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云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使學生能充分自主地參與“綜合與實踐活動”,選擇適當的問題是關鍵。問題是“綜合與實踐活動”最重要的素材性課程資源,它既可以來自教材,又可以由教師、學生開發。小學階段開展“綜合與實踐活動”可讓學生走出有限的課堂教學,在課外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解決問題全過程,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提高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小學高年段學生數學知識較多,在高年段研制主題式“綜合與實踐活動”,更有利于實現學科知識間的綜合,有助于學生在多樣化的數學學習活動中感知、體驗數學應用的廣泛性。
筆者曾嘗試以學生現實生活為藍本,充分挖掘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內涵,對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內容進行重組,讓主題式“綜合與實踐活動”更有地域特色或時代特征,增強學生對于學習過程的體驗,以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下面,筆者結合實際,淺談一些具體做法。
一、提煉現實素材,“全景式”溝通生活數學
“綜合與實踐活動”應結合所學知識,走進學生的多元生活,以他們的興趣愛好為起點,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意識,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去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當學生親身實踐、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時,會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認識到數學的作用。
如:六年級學生上學期已大體完成小學階段全部數學新課內容學習。寒假期間,老師利用這個時空相對自由與開放的大好時機,引導全班開展“數學問題探究月”活動,要求學生帶上數學的眼光,努力搜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開學在全班發布,并由學習小組自行商討確定一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繼續深入探究,將生活問題探究與六年級下學期數學總復習緊密結合,既可以改變復習課枯燥乏味的現狀,又可以與復習課互為補充,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寒假歸來,筆者欣喜發現,很多學生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時捕獲當下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作為活動素材:旅游中的數學、小區住宅樓有多高、超市打折促銷都合算嗎、“廣州圓”有多大……
生活離不開數學,只要我們留心,就能發現數學探究的內容。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鼓勵學生及時根據實際情況和研究興趣,自主選擇有價值的數學活動進行探究。
二、課內外結合,“寬領域”積累活動經驗
史寧中教授認為:基本活動經驗是指學生親自或間接經歷了活動過程而獲得的經驗。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是幫助學生積累活動經驗的有效載體。主題式“綜合與實踐活動”需要以學生經驗為起點,激發學生活動動機,并給學生提供較為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參與操作、思考、交流、內化、反思等數學活動全過程,不斷豐富和提升數學活動經驗。
如學生在研究“制作一個紗門需要多長尼龍絲”時,通過觀察發現:豎著的尼龍絲長度與紗門長度相等;而橫著的尼龍絲長度和紗門寬一樣。無疑,這個發現幫助學生打開了思維:如果能算出豎著和橫著尼龍絲共有多少根,就可算出總長度了。
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及時自我反思調整,尋找最合適的方法解決問題。課內再與全班分享交流,教師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回顧活動過程。課堂內外的多種體驗,使學生真正“寬領域”積累活動經驗,體會數學的本源,也是他們喜歡數學、深入研究數學的動力。
三、整合包容,“多層次”發揮育人功能
綜合與實踐活動課程宗旨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一直以來,“垃圾分類”都是個社會熱點問題。作為小學生,有義務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筆者引導學生開展“垃圾分類小調查”主題式活動。組織學生跟蹤調查連續一周的家庭生活垃圾數量,做好數學小調查,探討垃圾分類的策略,教師并及時組織學生在班級內開展成果發布會。從展示形式上來看:學生探究成果有數學小論文、手抄報等,不拘一格。從展示內容上看,不僅有數學信息搜集、數據整理;有基于數據分析得到的切實可行建議;還有讓人過目不忘的宣傳廣告標語。學生意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并決心從我做起,保護環境。
綜上所述,主題式“綜合與實踐”活動達到學科整合,打破學科壁壘,統整學科資源、學校資源和社會資源,體驗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與方法,參與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真正為學生成長服務。教師要以生活中大事、要事作為學生學習的課程,與世界廣泛聯系,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彰顯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此時“教學”就不再是教學,而真正升華為“教育”,從而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史寧中.數學思想概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黃華容.彰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教學價值:以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的教學為例[J].小學數學教育,2015(10).
[3]張琦.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探索與實踐:以“鐘面上的角”教學為例[J].小學數學教師,2017(5).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