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賓
近年來,機械化作業在環衛作業中的比重越來越大,目前,河西區機械化作業已經覆蓋全區80%以上,但是不同的路況,不同的環境,在某些特殊地段即使高效的機械作業也無法滿足作業要求,還必須需要非機械化的人力來滿足作業要求。
隨著我委正式清掃一線作業人員的逐年遞減,嚴重影響了作業質量。大量招錄農民工及本市臨時工充斥到一線隊伍,是暫時緩解人員短缺的重要途徑,但許多問題也隨之而來。
從近幾年的實際情況看,臨時用工人員的管理主要存在以下3個問題:
1、人員流動頻繁,特殊時段會出現“用工荒”問題。一些在環衛行業工作了多年的臨時清掃工紛紛以待遇太低、工作太累等理由離開環衛一線崗位,給環衛部門的正常管理和作業運行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分析環衛行業“用工荒”的成因主要有:
(1)環衛工人收入明顯低于社會同類型勞動用工,是導致大批環衛臨時工跳槽流失的重要原因。收入差距相差懸殊,造成環衛部門招工難、用工難的問題得不到根本性的解決。
(2)對環衛臨時工的思想教育和溝通工作淡化。目前,環衛作業很大程度上側重于以工作質量監督考核、績效考評、工效與獎懲掛鉤的管理方法,強調工作要求、工作質量和經濟利益的較多,而以思想教育活動為主的管理工作卻相對弱化,導致管理層對環衛臨時用工人員的思想動態不能及時地了解掌握,一旦遇上社會客觀因素的影響,便引發臨時工大量流失。
2、人員素質整體較低。
從事環衛清掃作業的人員大多是學歷較低,年齡偏大,缺乏就業技術技能,難以在其它行業就業。在作業過程中,部分人員工作態度存在問題,與本單位領導發生沖突,不服管教。
3、經費短缺及歷史原因。
雖然已與臨時用工人員簽訂勞動合同以及繳納社會保險,但有一些福利待遇未能達到法律規定數額,一旦發生糾紛,單位面臨人、財損失。
鑒于以上3點問題,本人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1、解決環衛“用工荒”問題:
(1)堅持以事業留人。環衛工作是城市文明建設的窗口,特別是黨中央號召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以來,環衛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因此,應審時度勢,多措并舉,從狹隘保守的觀念中解放出來,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臨時用工人員的管理,真正把臨時用工人員納入全局人力資源整體工作中,進行統籌考慮,讓他們樹立主人翁意識,使他們心系環衛、熱愛環衛。
(2)堅持以感情留人。環衛工人長期在露天環境下分散作業,常年經受“晴天一身塵、雨天一身泥”的惡劣工作環境,特別需要感情上的交流和精神上的慰藉。因此,環衛部門要經常開展“多一份關愛、多一份溫暖”活動,幫助解決農民工在工作、生活上的實際困難,豐富農民工業余生活。通過召開農民工座談會等形式,傾聽農民工的意見或建議,排摸農民工思想上的問題,針對反映突出問題實地調研拿出整改措施。逢年過節重大節日,單位領導積極參加為農民工準備的年夜飯、聯誼會等活動,拉近同農民工之間的距離,讓農名工有家的享受,充分體會到單位的幸福感和優越感,提高農民工的主人翁意識和對單位的認同度。
(3)堅持以適當的待遇留人。物質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要在物質待遇上盡可能的滿足環衛工人的需要。要有計劃地逐年提高環衛臨時工的工資收入,使其感到自身價值的不斷升值,有可以預期的收入目標,并保持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同時,對職工的勞動強度、工作時間、工作待遇等都要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該遵守的要遵守,該到位的要到位,切實保障職工權益,合理地確定和兌現用工待遇。
(4)堅持以改善職工生活留人。1、堅持政務公開,增加工作透明度。對農籍工食堂管理,涉及臨時用工人員的工資、考勤、獎懲、伙食費使用等堅持每月公示制度,接受群眾的監督。2、改善分隊環境,確保一線職工福利。按照計劃,對分隊房屋進行修繕,改善保潔員休息環境,在冬季到來之前,提前謀劃,為一線職工備齊防寒用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逐步改善一線職工工作、生活環境。3、改善一線職工食堂伙食。合理調配飲食結構,做好保潔員早點工作,每天做到葷素搭配;解除保潔員后顧之憂,盡最大努力服務職工,從而激發工作熱情。
2、建立長效統一用工制度。隨著事業單位用人制度的改革,環衛一線作業將以臨時用工人員為主,建立長效、統一的用人機制將十分重要。招錄人員將從源頭入手,與各勞務輸出單位建立良好、長久的合作機制,為每個務工者建立專人專檔,嚴格篩選,讓所有來自不同地方的農民工吃下定心丸,由衷地產生歸屬感、安全感。
3、加強法律法規教育和崗位技能、安全、質量等培訓,提高農民工的整體素質。一支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農民工隊伍,是用工單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單位又快又好發展的重要條件,加強對臨時用工人員的教育培訓,用工單位責無旁貸。
(1)搭建搭建培訓平臺,培養適合各崗位發展的新型農民工。隨著作業質量水平的提升和各崗位退休人員的增加,農名工從以前的單一工種崗位逐步向其它生產崗位工種轉變,從單一的體力型向技術型轉變,個人收入也因崗位轉變、技能提高而轉化。讓廣大農民工深切感受到,要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必須要提高自身技能等素質,激發農名工的學習熱情。
(2)確保內部全員培訓、突出重點、按需施教、注重實效。農民工在進入單位上崗之前,必須接受本單位、專業技術部門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安全知識及崗位安全操作規程等一系列教育培訓,使農民工盡快適應新的崗位,在確保安全、提高工作質量的前提下工作。但是,由于多種原因,大多數農民工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安全意識、質量意識相對淡漠,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識和自我防范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加強現場管理監控就顯得十分重要。同時,針對有可能出現安全隱患,用工單位必須在現場管理中不能松懈,抓住這些薄弱環節及時整改。適時召集相關崗位的農名工進行現場說教,現場培訓,開展容易被廣大農民工接受的教育形式。
(3)一視同仁,平等參與,切磋技藝,共同提高。適時舉辦各工種的技術比武,在冊職工和各崗位農名工都積極參加,同臺競技,單位在各崗位中評選技術能手,對成績優勝者給予一定的精神與物質獎勵。
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在越來越強調“以人為本”,倡導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的同時,實行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應該既有剛性的制度又有柔性的管理,既要講原則又要靈活,既要嚴格要求又要有寬松的環境。只有“剛”、“柔”并濟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這也是我們管理者在實際工作中應該研究和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