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彬
語文學科一直都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為基礎的,與學生的現實需求密切相關,影響著學生的生活質量與學習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只有保證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挖掘語文課程中的生活資源,促使學生積極將所學理論遷移到現實生活中,才能切實保證語文學科的教學、育人作用。對此,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合理轉變師生關系,突出學生的學習能動性。
農村地區相對來說比較落后,師資力量、教學設備、課程資源等都落后于城鎮地區,實施課程改革的起點也比較晚。后來,隨著城鎮地區普遍實現了課程改革之后,城鄉地區的差距越來越明顯,我國教育部就逐步開始在農村地區普及與推廣成熟的課改經驗,也由此提出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政策。其中,師生關系是最為基本的教學因素,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具體表現與發展變化直接反映著農村初中語文教育的實施質量,所以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沿用新課改的生本教育理念,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學,全面提升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創設語言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農村初中語文教師一直都認為提升學生考試成績才是最為重要的教育目的,認為理論灌輸教法是最為簡便且有效的教學方法。然而,這種能夠在短期內擴充知識容量、提升學生考試成績的做法將消磨學生興趣,使其開始排斥、厭棄語文學習,違背生本教育以學生為本的本質要求。因此,要想讓農村初中生主動學習語文知識,首要前提就是要激發出他們的內在學習動機,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為此,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就可創設語言環境,幫助學生建立知識聯系。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利用生活資源創設語文,利用學生的人生經驗引出語文知識。如在《看云識天氣》一課教學中,我要求本班學生以天氣播報員的身份展開語境模擬,引導學生進入科學探究情境。學生每天都能切身感受天氣特征,通過天氣預報、手機上的天氣APP獲取天氣信息,部分學生已經能夠識讀天氣標志。以角色模擬活動創設語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本文內容,也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文本閱讀做好準備。在語文課上,我會播放《天氣預報》的背景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播報情境,根據當天的天氣狀況介紹本地的氣溫、風力等現實情況。借此,我引導學生回顧他們獲取天氣信息的方法,讓學生們分享自己的科學認知經歷。之后,我引入了《看云識天氣》一文內容,讓學生們學習根據云朵情況識別天氣問題的相關方法,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產生閱讀興趣,使其進入語文閱讀情境,逐步展開深度閱讀。
二、組織語言實踐,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生本教育的基本目的是讓學生們真正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發展與認可,而語文學科的基礎任務便是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交際水平。從這個角度來看,農村初中語文教師便要組織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活動,穩步提升學生們的語言能力。我國地域遼闊,鄉土資源豐富,農村地區的傳統文化資源相對來說保存完整,是初中語文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合理挖掘地域資源,引導學生積極應用,使其在遷移與應用中把握語文學習規律,由此保障學生的學習主體權益,使其終身受益,實現可持續發展。如在《追尋人類的起源》一課教學中,我就讓學生們自主調查了人類歷史的發源史,鼓勵學生從神話、歷史、傳統故事等多種途徑切入資料整理活動,然后將其整理成一份演講稿,以演講方式分享給其他同學。在本輪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們既要展開語文閱讀,鍛煉自己的信息提取能力與文本資料整理能力,也要自主創作有趣的演講稿,訓練自己的書面表達能力與信息歸納能力,然后再以課堂演講活動完成聽說訓練,感受演講與常規聽說活動的區別,綜合訓練自己的聽、說、讀、寫能力,補充語言實踐經驗。通過課堂演講,學生們會自覺對比各個同學的演講稿,根據演講內容提出個人問題,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很好地豐富了自身的文化知識儲備。待演講活動結束之后,我從發音標準、情感充沛、語言流暢等多個角度評價了學生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從演講稿內容評價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指出了優勢與不足,全面提升了學生的語言水平。
三、組織語文探究,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
探究教學一開始是在科學領域中衍生并發展起來的一種發現行為,后來被逐漸應用到學科教學中,在語文教育中也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從本質上說,探究活動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主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是發現式、開放、多元的。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沿用這一教學理念,組織學生自主探索語文知識意義,優化語文知識結構,促使學生在主動學習中把握語文學習規律,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教學中,我就組織本班學生以小組探究的方式組織了課文探究。在探究中,小組成員應輪流朗讀課文內容,檢查生字詞發音與朗讀流暢性問題,初步匯總全文大意,概述課文內容。然后,小組便需整合全員意見,劃分段落,提供劃分依據,分析課文中的重點詞句與寫作手法,討論作者流露的情感。為了深化小組合作探究程度,我還針對本文主旨設計了幾個閱讀問題,如文章是從哪幾個層面描寫“我”的成長足跡的?百草園對作者的意義是什么?文章中多次使用環境描寫,這些環境描寫有什么獨到之處?產生了什么樣的表達效果?三味書屋又給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否只是寫出了學校教育場所的遷移,本質是要表達什么樣的內容呢?你喜歡三味書屋還是百草園,為什么?這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按照段落結構逐步探索文本內容,便于學生全面把握文本寓意,理解作者的情感波動與本文的深層內涵。
總而言之,農村初中語文教育十分重要,關系著農村初中生的學習素養與生活能力。為了農村初中生的身心健康,語文教師應該堅持生本教育,選擇初中生喜歡的語文課程資源,靈活調整語文教學方式,豐富語文教學實踐,全面優化農村初中語文課程的教育環境,培養初中生的語文素養。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