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梅
摘 要:現在音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所改變了,音樂教師也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更加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引導學生參與、互動、激發聯想,為學生搭建展示個性的平臺,在快樂的音樂課堂提高審美、合作、創造等能力,在愉悅中學習音樂、感受音樂、表現音樂。
關鍵詞:音樂課堂;引導參與;互動創造;快樂學習
“音樂學科中的核心素養培養,除了在課堂中教授學生音樂基礎知識及音樂的基礎技能外,還要注重培養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創造能力、表現能力、協作能力等以及注重文化視野上的拓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開始發生變化,老師更為關注學生的反應。”然而,不少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仍然重視音樂知識的傳授,采用“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方式,只是教學生“學會音樂”,學生越來越不喜歡上音樂課,在音樂課堂中不愿展示自己,更不愿主動參與音樂活動。出現這樣的現象,我們應該反思,要從孩子的角度來觀察、思考用什么樣的教學形式、方法才能吸引學生,為學生搭建怎樣的音樂學習平臺,才能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在音樂課堂中積極參與教學,使師生、生生更好地互動起來。
一、引導參與、快樂欣賞
感受與欣賞是音樂學習的重要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的基礎,其主要教學要求就是“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表達獨立的感受與見解”。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帶著學生聽了一遍樂曲后往往提出一個問題:“這首樂曲的情緒怎樣?是歡快的還是優美抒情的?”學生選擇了答案后再聽一遍樂曲,草草結束教學。這樣的教學孩子們的反應往往是一片茫然,心不在焉,一點學習興趣都沒有,談何快樂?欣賞教學中要引導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孩子們快樂參與的過程。
1.說一說
音樂具有非語義性與不確定性,為人們的不同想象與聯想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所以音樂教學和學習中是不存在標準答案的。欣賞樂曲之前,可以創設適當的情境,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引導學生專注聆聽音樂。如蘇少版一年級音樂下冊第二單元中的欣賞曲《鐵匠波爾卡》輕快活潑地表現了鐵匠們在火光下快樂勞動的情景。在欣賞前,我很神秘地跟學生說:“老師喜歡旅游,有一天我在一個小鎮上發現一個店鋪。店鋪里的工人正在忙碌著,他們工作時發出了很有趣的聲音。請大家聽一聽這個聲音,猜一猜這些工人是干什么的?”然后播放《鐵匠波爾卡》的引子部分。這時孩子們已經被我神秘的表情及話語吸引了,非常專注地聆聽著。聽完后我又鼓勵學生大膽說一說,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理解。有的孩子說:“這是敲石頭的聲音,是不是工人在石頭上做雕刻?”有的說:“不對,我聽好像是敲三角鐵的聲音,是不是個樂隊啊?”還有的說:“好像在敲打什么金屬的東西,叮叮當當的。”……盡管他們的答案五花八門,甚至有的孩子爭論起來,但是這足以說明,孩子已經參與到了音樂里并開始思考。教師啟發性、引導性的語言很重要,給學生“爭吵”“討論”“說話”“交流”的機會,提倡“思維”亮相,讓人人參與,把自己的感受都說出來,暢所欲言。
2.唱一唱
學生對于樂曲的理解不會很完美,更別說去表現樂曲的情感了。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為主題旋律配上合適的歌詞,并唱一唱,加深對主題旋律的印象與理解。如蘇少版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唱游森林》中《獅王進行曲》的主題旋律表現了獅王威風凜凜的形態和堅實的步伐。為了讓學生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形象,在主題旋律中我們配上了詞“我是獅子,森林之王,我的叫聲吼吼吼;小動物們不要害怕,我們都是好朋友”。學生學會唱詞的同時也熟悉了主題旋律,在完整欣賞樂曲時,學生很快就能聽出主題旋律,而且跟音樂唱了起來。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音樂作品形象,而且激發了學習興趣,培養了專注聆聽音樂的習慣。
3.演一演
音樂是表演藝術,人們通過參與音樂表演滿足自己的音樂表現需求。在教材中有許多好聽的音樂作品:如《青蛙合唱隊》《口哨與小狗》《龜兔賽跑》等都具有情節性與故事性。在欣賞完樂曲后,教師給學生創造表演機會,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及滿足自己的音樂表現需求,充分利用他們好動的特點,激發他們欣賞音樂的興趣,在參與中得到愉悅和美感。如欣賞《獅王進行曲》后,教師可以請學生在《獅王進行曲》的音樂聲中進行情景表演。在表演過程中,每個孩子都認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跟著音樂的節拍或走、或跳、或舞、或唱,非常專注,非常開心。
二、師生互動、快樂表現
在表現教學這個領域里,讓學生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學會與他人溝通、融合感情,在豐富多彩的音樂實踐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美的愉悅和情感的陶冶。
1.深情范唱 激發興趣
學生有表情、有感情地唱歌是演唱教學中的主要目標,在教學中對任何一首歌曲,教師都應引導學生在理解歌曲的基礎上進行演唱。那么,教師的范唱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不管是清唱還是聽伴奏范唱都要走到學生中去,學生不僅從你的聲音中受到感染,你的眼神、面部表情、肢體動作都會感染學生,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熱情互動 激發情感
