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竹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前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需求——學情,依據學情實際來施教。
一、合理選擇學情前測方法
不同的教學情境,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育對象,就需要采用不同的前測方法。
1.問卷調查法
這是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種前測方法。即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張問卷,在課前讓學生填寫,從而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理解上的困難所在。主要適用于概念課的教學和起始課時的教學;問卷的設計要緊扣檢測目的,題量要適中。
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一節,我圍繞“你認為怎樣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行問卷檢測,從而確定新知的切入點如下:
●割補轉化成長方形不僅可行,且適合學生的知識基礎,要以此為重要突破口;
●先行復習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練習畫高;
●課堂展示易變形的框架,理解面積和底高有關系,與斜邊無關。
2.個別談話法
即教師在舊知和新知連接點處設問,通過與各個類型、各個層次的學生代表談話,了解他們的新知生長點,確定怎樣引導知識技能的遷移或類推,從而選擇最為有效的教學方式;主要用于后繼內容的教學;談話提綱數量以一個到三個為好。
如“集合問題”一節,我設計的談話提綱如下:
(1)腦筋急轉彎:兩個爸爸和兩個兒子去電影院看電影,你覺得買多少張票合適呢?
(2)排隊問題:小明從前往后數排在第3,從后往前數,排在第4。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隊?
(3)現場調查:誰喜歡喜羊羊請舉手,喜歡美羊羊的請舉手。
談話后發現,對于“集合”的理解,學生有生活經驗,但沒有上升到意義的高度;能用圖示的方法表清題意,但沒有出現集合圖的雛形。由此確定講課的重難點和流程設計:
●提出運動會報名問題—學生動手操作—展示層次不同的思維脈絡—經歷集合圈產生過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預習分析法
即教師安排預習內容或設計預習作業讓學生自主完成;通過作業完成情況的了解,明晰哪些問題學生自己就能解決,哪些問題需要給予幫扶,還有哪些問題學生自己根本不能解決;預習的題型可以是動筆書寫,也可以是動手操作、測量、調查,還可以是觀看微課視頻、網絡學習等。
如:“質數與合數”一課,預習作業如下:
●請找出1至20各自然數的因數。以觀察學生是否能夠獨立進行指定數的分解;
●請根據各數的因數情況分分類。用以了解學生在兩次分類中有哪些困難,需要得到老師哪些幫助。
二、精心設計學情前測問卷
要讓學情前測真正起到診斷學情引領課堂教學的作用,就要在前測問卷的設計上下功夫。
1.圍繞單元編排意圖,設計前測問卷
即從單元教學總目標的角度,整體把握單元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設計前測問卷,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發現問題,暴露未知。
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小數乘法”。
我設計的前測問卷共七道整數乘法題和一道解決問題。題型包括:兩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三位數乘兩位數(因數是幾百幾十幾,一個因數的十位數字是0,一個因數的個位數字是0)。
計算題前測分析:
全部正確的36人,占總人數的64.3%,18位同學因為不良計算習慣或錯誤整數乘法豎式計算出錯,占36.7%;其中計算習慣的原因,抄錯數1人;漏寫得數3人;因計算方法的原因,忘記進位或進位后忘記加上4人;錯誤的豎式計算11人。
由此我擬定了以下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加強整數乘法豎式復習補差工作;
●加強后進生個別輔導,使其掌握基本計算方法;
●合理利用遷移規律學習小數乘法;
●充分利用轉化策略,把元轉化成角的個性解法,幫助學生理解小數乘法計算的算理。
2.圍繞課時教學目標,設計前測問卷
小學數學學習內容中的“數與代數”側重數感的培養,前測要注重復習與新課相關聯的舊知,找準知識的起點在哪,已知與未知的臨界點在哪;“統計與概率”的前測要側重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哪些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能銜接;“空間與圖形”的前測可以讓學生嘗試解決新的問題情境,看看哪些學生自己就能學會,哪些知識需要教師引導點撥。
如“數與代數”教學內容中“簡易方程”一節,我設計的前測如下:
◆一首永遠唱不完的兒歌
1只青蛙1張嘴,撲通1聲跳下水;
2只青蛙(? )張嘴,撲通(? )聲跳下水;
3只青蛙(? )張嘴,撲通(? )聲跳下水;
……
你能說得完嗎?試用一句話概括所有的情況。
前測后發現:能自發地用x,a,n表示的占34.5%;能自發地用文字(無數、幾、多少)表示的占55.2%;仍然用4,6等具體數目表示的有6份,占10.3%。
可看出大多數學生(占65.5%)思維仍處于具體數的運算階段,代數思維處在文字意會的發展階段。
3.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設計前測問卷
小學生好奇心強,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可以將問卷設計得趣味性強一些,來吸引學生眼球,盡可能地使前測過程成為一個客觀上生動活潑、主觀上主動輕松的過程;高年級和低年級又要有所不同。如低年級組織題目的語言要更生動活潑些,多用可愛的圖畫來增加童趣,多采用激勵性的措施來激發興趣。
如“可能性”一節的前測,我設計了三次適合三年級的摸球實驗,學生興趣特別高漲。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間有差異,班風有不同,我們在學情前測時,要考慮到這種差異性;我們運用前測的目的是尋找學生的學習起點,從而確定老師的施教點,這要求我們在進行學情前測時要有目標性。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