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玥穎
教師上課如何知道教授的知識已經被學生理解、內化,成為自身的能力?評價,是檢驗這些的途徑之一。課堂上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評價的內容是什么,這三者是互相牽制的,也是我們所說的教學評的一致性。一堂課,只有教學評是一致的,教師才能把握住自己的教學主線,學生才能學有所思、學有所獲。
今天,以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習作《我做了一項小實驗》為例,我們來聊一聊教學評的一致性。
很多課文其實就是本單元習作的一篇例文,比如《蜜蜂》一課,就是法布爾做了一個小實驗,并且把這個小實驗寫了出來。習作中給了一個提示:寫之前,可以先借助圖表整理小實驗的主要信息。結合《蜜蜂》一文,和習作提示中給的表格,我們可以歸整出如右所示表格。
參照表格,我們再次出示例文,學生們會發現以下內容。
首先,文章一開始先交代了實驗的原因及其目的。也就是說,學生寫《我做了一項小實驗》時,要先引入做這個實驗的原因:是看到了或聽到了什么,所以想證明什么。接著,通過對照例文和表格,會發現實驗準備的物品是穿插在敘述過程中的。同時,也會看到要想把實驗過程說清楚、寫明白,就得按照順序一步一步說明。當然,學生可以像法布爾一樣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寫,也可以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探究了規律后,學生們知道寫這篇習作,需要引入實驗原因及目的、實驗過程、實驗結果及結論。
教師把章法教給了學生,就可以讓學生練習口頭梳理習作,要求學生把經過說清楚。根據教學評的一致性,剛才我們利用表格和例文結合的方法,是為了讓學生把實驗過程寫清楚,因此,在進行口頭梳理后點評時,教師點評的方向也應該是學生們是否把過程說清楚了,其他學生是否聽明白了。
進行了口頭梳理之后,我們發現,如果單純地把過程說清楚,還是顯得不夠生動,沒有潤色。那么,再次回到例文進行觀察,學生們會發現這樣的句子:“我想,它們飛得這么低,怎么能看到遙遠的家呢?”這是寫人物心里的想法。既然是做實驗,那么每一個步驟之后,會發生什么樣的情況、結果怎樣,一定是充滿了未知的。在這種未知中,學生們就可以合理猜想,并且把這種猜想寫下來以豐富自己的習作。例文中還有諸如此類的描寫:“那些被悶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飛散,好像在尋找回家的方向。”這里把蜜蜂當作了人來寫,使用修辭手法來把實驗中看到的畫面進行描述,那么學生們的習作就會變得更美了。而且剛才提到了,實驗過程充滿了未知和猜測,這些猜測可能跟實驗發展呈現出來的一樣,也可能不一樣,一旦不一樣,不就是有趣的發現嗎?繼續看,我們還能找到這樣的句段、詞語:“小女兒就沖過來,臉紅紅的,看上去很激動”“高聲喊道”……原來在實驗當中,還會有實驗參與者的語言,還可以寫實驗者的動作、神態等。這些內容不就比表格里呈現的內容更加形象、具體、生動了?
這次重回例文,教師帶著學生找到了豐富自己習作的方法:描寫做實驗的心情、實驗中的有趣發現,描寫實驗參與者的語言、動作、神態等,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口頭梳理實驗過程的基礎上開始行文了。
學生行文后,接下來就是評。針對這篇習作,教師點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段落是否分明,經過是否寫清楚,是否寫了自己實驗時的心情(想法),有無有趣的發現以及參與者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等。我們追求教學評的一致性,不只是為了讓課堂脈絡更加清晰明了,讓學生學習更加有效,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點評一個學生,其實就是在幫助其他學生復習課堂所學的知識,讓大家都知道怎么做會更好。另外,除了教師點評,還可以生生互評,也是他們對自己所學知識查漏補缺的一個過程。
教學評的一致性,不只體現在一篇習作的教學,也不只體現在一堂課的教學,它應該是貫穿學生學習整個單元、整本書,甚至整個學習階段的重要指標。只有教學評一致,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才會更加有的放矢、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