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波
人在盛怒和極度消沉的時候,往往會被情緒綁架,而對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很低級的錯誤想法也會視而不見。
典型事例
一次,一個班主任急火火地找到我:“周老師,你快去看看吧,我們班的一個男生非要和人家玩命去,我怎么說都不行。”我問明了情況,原來他們班的這個男生從初中就和一個女生談戀愛,到了高中,這個女生漸漸疏遠了他,他一打聽才知道是這個女生和別的班一個男生好上了。他火冒三丈,非要去找那個男生“決斗”,幾個同學都拉不住。
當我把他從樓道領到辦公室的時候,他還在呼呼地喘著粗氣。
我坐下來,抬頭看著這個五大三粗的男生,他也滿眼血絲地看著我。還是一臉的殺氣。
我不急不火地說:“我也是過來人,十分理解你現在的心情。”這時我看到他布滿血絲的眼睛有些潮濕了。
我停頓了一下突然問他:“你確信你真的愛這個女生嗎?”
他瞥了我一眼,說:“我當然愛她了!”
我也有意識地把嗓門提高到他說話的高度,大聲說:“戀愛是相互的呀!你愛她,你又有什么權力要求她愛你呢?如果現在她和你在一起感到的是痛苦,你非要強求,你不認為你太自私了嗎?你這是真愛嗎?”一連串的發問使這個男生一下子呆住了。他愣愣地看著我,似乎頓悟了什么,就像泄了氣的皮球,氣全消了。
他低下頭,沉默了一會兒,嘟囔著說:“老師,我明白了,我應該祝福他們。”
我說:“那倒沒必要。據我所知,中學生談戀愛,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不靠譜的,是沒有結果的。所以,你們可以把這些都看作是人生中的一個小插曲、一段小經歷。我希望這些插曲留給你們的都是美好,不會因為自己的狹隘被玷污。”
這時的男生已是一臉的平和。
心理分析
人的錯誤行為多是來自錯誤的認知,從改變認知入手,就能改變行為,甚至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案例中,我運用啟質法為男孩解開了心結。
啟質法中的“啟”,即“啟發”,“質”就是“質問”。啟質法不是針對人,而是針對錯誤的想法,雖然是“質問”,但絕不是激動或憤怒情緒下的那種“指責”,而是在一種平和心態下理智的“質問”。
啟質法的發問一般是采用反問法,不需要學生回答,但答案卻是明確、肯定的,對學生要有所觸動,要使學生思考。這種方法關鍵是“質問觸動”和“自省反思”,它一般適合于具有一定領悟性的學生,適合于“當事者迷”或癡迷于某種錯誤想法不能自拔的學生,在迎頭一擊的冷靜后,賦予啟發性的思考。啟質法的精髓是一種自我驚醒。“驚”的力量來自外部的“質問”,“醒”正是對刺激的感悟反思。
事例中的男生,“迷”在盛怒的狀態下,這時的情緒已經是他的全部,行為必然處在失控中。因此,讓他盡快離開自己的情緒,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我的一句“我也是過來人,我十分理解你現在的心情”。這是針對男生激動情緒的一種“共情”,是一種交流的緩沖,也會給男生情緒上帶來些許的變化。
“你確信你真的愛這個女生嗎?”這是一個答案預設的問題,需要的就是他肯定的回答,是對下面一系列“質問”的一種鋪墊。問題回答得越肯定,越能給男生帶來更大的驚醒,使男生走出迷局,認識到自己的自私,認識到什么才是“真愛”。
撥開情緒迷霧
人在盛怒和極度消沉的時候,往往會被情緒綁架,而對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很低級的錯誤想法也會視而不見。這個時候直指這種錯誤想法的“質問”就能很好地使當事者形成良性轉移,從不良情緒轉移到錯誤想法上去,從而擺脫情緒的困擾,真正面對自己的問題。
啟質法的效度和學生對你的信任度成正相關。如果你和學生的關系不好,甚至十分緊張,那么學生十有八九會把你的“質問”當成“指責”,就不可能引發學生的反思。即使你和學生關系不錯,在發問后也還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以隨機調整自己的問法。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的情緒都會給自己設定一個個盲區。沒有人能完全擺脫掉情緒的羈絆,因為它多是在不知不覺中的。但當我們撥開了情緒的迷霧看世界時,才會發現沒有情緒的世界是陽光的;我們一旦擺脫了情緒的羈絆反省自己時,才會發現情緒中人的智商有多么的低。
(責編 ?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