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洋
[摘要]我國對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方式主要涉及主權財富基金參與投資、絲路基金參與投資以及由我國主導建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參與投資,可以說,我國在緩解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足方面不斷創新與突破,不僅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大國的胸襟,也印證了我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信心與決心。跨境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是對單個國家基礎設施投資的簡單組合,而是一種協作和有機融合。基于此,提出“絲路基金+項目投融資”的組合方式,并建議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予以客觀評估,加強國家間法律溝通與合作,并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信息與信用交流體系,以促進我國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有效投資。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基礎設施;投資方式;“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F2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994(2019)01-0113-6
一、引言與文獻回顧
“絲綢之路經濟帶”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也被稱為21世紀的戰略能源和資源基地,但該區域的基礎設施普遍落后,自然環境較差。完善該區域的基礎設施成為我國與沿線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關鍵所在。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在于投資,而投資的核心又在于投資方式是否有效。尤其是我國的對外基礎設施投資具有涉及的資金量巨大、投資回收期長、投資具有專有性、項目參與方眾多等特點,導致我國對外基礎設施投資的情況更加復雜。
Martin RoH、ALgJn Verbeke通過對跨歐高鐵的研究,認為由于跨境基礎設施建設的社會效益遠遠超過經濟效益,為便于提供投融資服務,必須成立獨立于各經濟體國家的公共機構。Chen指出,跨境基礎設施的投融資可以依靠資本市場,通過金融、法律以及會計制度的變革和創新來實現。國內學者許云燕指出我國在進行跨境管道工程建設時,為了避免或減少投資中各種風險的發生,應該采取更加有利的BOT方式。繆林燕提出我國海外基礎設施投資應該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發展階段、資源特點、勞動力情況等因地制宜,找到適合各國國情的投融資方式,并且要注意提高“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使用效率。丘兆逸、付麗琴認為“一帶一路”跨境基礎設施建設中要想創新投資模式,亟需私人資本“走出去”以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張茉楠認為在“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中可以引入PPP方式,一是可以彌補融資缺口,二是可以大大提升全球資本配置的效率,實現更大的模式創新和安全保障。邵嚴認為,大型的跨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僅投資規模大,而且投資主體復雜,需要根據項目特點創新投融資機制,并且還需要發揮各類型金融機構的優勢,探索并開發出新的金融工具以適應大型跨境項目的需要。楊麗花、周麗萍、翁東玲從博弈論視角出發,提出存在投資者參與“一帶一路"ppp項目建設的納什均衡解,并且在該結果下達到帕累托最優;絲路基金可以促進更多投資者參與“一帶一路”沿線PPP項目建設。呂星贏、周建、凌雁認為單一的投融資模式難以滿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較大的資金缺口,需要強化開發性金融的杠桿效應,加大金融融資力度,實施跨境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姚鴻韋通過對美國鐵路建設、馬歇爾計劃和拉美公共投資與債務危機的史實分析,認為融資模式的選擇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沿線國家的實際國情出發,應考慮東道國的實際經濟發展狀況,特別是是否適應沿線國家現在的金融發展狀況。
就目前對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方式研究來看,可以說成果頗豐,而立足促進投資方式有效性方面的成果并不多見。絲綢之路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不是單獨一個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簡單組合,而是需要協作和融合。通過對我國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基礎設施發展中投資方式的分析,探討如何有效促進我國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對于推進我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合作,建立基礎設施發展資金的良性循環等,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我國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方式分析
(一)主要投資方式分析
目前,我國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涉及主權財富基金參與投資、絲路基金參與投資以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參與投資等三種主要投資方式。
