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堅決防止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通知》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要建立健全日常監管制度,明確監管責任和辦法,切實保障進入校園的APP安全健康、科學適宜。今后凡未經備案審查的學習類APP一律禁止在校園內使用,不得在課外統一組織或要求、推薦學生使用未經備案審查的學習類APP。
(摘自中國教育新聞網)
點評:首先應明確的是,科技沒有“原罪”。這些年,現代科技手段日益成為教育各方不斷采用的教育教學方式,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所關注的是,“互聯網+”教育如何最大限度地取互聯網之長,而避互聯網之短。教育部此次“嚴打”有害APP,正是教育主管部門應該、應為之舉,肯定會得到包括學校、家庭、社會各方的大力支持與掌聲。
然而,我們也應認識到,在互聯網時代,僅僅依靠“嚴打”等短時期舉措,固然可以收到很大成效,但從長遠看,勢必不能“去根”。所以,一是要建立此類產品進校園管理的長效機制,二是更要從教育的本質出發,真正教育學生學會認清、辨別、使用互聯網產品,這才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