探索和研究所產生的,所以我們采用探究性的學習模式進行教學,能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從而自發地學習,也就從根本上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高中物理教學質量,提高了課堂上的教學效率,增加了學生課堂學習知識量[1]。
二、探究性學習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引導作用
在教學中,教師不可或缺并且至關重要,其是學生在學習路上的持燈人、引路者,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時候,若是沒有教師的指導,那這一切都會難上加難,因為教師在對全局的把握性上要遠遠大于學生,很多時候,教師能在一旁客觀、準確地指出學生的具體問題所在,在很多時候,教師需要恰當地創設問題情境,合理地運用已有的電子設備和科學技術,在網上找尋素材,充分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述力的作用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位置推同一扇門,學生每次感受到的阻力必不相同,門被推開的速度也肯定各不相同,由此將力的作用方向、受力點的不同等具體的知識概念闡述給學生,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力的作用,加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2]。
(二)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是探尋真理的唯一方式,在高中物理的學習中,可以讓學生多多通過系統的實驗,自己親自動手操作,讓他們看到變化發生的過程,增加學生的自信,感受到完成實驗的滿足感。因此,在探究性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造實驗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動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形成學習小組,幾個人一起完成實驗,增加班級集體榮譽感,營造學習氛圍,例如在學習力與運動的關系時,可以事先準備好實驗需要用到的材料,如木板、塑料板、泡沫板、玩具車等,然后讓學生將玩具車放置在不同的材料平面上,讓玩具車自由滑下,運動的速度不同,可以運用記錄小車到達終點的時間來比較,可以讓學生組成小組,一個負責放小車,一個負責記錄時間,再由學生統計比較得出實驗結果,各小組實驗得出的結果再由老師進行總結,這樣也提高了學習的趣味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3]。
高中的物理教學中采用探究性的學習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習思維。在學生日后的學業選擇上,也能讓學生加深學習物理學的想法,在探究物理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長遠,因此,在高中的物理教學中有效地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模式進行教學不僅提高了高中物理教學質量,還為國家的教育事業貢獻了一份力量,培養了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徐琴.高中物理“主導—主體—主線”教學模式的初步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7.
[2]朱明喜.探究性學習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234.
[3]魏春萊.探究性學習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核心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243.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