1.主權財富基金參與投資。據國際主權財富基金研究機構(SWF Institute)的統計,我國共有四只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 Ltd.)、全國社保基金(Nation-al Council for Social Secufiw Fund)、中非發展基金(China-Africa Development Fund)以及中國華安投資有限公司(SAFE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其中,最受世界關注的當屬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CIC”)。CIC于2007年9月29日成立,注冊資本為2000億美元,主要從事外匯資金投資管理業務。截至2017年12月,CIC在“一帶一路”沿線及相關地區累計投資約100億美元,投資領域涉及鐵路、公路、港口、油氣管道以及電網等互聯互通基礎設施。
2.絲路基金參與投資。絲路基金按照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的原則,由中國外匯儲備、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進出口銀行以及國家開發銀行等機構共同出資建立。絲路基金通過股權、債權、基金和貸款等多元化投融資方式,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雙邊或多邊互聯互通提供投融資支持,是一種中長期的開發投資基金。其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之間的不同之處在于,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亞洲區域政府間的多邊開發機構,各成員國都要出資,且以貸款業務為主。而絲路基金則以股權投資為主,并鼓勵有資金且有意愿投資的主體加入。表1列示了絲路基金自成立以來向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絲路基金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地區)基礎設施的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能源與水電等領域。從參與投資形式來看,絲路基金主要采用股權投資的方式,絲路基金也主要選擇一些實力雄厚的國際大型企業作為合作對象,投資方式更加靈活。
3.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參與投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不僅是首個由我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也是我國出資最多的一家多邊金融機構。亞投行的宗旨是加強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促進亞洲區域建設的互聯互通和經濟一體化進程,因此,包括交通、能源、電信、農業和城市發展在內的各個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成為亞投行重點支持的領域。亞投行主要是以貸款、股權投資以及提供擔保等方式向亞洲各國提供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融資支持。表2列示了2017年亞投行向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亞投行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地區)的投資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水電等領域,并且主要以交通運輸為主,這也體現了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區域互聯互通打頭陣的總體布局。從投資形式看,與絲路基金相比,亞投行主要是以債權的形式與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以及地方金融組織共同參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
(二)投資方式的基本特征與比較
1.投資方式的基本特征。我國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基礎設施投資方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以政府為主體,以政策作支撐”。“以政府為主體”主要是指在我國對外基礎設施投資中,我國政府都是直接或間接參與者,大部分基礎設施建設的合作也都是由我國與沿線國家政府牽頭運作和實現的,畢竟對于跨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合作涉及的因素太復雜,諸如基礎設施本身大多具有壟斷性和或多或少具有的公共特性。此外,基礎設施建設的周期長,不可控因素多等原因,因此由政府主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各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跨境基礎設施項目大部分的投資巨大,面臨的風險較多,其中最大的風險是來自各國的政策風險。因此,“以政策作支撐”不僅是從資金(如低息或無息貸款等)和稅收等方面予以支持,更在于我國與沿線國家政府通過制定一系列符合雙方利益的能夠促進和保護基礎設施可持續性投資的政策法規和協議,可以保證雙方政策在較長時期內的基本穩定。這在一方面確保了投資收益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另一方面也能使社會資本在進入沿線國家基礎設施領域時有一個合理的預期,從而推動基礎設施領域中BOT與PPP的合作。
