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賽卡斯丹
家風是尺,丈量著每個人的心靈;家風是春雨,潤物無形。在每一個幸福的大家庭中,良好的家風影響著每個人,而每個人也將良好的家風傳承發揚。
姥爺和姥姥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有農村人的善良、樸實。姥爺愛和鄰居們聊天,更愛幫助別人,和鄰居們的關系很不錯,只要看見左鄰右舍的窗戶或門壞了,姥爺每次都熱心地幫忙去修。姥爺還有個奇怪的習慣,就是每次出門時,總會帶上幾個硬幣,我曾好奇地問他,他總是笑笑說:“如果在路上看見一些乞討者,好給他們。”
姥姥告訴我做人一定要善良,在生活中她也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有什么好東西總愿意與街坊鄰居分享。姥姥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你為別人著想,別人也會為你著想,人與人之間就會有一種融洽快樂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熏陶下,我們家擁有了一個快樂的生活、學習的環境,并享受著這份幸福。
母親是個和藹可親的人。這些年每到年三十兒,母親都會去看望那些一個人過年的鄰居和親朋好友,還真誠地把他們邀請到家里來一起過年。年幼時很不理解,總是想,大過年的,本是家人團聚的日子,不是家人坐在一起好像不自在。有一次,母親看出了我的想法,便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在一起圖個熱鬧,多雙筷子的事,人要有愛心,愛是可以傳遞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理解母親的這句話了,不管在哪里,不論做什么事,一定要心中有愛,就像我家每年三十兒都有“外人”來我家吃飯,和他們一起微笑、碰杯,已經成了習慣,今年也不例外。
我曾問過母親,我家的家風是什么?不善言談且沒有多少文化的母親并不能準確表達她的理解,但是她的一言一行卻都深深印在我成長的記憶里。母親總是全家第一個起床的人,睡的總是最晚的一個,每天父親上班,我上學,她總是按時給我們做好每一頓飯,從來沒有怨言,從來不抱怨。母親的淳樸和善良,已在不知不覺中深深地植根在我的心里,并讓我逐漸領悟到自己家的家風是什么。
父親出生時,家里不太富裕。爺爺奶奶從小就教育他做人一定要勤勞。父親跟我講,他小時候農忙時,一家人總是全體出動。收麥子、掰棒子、刨花生、摘棉花等農活他都干過,雖然很累,有時汗流浹背,但家人辛勤的勞作,換來了豐收的碩果,看在眼里,美在心頭,開心的不得了,這勤勞的家風,從小便讓父親懂得只有付出了才會有回報,而他也一直這樣教導著我。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家風對我的影響不容忽視。作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品德,家風好像無時無刻不在凈化著我和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心靈。有人認為,家風或許僅僅是一個家庭的事,與社會無關,也與國家無關,其實不然。社會是由千千萬萬的家庭組成的,是我們共同的大家庭,讓我們每個小家庭都樹立傳承美好的家風,我們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才能發揚光大,才能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作者系天津市五十七中學八年級學生 ?指導教師 龔靜)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