有了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歌曲過程中會更加認真,這時我們再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會唱歌、唱好歌,感受到歌曲的情感,體驗到學習音樂帶來的快樂。如歌曲《大鹿》的教學。在學生學會歌曲后,我范唱時把歌曲第一部分唱得比較平穩,而第二部分突然加快速度,唱完后我問:“老師為什么在這里加快速度?”大家紛紛搶著回答:“小兔心里緊張想快點跑進大鹿家。”“小兔害怕被老狼抓住。”……我接著又問:“這句我們用怎樣的力度演唱比較好呢?”“強!”孩子們和我一起邊討論邊嘗試演唱。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興趣很濃,他們能感受到音樂的力度與速度,關注到情感與音樂情緒的融合,理解歌曲中“團結力量大”的道理,也讓他們在快樂的氛圍里與教師、同學熱情互動,快樂學習,自信地歌唱。
3.共同合作 綜合表演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都應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學生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去,成為課堂的主體,才能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驗和豐富的情感體驗。也只有音樂實踐活動可以讓每個學生以自己的方式走進音樂,并通過參與真正地聆聽音樂、領悟音樂、享受音樂。
《亞克西巴郎》是一首新疆柯爾克孜族兒童歌曲。歌曲生動地刻畫了小朋友愛勞動、愛整潔的形象。在這首歌曲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跟歌曲音樂編創動作律動、用聲勢動作伴奏讀歌詞、演唱歌曲、用打擊樂器伴奏等活動。當每個活動學生都能獨立完成時,根據學生的意愿分組:演唱、聲勢伴奏、打擊樂器伴奏、舞蹈律動,將唱一唱、奏一奏、動一動等音樂實踐活動融為一體綜合表演,使學生在音樂活動中感受音樂、享受音樂,體驗到了與他人合作的樂趣。
三、激發聯想、快樂創造
創造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普通音樂教育教學中的音樂創造,是以創造性的音樂活動為主體,通過音樂創造活動,使學生得到自我表現和創造的機會,增強他們對生活的觀察力和思考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1.創編節奏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場景都是創造音樂的良好素材。所以,在創造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場景,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創編節奏,用樂器或自制樂器進行表現,如課間場景,菜市場里的叫賣聲,廚房里媽媽洗菜時的流水聲,切菜、炒菜的聲音,大自然的風聲、雨聲……通過讓學生去探索,去感受身邊的音樂,學習身邊的音樂,運用身邊的音樂,讓學生處于輕松的樂學氛圍中,體會到:音樂并不神秘,它就在大自然中,我們的生活里。只要發掘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觀察力、獨具匠心的創造力,把內心的感受用音符創作出來,就會獲得成功的喜悅。
2.創編故事
“節奏是音樂的第一要素,是音樂的生命力之源泉”。學生創編了節奏以后,教師要充分啟發學生的聯想,引導學生利用創編的節奏進行故事的創編,在創編中體驗音樂帶來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快感。教材中的《大雨和小雨》《虎大王來了》《秋蟲音樂會》《鴨子拌嘴》《野蜂飛舞》等都可以用節奏,用樂器或自制樂器創編出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如蘇少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我的創編”活動《節奏故事》,我給這個故事取名《鵝媽媽的一家》。故事情節是這樣的:(1)清晨,遠處走來一群鵝。用雙響筒演奏XX XX表現鵝走路的樣子。(2)鵝媽媽說:“今天天氣好,我們出去游玩吧。”小鵝高興地叫起來。用響板連續演奏XX XX一次來表現小鵝開心地叫起來。(3)來到小河邊,小鵝勇敢地跳下去。河水聲用鋁板琴演奏X-來表現,小鵝跳水聲用小鼓演奏來表現。請學生創編接下來的情節。孩子們根據前面故事情節和情節中的節奏,創編出許多有趣的故事:小鵝捉到魚(用手串鈴搖動表現),互相爭搶(用響板演奏X表現);小鵝在水里比賽游泳(演奏X-來表現)……課堂上氣氛熱烈,下課鈴聲響了,孩子們還想展示自己的表演,不愿離開音樂教室。
3.創編動作
創編表演動作,用線條、圖形等來記錄聲音,表現自己的情感也是創造內容之一。蘇少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欣賞曲《愛的祝愿》是一首經過改編的小提琴獨奏曲,樂曲為典型的“ABA”三段體加一個尾聲構成。在欣賞主題旋律時,我引導學生用線條來記錄音樂,用肢體語言來表現音樂旋律的線條感和連貫性。當孩子們隨著優美連貫的旋律劃出愛心圖案、傳遞著象征愛心的紅紗巾時,大家都會心地笑了。
無論以什么內容為主題的音樂課堂,我們都應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給學生搭建良好的平臺,努力營造快樂的音樂課堂,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在愉悅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蔡夢,蘇籍.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音樂)[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鄭莉.小學音樂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賴景瓊.基于核心素養的音樂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8(4).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