2.不同投資方式的比較。基于上述分析,現就我國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地區)基礎設施不同投資方式予以比較,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基礎設施的投資方式各有特點,以我國政府為主體的投資方式將隨著絲路基金和亞投行的參與而變得更加豐富,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在跨境基礎設施建設中資金不足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我國對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風險。從我國自身對外投資以及沿線國家接受的角度考量,主權財富基金和絲路基金在投資對象上偏好有確定收益回報的項目,因而在合作對象的選擇上也更偏好具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和財團,可以看成是一個實現“1+1>N”的投資合作過程。而亞投行作為一種多邊開發機構,在項目投資引進、基礎設施建設及配套產業投資中具有金融引導作用,有助于加強沿線國家的合作,并且隨著亞投行在世界金融體系組織中話語權的提高,也將吸引更多國際金融組織的加入,為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更加充足的資金,以滿足地區經濟建設需要。
以上三種方式在促進我國對外基礎設施投資中都在逐漸發揮自身的優勢,然而沿線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需求巨大,我們仍然需要考慮更加多樣化的投資方式。
三、我國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方式新思路一“絲路基金+項目投融資”
從目前國際上運用得比較成熟的基礎設施投資方式來看,項目投融資方式優勢明顯。主要體現在:一是項目投融資屬于表外項目,其債務不會反映在項目投資人的資產負債表上,因此不會影響投資人的財務信用;二是項目投融資的追索權僅限于項目資產本身,這樣就可以有效隔離融資風險;三是項目投融資可以實現超額融資,從而增加投資的資金額度。因此,項目投融資得到廣泛應用。然而,由于跨境投資基礎設施項目往往涉及一些敏感問題,因此單一使用該方式不能被沿線國家所接受,這也是我國目前在對外基礎設施投資中遲遲沒有使用這一方式的重要原因。因此,為了更有效地對沿線國家進行投資,我們嘗試探索一種新的組合投資方式,即“絲路基金+項目投融資”。絲路基金是亞投行為支持欠發達成員國開展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而專門設立的基金,絲路基金與項目投融資進行組合的投資方式,將大大促進對沿線國家基礎設施投資的有效性。
(一)“絲路基金+項目投融資”組合的優勢
采用“絲路基金+項目投融資”的組合方式不僅可以發揮二者的優勢,如絲路基金的融資規模相對較大、風險較小、成本較低,而項目投融資的專業化更明顯;還可以相互彌補一些不足,如項目投融資由于對項目經營性要求高,導致投資者信心不足,而當絲路基金與項目投融資進行組合后,項目投資人的信心會有所增加,進而增強項目的可融資性,并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資產的運營效率。
絲路基金與PPP項目的組合一方面可以降低我國投資者參與跨境基礎設施PPP項目建設的交易成本。因為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政府與沿線國家政府簽訂了一系列投資合作框架協議,通過絲路基金的引導機制,有利于實現國內投資者與境外項目的對接,從而有助于降低國內投資者對外溝通與談判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絲路基金還可降低投資者參與“一帶一路”沿線PPP基礎設施項目的風險。在雙邊和多邊政治互信基礎上建立起的PPP合作項目,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投資者在境外投資的政治風險以及其他外部風險。若絲路基金再通過股權投資的形式與投資者建立合作機制,還可以降低投資者在境外投資的內部風險,實現投資項目的風險共擔。
(二)“絲路基金+項目投融資”組合的運作流程
“絲路基金+項目投融資”的組合方式可以利用絲路基金擴大投融資規模以及拓展投融資渠道,滿足絲綢之路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巨額資金需求。“絲路基金+項目投融資”組合方式的運作流程如圖1所示。由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各國政府充當最初發起人,絲路基金對擬投資的基礎設施項目進行嚴格的評審與選擇,并負責專業的資產管理與運營,然后根據基礎設施的類型選擇投資回收方式,即:如果是可經營性項目,宜采用使用者付費的方式收回投資;如果是準經營性項目,則采用項目所在國政府補貼或購買的方式回收投資。依據項目投融資的不同類型,“絲路基金+項目投融資”的組合方式又可分為FBOT(即Fund&BOT)和FTOT(即Fund&TOT)的方式。
1.FBOT方式主要運用于新建基礎設施項目的運作。首先,由基礎設施項目所在國的發起人提出申請,由絲路基金結合絲綢之路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的發展需要,對項目進行評估和審核,對符合基金投資條件的,確定其投資額度,并通知各國政府的主管機構。然后,由絲路基金與項目具體投資人對接并簽署投資協議,注入資金成立項目公司,項目公司隨后與項目所在國的政府機構簽訂相應的特許權協議,明確雙方權利與義務。接下來,由項目公司分別與金融機構、供應商、承建方等參與方簽訂貸款協議、購銷協議與施工建設協議等,對項目實施建設。在項目建成以后,項目公司與運營商簽訂項目運營協議,獲取運營的收益,償付貸款本息,在運營期滿后將項目交至項目所在國政府。具體如圖2所示。
2.FTOT方式主要運用于已建與擬建基礎設施組合項目的運作。由基礎設施項目所在國的發起人首先提出項目的申請,由專門的機構對其進行評審,通過評審后,絲路基金隨即向項目注入資金并與項目發起人聯合組建項目公司,項目公司與項目所在國政府簽訂特許合作協議,項目公司獲取已建基礎設施運營權并負責運營,項目公司以獲得的運營收益彌補擬建項目的建設成本。待項目建成后,項目公司將新建項目與已建項目一并移交給項目所在國的政府機構,項目所在國政府通過項目運作所獲取的資金收益可以再次注入絲路基金,具體流程如圖3所示。
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和產業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基礎設施建設難以達到同步。因此,我國在參與跨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時,可以嘗試采用“絲路基金+項目投融資”的組合方式,對可經營性的基礎設施項目采用FBOT方式,對經營性不確定的基礎設施項目,則采用FTOT的融資方式。
