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
告訴孩子沒有金錢就沒有幸福,這樣很容易造成孩子心靈上的貧瘠。
在有些人的觀念中,孩子只需知道好好學習就足夠了,賺錢是大人們的事。但劍橋大學研究表明,孩子7歲左右就確立了金錢觀念。所以,父母應如何和孩子談錢,才能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價值觀呢?我們聽聽一些有經驗的家長和理財師的建議。
讓孩子知道錢來之不易
某小學三年級學生家長林女士一直有記賬的習慣,從女兒讀小學一年級開始,便讓女兒參與其中,有意識地讓女兒了解每月的家庭收支情況,逐漸培養她管理錢財的能力。
林女士坦言,在給孩子買東西時,需要適當跟孩子談錢,“孩子經常會要求家長給自己買一些玩具、衣服之類的東西。如果太貴,我就不會一味滿足孩子的需求,會乘機對她進行‘花錢指導。適當告訴孩子父母每月賺工資不易,讓孩子意識到財富來之不易,學會對父母感恩,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
還有幾位家長表示,對孩子進行“花錢”指導,可以讓孩子知道節儉、更懂事。
讓孩子了解物品的價值
作為中學老師的張女士表示,會讓孩子清楚日常花費,從身邊的事物引導孩子“錢”的概念。“我有空就會帶他一起去超市買菜,讓他知道一條魚、一斤青菜是多少錢,什么價位算便宜,什么價位貴,不值得買。”張女士說。
有時還會給錢讓孩子自己去買玩具,考驗他選購的能力,“這樣,他每花一次錢,我都會告訴他這個價錢相當于我們家幾天的飯錢。”張女士希望從柴米油鹽中,讓孩子知道每件物品的價值,而不是隨意花銷。
讓孩子從零用錢上練手
銀行理財師林女士建議,家長可以通過規定每個月零花錢的金額,并由孩子自由支配,讓他們逐漸懂得如何控制花錢。一位小學生家長李先生也有類似的提議,他建議家長要規定好零花錢的應用范圍,比如告知孩子,以后想要買小玩具、零食,都可以自己買,從而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理財觀。
當工程師的梁先生經常外出公干,給孩子最直觀的寵愛就是給零用錢。妻子認為他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所以,在管理孩子零用錢方面妻子特別嚴格,她會要求兒子告訴她零用錢用在哪兒、怎么用的,以便正確引導孩子不要過度消費。
讓孩子體驗如何賺錢
理財師李先生建議,讓孩子體驗賺錢,是培養孩子樹立正確金錢觀的好方法。“家長可以帶領孩子去參加一些賣報紙的活動,或鼓勵孩子做一些手工品去義賣,既可以讓孩子體驗到賺錢過程中的酸甜苦辣,讓孩子明白,錢不僅僅是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的工具,它的價值還應體現在幫助他人上。”
小學生嘉彤的媽媽也表示,僅僅口頭和女兒聊賺錢的話題是不夠的,還會帶女兒賣報,從職業體驗中讓女兒了解賺錢的過程和不易。同時還能刺激女兒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如果女兒不認真學習,嘉彤媽媽會及時提醒:這樣會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浪費爸爸媽媽辛辛苦苦掙的錢,女兒聽后學習上會有一些起色。
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哭窮
作為理財規劃師的陳女士,認為需要從小給孩子灌輸正確的金錢觀念。“我會告訴女兒,每一個玩具或者課程的價值,如果她只是貪圖新鮮,嘗試一下就放棄,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理財經理嚴琴認為,向孩子表達賺錢的不易是肯定需要的,因為每一個人都需要和錢打交道,賺錢需要付出勞動,錢是勞動價值的體現。家長不應該因擔心孩子過早承受生活壓力,形成對錢看得過重的觀念而避而不談,孩子缺乏金錢意識,容易出現各種問題。例如,沉迷網游的孩子,充值三個月花光父母16萬元儲蓄;有的孩子因打賞網紅花了父母血汗錢,甚至借高利貸。出現這些情況,往往是因為家長金錢教育不到位,讓孩子形成了不勞而獲等不正確的金錢觀念。
有專家認為,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跟孩子哭窮,而是努力拼搏著。聰明人應該腦里有錢,而不是心里有錢,教孩子認識錢,意義遠在于錢之外。哭窮并沒有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自己窮,是自己需要努力改變的,不能把孩子拉進來被窮吞噬。
金錢與幸福不能畫等號
還有家長認為,要讓孩子知道生活不僅僅是需要錢這么簡單。陳女士在教育女兒時,不僅讓她知道女性經濟獨立的重要性,更希望她能夠在此基礎上獲得自己的生活意義。“很多時候我會告訴她,錢固然重要,是生活的基礎,但不是有錢就能解決所有事情,生活需要有追求。”
李先生也認為家長談錢的態度非常重要。他說:“如果家長總是過分地跟孩子強調金錢來之不易,甚至告訴孩子沒有金錢就沒有幸福,這樣很容易造成孩子心靈上的貧瘠。家長要給孩子樹立的是,即使生活不富足,也能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如果通過自己的努力賺取金錢,就可以做更多有意義和自己喜歡的事情。”
(責編 ?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