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錦軍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的態度、行為舉止給學生帶來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而家長與學校的溝通卻十分有限。在當前教育形式下,學校有必要全面推進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工作,讓家長與學校在學生教育層面保持一致,對學生品德、學習、言行等方面的教育上形成合力,發揮出“1+1>2”的效果。通過對小學階段各年級開辦家長會、走訪家長、座談等方式了解到,家長與學校在學生教育中存在著不同看法,往往會偏向自己的孩子,而懷疑教師的管理不夠公平。在此背景下,本文從家校溝通的角度,分析了家長與教師溝通不暢的原因,并給予對應的措施。
一、 家長與教師溝通不暢的原因
(一)家長與教師觀念不同,難以配合校方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家長認為:學校教育是教師的事,家長主要負責學生的教育費用。但是,現代的教育環境、理念、手段與以往大不相同,這樣的觀念并不能適應現代教育。在此觀念的影響下,家長往往難以配合校方對學生的作業、成績、行為進行聯合反饋,甚至很多家長采取敷衍的方式進行應對,當學生成績出現明顯下滑時,又責怪教師沒有認真管理。既沒有配合校方,又認為校方沒有盡到責任,進而使家長與教師的溝通不暢,甚至會產生潛在矛盾。
(二)家長與教師角色不同,教育方式不同
教育角色的不同是家長與教師溝通不暢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對學生的教育中,教師直接面對全班學生開展各個學科的教育活動;而家長則只面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教育。從角色角度看,教師需要按照學校的各項制度進行教學,在適當范圍內進行作業管理、鼓勵批評、矛盾調解等,并不能對每個學生、每件事情處理完美;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能夠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解決矛盾、積極適應學校環境。當家長與教師沒能承擔自身角色時,學生往往會因為個人學習態度和認知觀念而出現各種問題。
(三)家長與教師了解不足,受主觀影響大
家校之間的溝通往往因時間、地點的限制而變得十分有限。教師對家長的認知往往是通過家長會、網絡平臺、家長意見反饋等進行了解,對學生家長的教育態度、教學方法也鮮有交流;家長對教師的了解多從學生口中或網絡評價中得知,也僅知道教師是“嚴厲”還是“溫和”,并不能夠正確地了解到教師在處理具體事情過程中的考慮。雙方的了解受主觀影響十分大,一旦雙方不認同各自的教育方式,就會出現矛盾隔閡,使交流變得更加困難。
二、 促進家長與教師溝通的措施
(一)加強家校教育理念的溝通,形成家校合力
為了改變家長傳統的教育觀念,促進家長與教師的協同合作,需對其進行引導。首先,明確家長與教師溝通的細則,在教師工作的時間范圍內,留出適當的家長與教師溝通時間,將學生的問題進行集中性解決,避免在教師午休、休假時間接到家長電話和短信而又無法及時回復;其次,配合教師進行學生的學習管理。在家庭學習過程中,家長有義務督促學生進行作業、讀書和練習。同時,面對教師對孩子的批評不應全面否定,應站在客觀角度進行分析,查看自己孩子是否存在問題,配合教師了解真實情況;最后,在學生面前樹立良好教師形象。所謂“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家長應從理性角度幫助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教師的批評,解決孩子對教師的偏見看法,有勇氣、有能力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使家校形成合力。
(二)明確家校雙方責任,理性處理問題
家庭和學校對學生的成長都有責任,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家長重在對學生思想層面的引導;教師重在對學生學習的管理。只有明確各自責任,才能使事情得到解決。首先,明確教育管理過程,明辨事情曲直。當學生受到懲罰和委屈時,家長與教師應先保持冷靜,細化事情發生的過程,客觀思考教師處理方法是否過分,再進行下一步的交流;其次,找尋根由,解決問題。家長與教師了解到真相后,應從各自角色出發,從承擔責任、獨立處理問題、真誠改過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不足或錯誤,養成正確是非觀念;最后,家長端正學生心態;教師提升學生能力。在家校雙方處理完事情后,家長還應培養學生的寬容心態,教師則培養學生處理事情的能力,雙方各自發揮力量,理性處理問題。
(三)建立“家校溝通”渠道,實現有效溝通
隨著網絡的發展,家校溝通的渠道不僅能夠依靠網絡實現頻繁溝通,還可以在網絡平臺進行各項信息的交流,能夠大大緩解家長與教師溝通不暢的問題。首先,通過網絡平臺形成班級網絡交流群,讓家長與班主任、任課教師進行直接交流,避免因學生說謊(如謊稱學校收費)而對學校的管理和教師的管理產生錯誤認知;其次,在班級網絡交流群中規定明確的“家長——班主任”和“家長——科任教師”交流時間,形成穩定的“網絡班會”,使得家長能夠了解班級和學校年級的情況,明確各階段的任務;最后,在班級群中積極“辟謠”,對現在家長反映的“作業多、壓力大”問題進行詳細解釋,既要明確作業的量,又要做到各科的協同,將學生的壓力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這一途徑將有效解決家校的基本矛盾,實現有效溝通。
(四)開展家庭教育培訓,提升家長自身素養
不同家庭環境給學生成長的影響是不同的,家長的言行會影響到學生的態度和言行。為了加強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還應在以上措施基礎上開展針對性的家庭教育培訓。首先,確定家庭教育培訓主題。各班根據各自的情況開展對應的培訓主題,解決班級內普遍反映的問題,以便進行合理改進;其次,提升家長們的素養。從言行、舉止等角度提示家長,避免與學校教育呈現相反的效果,給學生產生不良影響;最后,建立家長委員會,與家長們一同商議班級的管理事務,形成良好的家庭、教師、學生三方互動模式。
三、 結語
總之,家校溝通是雙方相互了解、相互認同的過程,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自主、獨立,學會處理事情。只有家庭與學校端正心態、明確各自責任,采用積極溝通方法,才能處理好各類小問題、小矛盾,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