四、有效推進我國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建議
(一)對外基礎設施投資時要有中長期規劃
無論從政府層面還是從企業層面,我國都應該制定符合自身要求的跨境基礎設施投資發展規劃,明確對外基礎設施投資的目的、方式以及區位等。我國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企業還應該充分結合自身實際,將對外的基礎設施投資規劃與企業的整體發展以及企業的國際化發展相結合,以提升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當我們明確了進行對外基礎設施投資的原因和方式之后,才能做到在投資中的科學決策,提高投資效率。
(二)客觀評估對外基礎設施投資項目
成立專業的評估部門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基礎設施項目進行客觀公正的評估。雖然PPP模式能夠緩解基礎設施資金緊缺,但不能因為要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而夸大項目的獲利能力,這不僅會使社會資本對專業機構做出的評估產生疑慮,對今后擴大絲綢之路經濟帶基礎設施項目社會資本的參與也會產生不利影響。另外,當出現風險事件時,相關政府部門要盡力補救,盡量保障社會資本在跨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中的穩健性。此外,由于跨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風險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就應該更加注重對項目投融資的風險評估,并提高風險評估的準確性,這也將有利于提高社會資本的參與度。
(三)加強國家間的法律溝通與合作
“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存在制度不健全以及監管不力的問題,部分監管部門沒有能力或不愿意貫徹某些可以提高預期工作效率的改革,為此,沿線國家之間有必要制定一致的戰略,采取集體行動以提高監管能力,增加項目整個執行過程中的透明度,擴大法律信息共享范圍。提倡簡化對技術壁壘的監管,放寬對交通、能源和電信等領域的限制以促進區域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我國應加快推動建立有效的雙邊監管合作機制,完善跨境風險的應對和危機處置制度安排。同時,加強日常跨境監管溝通協調與合作,并適時開展與沿線國家監管當局和金融機構的交流和培訓,以進一步增加彼此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四)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信息與信用交流體系
目前,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各類型大數據平臺和智庫機構,向有意愿參與或已經參與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企業提供更加全面、準確和及時的投資相關信息,并提供相應的咨詢服務,幫助企業提高投資經濟效益。在此基礎上積極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信息與信用交流體系,共享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各國金融機構與企業的信用信息,從而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負面影響。
通過對參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投資企業交易大數據的行為分析和挖掘,沿線各國金融機構還可以更好地掌握跨境企業的資金信用情況,并以此為發放貸款的直接依據。并且通過對大數據的持續跟蹤,沿線各國金融機構可以對企業貸款發放后的行為給予及時的監控,及時發現和處理風險,避免出現損失。此外,沿線國家金融機構可以為參與跨境基礎設施投資的企業進行信用評級,對于信用良好的企業,金融機構應該給予一定的融資優惠,優化對其金融服務。
因此,我國政府應鼓勵各國政府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信息與信用交流體系的構建,搭建一個以信息安全為依托,信息交流通暢和相對完備的投資合作平臺。
(五)完善我國對外投資的金融支持體系。增強利用國際金融市場融資能力
在完善我國對外投資的金融支持體系方面,一是通過完善金融機構體系和金融服務體系,增加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服務的銀行種類的數量,并為企業提供優惠貸款和更多靈活的金融產品,利用我國金融機構在境外設立的分支機構與東道國當地金融市場展開合作,爭取獲得當地的融資支持。二是統籌協調好政策性金融和保險與商業性金融和保險,形成互補的良好格局。三是允許企業通過收購或設立自己的財務公司或銀行,賦予其對外金融權,開拓國際化融資渠道,實現產業資本于金融資本在開展對外投資中的合作。
此外,由于基礎設施投資的金額巨大,我國企業還需增強利用國際市場融資的能力,這樣不僅擴大了對外投資方式,還能減少我國企業對外投資風險。目前已經有一大批民營企業通過海外上市獲得企業發展所需資金。
總之,不斷提升我國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水平是一項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工作,需要政府、金融機構、社會組織尤其是各類企業的廣泛參與和共同努力。我們在對沿線國家基礎設施投資時,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投資方式,不斷探索新的投資方式,制定并完善健全的區域級協調框架,組建正式且具有能力確保投資決策能夠得到執行的監管機構,減少投資人在跨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面臨的不確定性風險,使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能夠更有效地進行,從而推進“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建設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