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小梅
幼兒初入幼兒園,能否適應環境,是幼兒生理、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階段。從家庭到幼兒園,這是幼兒走向社會,進入新生活的第一個轉折點。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完全陌生的人,幼兒能否有愉快的情緒、盡快地適應幼兒園生活,將直接影響其社會化的進程和性格的發展。小班幼兒的年齡一般在3~4歲之間,他們剛剛走出父母的懷抱,與陌生環境進行接觸,難免會產生不適應的現象。教師應對幼兒的身心特征進行了解,與家長做好溝通工作,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使幼兒能夠在幼兒園中健康成長。在幼兒剛進入幼兒園的時候,會由于不適應而引發身體、心理的各種問題,如果教師和家長未能夠進行妥善處理,將會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教師應做好小班幼兒園初期適應性培養工作,使幼兒平穩度過。在本文中,我將從教學實踐入手,探索如何對小班幼兒進行初期適應性培養。
一、滲透關愛,緩解分離焦慮
很多幼兒在剛剛進入幼兒園的時候,情緒比較穩定,但是當他們長時間看不到父母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焦慮心理。很多幼兒都會通過大哭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安,而有一部分幼兒雖然表現不明顯,但是他們的心理也會產生消極情緒,認為自己的父母拋棄了自己,對教師呈現出敵對、抵觸的情緒。因此,教師應給予幼兒更多的關愛,讓幼兒能夠感受到溫情,從而緩解與父母分離的焦慮。例如,在幼兒園開學的第一天,新的小朋友來到了班級上,組成了一個新的集體。我用非常積極、熱情的態度迎接了幼兒,告訴幼兒我是他們的新朋友,將與他們度過愉快的一天。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幼兒呈現出不安、心不在焉、沉默的現象,還有的幼兒從父母一走就開始抽泣,氛圍非常沉重。我詢問幼兒:“大家是不是非常想念自己的爸爸媽媽?我來給大家講一個繪本——《我想念你》。小熊也想念自己的媽媽了,它是怎么做的呢?”小朋友對故事產生了一定的興趣。我拿著繪本,一邊念一邊注意幼兒的反應:“有時候,我想念你,在你必須要離開的時候,我好想念你,你什么時候回來?我們每個人都想要永遠在一起,但是這不可能,每個人都有要做的事情。你不在的時候,我可以看書、畫畫,或者跟陪著我的人一起玩,他們會讓我有安心的感覺。你這么快就回來了,我太高興了。當我想念你的時候,我知道你一定會回來。”溫暖的故事讓幼兒的心情緩解了很多,我告訴幼兒,我會像媽媽一樣陪著他們、照顧他們,跟他們一起等媽媽回來。幼兒的焦慮在我的關愛下得到了一定的緩解,慢慢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
二、細心照顧,滿足幼兒需求
每個幼兒的生活習慣都不同,在平常吃飯、睡覺的環節,會由于與其他的小朋友不同而產生一些問題,使幼兒產生不適應的感覺。因此,教師應仔細觀察幼兒,悉心照顧,對幼兒的需求進行及時反饋,使幼兒能夠有在家的感覺。并且教師應慢慢對幼兒進行引導,使幼兒養成正確的習慣,使生活更加有秩序。例如,有的幼兒非常不喜歡喝水,當到了喝水的時間,他們會采用拒絕的態度。我對幼兒說:“多喝水身體好,你看其他小朋友都在喝水,我們一起喝吧!”幼兒看到大家都在喝水,也有了喝水的想法,與其他小朋友一起養成了定時喝水的習慣。有的幼兒在剛入幼兒園的時候不喜歡睡覺,我經過了解,原來幼兒非常喜歡拿著一個手絹睡覺,但是手絹在家里,因此他非常焦躁,難以入睡。因此,我為幼兒專門準備了一個小手絹,與幼兒在家中的手絹非常相似,讓幼兒睡覺的時候拿著,并輕輕拍打他的胳膊,讓他能夠緩解焦慮,緩緩入睡。通過對幼兒的細心照顧,幼兒都感受到了教師對他們的關愛。通過盡可能滿足幼兒的不同需求,使幼兒能夠漸漸融入集體當中,享受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三、家園共育,營造和諧氛圍
在學前教育方面,幼兒園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很多家長單純地認為,將幼兒送到幼兒園之后,家長的任務就結束了,只要幼兒園做好教育工作即可。實際上,學前教育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如果教師與家長能夠形成良好的溝通互動,那么就能夠使幼兒在健康、和諧的環境下成長,通過家園共育,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使幼兒能夠實現從家庭生活到幼兒園生活的過渡。例如,在日常工作中,教師都會對幼兒的飯量、睡覺時間、喝水情況、排泄情況、加餐情況進行記錄,便于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幼兒園生活進行了解。尤其是在幼兒剛入幼兒園的階段,很多家長都會比較擔心幼兒的情況,教師會在家長接幼兒回家的第一時間將幼兒一天的生活匯報給家長,讓家長對幼兒的入園情況進行了解,并對家長提出幼兒心理引導、生活習慣培養等方面的建議,讓家長在家中對幼兒做好心理建設,讓幼兒能夠以愉快的心情走入幼兒園。與此同時,教師會建立家庭聯絡簿,將班級中所有幼兒家長的聯系方式進行記錄,確保能夠及時聯系上父母。并且,在每次家長會上,教師都認真詢問幼兒在家中的生活習慣、學習情況,以便對幼兒的成長進行記錄和了解。很多家長也會主動加入家園共育中,認識到家庭對幼兒的重要性,認真向教師咨詢幼兒的在園表現,并與教師針對幼兒的教育問題進行探索。在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努力下,能夠有效營造出和諧的家園環境,使幼兒不管是在幼兒園還是家里都能夠感受到溫暖,能夠在快樂、舒適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總之,學前教育是整個人生教育的基礎部分,也是一個人身體成長、智力形成、品德形成、情操陶冶的重要時期。二十一世紀所需的人才不僅要有健康的體魄、聰慧的頭腦,更應有良好的個性品質及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如何讓幼兒能較快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較快地穩定情緒,勢必是培養幼兒的良好個性和社會適應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環。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用自己的愛心、耐心、細心認真地對待孩子們,滲透關愛,滿足幼兒心理上的需求,與家長建立良好的聯系,使幼兒很快地適應幼兒園生活,在幼兒園中能夠實現身體和心理的快速成長。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