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正轉 胡小鳳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教育的重點不再是考高分,而是注重學生創新能力以及核心素養的培養。高中化學的教學重點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能力,注重學生思維品質的形成,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創新是學生必須吸收的一種新鮮營養,在化學教學中創新教育才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高中化學;創新教育;實施策略
創新是現代社會的需求,也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高中化學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陣地。但是,當前高中化學教學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忽略了學生在化學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極大程度上限制學生想象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高中化學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化學是實踐性強的學科之一,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化學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實現學生知識以及技能的快速提升,幫助其樹立積極的價值目標。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是新課程提出的最新要求。新課程中明確指出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為學生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而不懈奮斗。再者,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得到發揮,促進其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通過創新教育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培養。
二、高中化學教學中創新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重視實驗教學,注重思維培養
在高中化學教學之中,教師應該重視實驗教學,通過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在化學實驗教學中,要使學生發現實驗中存在創新問題并通過實驗驗證創新問題的可行性,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創新思想得以有力的體現。高中化學教師要對個性想法進行鼓勵,激勵學生不斷思考,營造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突出學生在化學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應用能力得以提高。除此之外,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學生只有正確認識化學知識后,才可以對平時所學習的知識加以正確認識,歸納總結,突出創新,對化學思想加以建立,學習興趣得以激發,自主能力得以提高,核心素養得到培養。
(二)運用化學教學
教學來源于生活,創新同樣來源于生活。高中化學教師應在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創設問題情景,加強學生對化學概念以及知識的理解,從而鞏固學生的化學知識。通過生活化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熱情,消除學生對化學所產生的厭倦感。教師可以羅列各式各樣與化學相關的生活現象以及場景,結合教材內容、學生學習特點以及真實體驗,構建全新的教學環境,從而吸引學生的目光,增強學生的熱情,令學生深刻了解化學知識蘊藏的魅力。這里應當注意的是教師在備課階段應注重教學素材的選取,以教材內容為依托,延伸至生活,打破傳統教材內容的局限性,創新教學方式。特別是針對單調、抽象等不易理解的內容進行改造,從而轉變生活信息為教學素材,使其更加形象化,更能激發學生的求學欲望,從而使學生積極融入課堂活動,提高學習的能力,為創新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與信息技術結合教學,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還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對學生的視覺、聽覺以及大腦進行刺激,使學生更快地學習化學知識,從而加深對于化學知識的認識,促進化學學習信心的建立。信息技術能夠將化學中的抽象知識通過圖片、視頻呈現出來,讓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整個化學過程,感受化學的神奇,體驗化學反應的奧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從而提高化學授課的質量,幫助教師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同時,高中化學教師利用多媒體還能夠調動化學課堂氛圍,學生通常喜歡動態的視頻,通過播放與化學實驗視頻,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視頻上,將會不自覺地被化學實驗吸引,而且活躍了課堂氛圍,促使化學課堂更具趣味。例如,在進行“化學反應與熱量”教學時,教師能夠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生石灰加水”會使水沸騰的視頻,讓學生了解化學反應中的熱量變化,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
綜上所述,高中化學教師應該通過提高自身化學專業素養,加強教學創新,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學生適應將來社會發展的重要能力,應引起教師的重視,不僅僅是化學學科,也是其他學科重視培養的能力之一。
參考文獻:
[1]張世春.淺談高中化學教學中創新教育的實施[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7):297.
[2]趙子明.淺談新課改理念下高中化學創新教育的實施[J]. 中學教學參考,2013(26):87.
[3]郁琴芳.淺議新課改下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創新能力培養[J].新課程(上),2013(4):138-139.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