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國家經濟體系中最關鍵的構成部分之一,在國家經濟體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為此,農業經濟管理的好和壞,將直接影響到國家農業的長遠發展。我國目前所進行的新農村創建正處在重要時期,針對農業經濟管理質量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在進行農業經濟管理活動時,要求重新認識現代化新農村發展,并根據當下發展趨勢提出切實可行的農業經濟發展策略,促使國家農業經濟的長遠穩定發展。
關鍵詞:農業經濟;新農村;產業結構;策略
一、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發展農業經濟的必要性
(一)實現攻堅脫貧戰略目標的必然舉措
新農村建設與農業經濟的發展一直都是脫貧戰略的主體對象,所以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五年計劃的重點內容的重要指示[1]。之前,我國一直重視高新技術在五年發展計劃中的地位,經過了這些年的變化改進,我國從科技發展到教育興國,再到今天的農村建設與農業經濟發展,逐步實現了國家建設的方方面面,深刻貫徹了先富帶動后富的農業經濟的發展方針,通過新農村建設這舉措,實現農村文化與農業經濟的雙重發展。
(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
我國作為世界上一個發展中大國,面臨著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問題,農業經濟問題顯得尤為突出,農民的收入增長有待提高,生活水平急需改善,農業經濟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點和難點,是國民經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確保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將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改善農業經濟,建立良好的農業經濟體系,可以推動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二、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發展農業經濟的基本原則
(一)政府推動和市場引導原則
我國的基本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農業經濟要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展開,要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前提下,明確政府、涉農企業、農民在發展農業經濟過程中的權利、義務和責任。政府應充分運用產業政策引導、法規規范和財政資金及金融扶持等手段,建立有助于農業經濟發展戰略實施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消除農業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推動涉農企業能夠自覺地按照農業生態文明和循環經濟理念積極進行發展壯大[2]。
(二)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并重原則
發展農業經濟是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離不開持續的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來引領與支撐。針對中部地區現階段農業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重大瓶頸與現實性需求,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需要現代農業技術創新的支撐,加大發展農業經濟所需要的農業技術創新力度。根據區域農業經濟發展實際提出重要的農業經濟科技支撐項目,積極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農業技術,鼓勵實力較強的涉農企業與國內外著名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依靠科技進步,大力推進具有中部地區特色的重點農產品循環利用和廢棄物再生利用技術,解決農業生產中的二次污染問題。從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上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制度條件,通過制度創新改變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行為,引導資本、技術向有利于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的現代農業進行投資,逐漸建立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農業經濟技術創新的長效機制。
三、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發展農業經濟的策略
(一)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實行城鄉產業協調發展
工業現代化與農業現代化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工業現代化可以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技術的支持、人才的培養、先進管理方式和市場,而農業現代化能夠為工業現代化提供必要的經濟后盾和物質保障。首先,工業為農業提供恰當的、先進的技術,以技術革新為先導,指引農業的整體現代化水平。然后,工業市場和農業市場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工業市場和農業市場的結構化調整、升級和擴容,以及市場體系結構化的完善使農業現代化有更加成熟的市場,減少因市場缺乏規范性帶來的交易成本的增加幾率。農業現代化的市場不斷擴大,會進一步加快農產品的流通速度和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的機率,從而提高農業產業化速度。第三,工業資本有機整合農業部門。政府要正確引導與農產品相關的工業企業向農村延伸,把部分工業資本轉投入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城鄉工農業的協調發展。
(二)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構建農產品城鄉流通網絡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探索建立生產與消費有效銜接、靈活多樣的農產品產銷模式,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支持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城市社區增加直供直銷網點,形成穩定的農產品供求關系。扶持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發展聯通城鄉市場的雙向流通網絡。統籌規劃全國農產品流通設施布局,推進全國性、區域性骨干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改造,重點支持交易場所、電子結算、信息處理、檢驗檢測等設施建設。推進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加快發展鮮活農產品連鎖配送物流中心,繼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和管護。把農產品批發市場、城市社區菜市場、鄉鎮集貿市場建設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
(三)鼓勵農業生產方式創新
推進農村產業化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發展現代化農業的要求,使農業發展方式轉型及發展理念創新,有利于引導農村中以家庭現狀由“小而全”、“小而散”向“小而專”、“專而協”的模式轉化,引導農戶之間、產業鏈連接之間、甚至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主的農村中介組織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化解農戶“家家包地、戶戶務農”舊模式對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產生負面影響,是建立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主要途徑之一。要注意從微觀及宏觀層面,引導農業轉向專業化、規模化和集約化;從產業層面,把引導農村生產性服務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作為發展農業經濟和現代農業的重要入口;從區域層面,促進農業經濟和農業發展的集群化和整體化,保持農業競爭的優勢和使不同類型不同地區之間有序分工形成良好格局。
四、結束語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農業政策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響。農業經濟管理不斷發展是新農村建設與農業經濟的關鍵,關系到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因此一直都是我國重點的發展對象。雖然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取得了很大發展,但是農業經濟一直是我國地區發展的短板,一直被各級部門高度重視,所以不斷加快推進新農村的建設,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使得農業經濟得到高速發展是時代的重任。
參考文獻
[1]郭亮.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措施[J].中國市場,2019(19):46-47.
作者簡介:
王申福(1980.10.24),籍貫:山東省煙臺市棲霞市楊礎鎮,學歷:專科,現有職稱: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