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柱
孩子跟家長說話的過程,就是一個將自己所學、所見、所聞、所思展現(xiàn)出來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可以振奮孩子的精神,更是一個將“所學”內(nèi)容內(nèi)化成自己素養(yǎng)的重要過程。
“經(jīng)常有人問我怎么把孩子培養(yǎng)的那么優(yōu)秀,我也說不好,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不一樣的,我覺得家長要和孩子多溝通,要融入他的內(nèi)心世界,多聽聽孩子說的話,這個很重要,也不難做到,可是有的家長卻做不到!”
這是一位家長在我的公眾號上的留言,她有兩個孩子,都是重點大學的學生,她本人的文化程度不高,也沒有給孩子做過什么輔導,上面的一段話說得也是大實話,也就是說,她教育孩子也沒什么特殊的技巧,但是我覺得,她說的“多聽聽孩子說的話”卻是最大的技巧。
我同事有個孫子叫貝貝,3歲。每每提起孩子,同事臉上便溢滿了幸福。他說孫子愛唱歌,每當看見電視上有人演唱,孩子便會全神貫注、眼睛不眨地盯住看。這時任你怎樣喊,他都不會理睬,即便他最喜歡吃的東西,也不為所動。節(jié)目完畢,就拿出積木中的棒棒當話筒開始表演:擺頭、扭腰、舉手、投足……一招一式,有模有樣,表演完畢,要大人喝彩鼓掌。
我們知道,人吃飯,不僅是要吃進去,要消化掉,更要“展現(xiàn)”出來——長高長胖。人的學習也是一樣,不僅是簡單地吸納、消化,更要學以致用——釋放出來。
對小孩子來說,怎么用?怎么釋放?就是向他人展現(xiàn)自己的“所學”。就像同事的孫子一樣,“學了”就要“表演”,知道了就要說,我們常說小孩子擱不住話,如果你想讓孩子保守秘密是很困難的,這就是學以致用。
表演需要觀眾,說話需要聽眾。“觀眾”和“聽眾”對所“看”所“聽”有兩種態(tài)度,一是肯定和鼓勵,二是否定和打擊。前者會使孩子得到滿足感,堅定自信心,激起強烈的持續(xù)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就是給予孩子持續(xù)學習的動力;后者會讓孩子有挫敗感,喪失自信,不愿再繼續(xù)做同樣的事。
在心理學上,前者是一種“正強化”,后者是一種“負強化”。所謂正強化,就是當一個人出現(xiàn)某種“行為”之后,伴隨著他人贊美、獎勵等積極刺激,正強化會促使當事者今后更愿意做這件事,并力求做得更好。所謂負強化就是對一個人某種“行為”給予否定,甚至批評、懲罰等消極刺激。負強化會讓當事人產(chǎn)生消極心理,失去自信,做什么事也提不起興趣,甚至走向抑郁。
孩子沒上學前,家長都很有耐心,無論孩子說什么,都能耐心聽,都給予肯定、贊賞和鼓勵,孩子在這種正強化的氛圍中,是越學越愿意,越做越愿意,而且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這就是孩子越長越“聰明”的秘密。
但是,當孩子上學以后,家長卻“變”了,只關注孩子的學習、作業(yè)、考試成績,回家后,只想讓孩子做作業(yè)、做題、看書,而不愿聽孩子說話了,只要孩子說與學習無關的話,家長都會給予否定,甚至批駁。
比如,剛上學的孩子,回家后向家長匯報“班上某某上課回答老師問題,不但回答錯了,而且錯得可笑……”家長不等孩子說完,就會粗暴地打斷:“你會就行了,管人家的事干什么?”“班上有兩個同學吵架,某某太霸道……”家長會說:“管好自己的學習就行了,以后少管閑事!”久而久之,孩子便不愿再給家長匯報學校的事了,原來活潑“愛說”的孩子漸漸變得“不愛說話”,甚至精神抑郁起來。試想,一個天天心情不爽,精神不振的孩子,上課會有精力聽課嗎?學習會積極主動嗎?學習成績會好嗎?
實際上,孩子跟家長說話的過程,就是一個將自己所學、所見、所聞、所思展現(xiàn)出來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可以振奮孩子的精神,更是一個將“所學”內(nèi)容內(nèi)化成自己素養(yǎng)的重要過程。就像吃飯一樣,唯有消化了、吸收了、釋放了,人才會成長。從學習角度講,孩子的說,其實就是在說作文了,如果家長及時肯定、鼓勵,讓孩子記錄下來,就是一篇漂亮的作文。現(xiàn)在有些孩子不會寫作文,不愿寫作文,其實都與我們家長不愿意聽孩子說話,對其說話給予否定打擊的緣故。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相同的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不一樣的”,“別人家的孩子”和我們家孩子是不一樣的,別人的教育方法再好,也只適用于“人家的孩子”。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通用的教育秘方,更沒有“點子成龍”的萬能“金手指”,如果非說有,那就是:多聽聽孩子說的話,這個很重要,也不難做到。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