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艷
這是一節自習課,學生們都在沙沙沙地寫著作業,我在教室里轉來轉去做輔導。
突然,我看到郝得亨拿出一張彩紙,悄悄地做起風車來。我轉過去,站在他旁邊靜靜地看。開始,他沒覺察,繼續做著風車。很快,他覺察到了,手忙腳亂要把沒做成的風車塞進抽屜里。我笑了笑,示意他繼續做下去。
只見他把正方形彩紙沿著對角線輕輕折疊分成了八份,沿著對角線剪開(但不剪斷),把分開的角折向中心,共折四個,中間各間隔一個不折回,然后用筆芯把這些角固定,就做成了一個風車。
我示意他把風車轉一下。他輕輕吹了一下說:“老師,我的風車跟書上的旋轉方向不一樣!”我拿起他做的風車,輕輕轉了一下:咦,真的是旋轉方向不一樣!書中的這道題,要求判斷風車旋轉的度數,旋轉方向已經指出,按照書上的展示圖做出并不難,可是風車旋轉時方向卻不一樣……
我心里一動,立刻吩咐全班學生動手做風車。
不到一分鐘,就有多個學生做好了。我說:“慢慢轉,一邊轉一邊仔細觀察。”學生們興高采烈轉動起自己的風車。
郭柯辰率先喊了出來:“老師,我的風車跟書上的旋轉方向不一樣!”
“我的一樣!”
“我的不一樣!”
于是,旋轉方向一樣的學生得意洋洋,旋轉方向不一樣的學生滿臉疑惑。
我順勢引導:“那你們認真觀察一下是什么原因。”
突然,方英曉大聲說:“我知道了,旋轉方向不一樣是因為你們的風車做法跟書上的不一樣!看,我的跟書上做法是一樣的,旋轉方向一樣,我轉給你們看。”
她快速登上講臺,轉動手中的風車,果然旋轉方向跟書上的一模一樣。
這時候,學生們紛紛拿著自己做的風車跟書上的風車比較。很快,就傳出了不同的聲音:“做法就是不一樣!”“我的做法一樣!”“我的旋轉方向相反!”
見狀,我繼續提出問題:“除了做法不一樣,還有其他因素嗎?”于是,有人注視著慢慢旋轉的風車思考著,有人對比著手中的風車討論著……最后,郭柯辰站起來胸有成竹地說道:“老師,我覺得風車的旋轉方向跟風葉的朝向有很大關系。”
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另外布置了一項作業:“請大家再認真地觀察一下,然后寫一篇日記,把你們的做法、想法、結論認真寫下來。”我看到,有的學生若有所思地繼續撥弄手中的風車,有的學生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筆……
我欣慰地笑了。這節課,通過一系列操作活動,經過仔細觀察、比較、分析、交流,學生們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獲得了相關的其他知識。更重要的是,整節課氣氛輕松愉悅,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體驗中收獲了知識——果真是,學生的智慧就在他們的手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