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培新
教育專家孫云曉曾講過一個故事:胡萍的兒子迷上了做西餐,高三時依然探究各種各樣的西餐技藝,而且任性的有時不完成作業,總是用各種實驗成果代替老師的作業。胡萍幫助孩子在協調好緊張課程的前提下,給孩子提供所需的廚具和食材,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和自制力。后來去劍橋大學面試時,她兒子除了生物研究報告,還帶去自己做西餐的圖片集,因此受到教授的欣賞,被劍橋大學生物系錄取。胡萍寫了《劍橋男孩求學記》,居然是兒子在背后督促,因為兒子希望母親有自己的追求與事業。
任性,在百度百科的釋義為聽憑秉性行事,率真不做作,或者恣意放縱,以求滿足自己的欲望或達到自己某種不正當的目標或執拗使性,無所顧忌,必須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細讀這個釋義,任性的人可從兩個角度去剖析,一是任性的人不講理,令人厭惡,但是換個角度思考,任性的人不達目的不罷休,做事也更專心投入,正如上述故事所講的孩子那樣。
面對任性的孩子,家長不應該一味地以大人的思考方式去規劃,需要換位思考,在孩子任性的表面下,尋找任性存在的根源和孩子的優點,這是孩子最需要的。同時,要尊重孩子的主動精神,幫助他們發現潛能,并積極雕琢,因勢利導。試想,如果胡萍高壓禁止孩子做西餐和實驗,那還會有后來孩子的成功嗎?
任性是一種積極的探索,任性是一種對知識的渴求。愛迪生小時候總是愛問“為什么1+1=2”這類問題,老師認為他無法教育,把他開除了。愛迪生有個智慧型母親,她并沒有生氣,更沒有絲毫責備兒子的意思,而是決心挑起教育的重擔,鼓勵孩子發揮專長,最終成就了享譽世界的發明家。
取得成就的時刻令人拍手稱贊,然而有一首歌唱到,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在這個過程中任性成了最好的助跑,任性亦可成為一種源源不斷的動力。眾所周知,愛迪生實驗燈絲材料經歷了多次失敗,在很多專家認為是不可能成功時,他不愿人云亦云,執拗地不放棄,屢敗屢戰,如果丟了這種率真的任性,多了盲從和輕易放棄,還會發現鎢絲嗎?還會為人類點亮漫漫黑夜嗎?常常有人會覺得某些時候即便方向正確,功夫還是負了有心人,尤其是小孩容易受挫折,作為家長,這時要提醒孩子行百里者半九十,記住堅持與積累,種子不是種上很快就會生根發芽,結出碩果,要經歷歲月的輪回和風雨的洗禮。
不論孩子天資如何,引導并教育他們拋去那種刁蠻的不講理的瞎任性,把為所欲為的不理性轉變為任性地努力學習。任性是耐得住寂寞的煎熬,頑強拼搏的歷練打磨,博覽群書的胸有成竹。任性更是一種積極熱情的人生態度,是迎來無悔明天的人生鑰匙。隨著時光的推移,終會迎來一種策馬走天涯的灑脫,取得一覽眾山小的成就。
(責編 ?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