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珂 崔文秀
(1 淄博市第五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二病區,淄博,255100; 2 淄博市第五人民醫院男三病區,淄博,255100)
焦慮癥作為常見神經疾病之一,其癥狀體現為持續性緊張、情緒焦恐、心煩以及失眠等。在焦慮癥諸多臨床表現形式中,以廣泛性焦慮最為常見,此類患者往往因為焦慮不安而表現出無法忍受的癥狀,并且通常合并呈現出運動性不安、植物神經功能亢進與過度警惕等系列癥狀。對于老年廣泛性焦慮癥患者而言,則癥狀更為顯著,不但睡眠質量顯著降低,生命質量也受到嚴重影響[1]。本研究將探究采用親情護理+心理護理理念對老年廣泛性焦慮癥患者進行干預的可行性,為廣泛性焦慮癥患者治療和護理提供科學依據?,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淄博市第五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二病區收治的老年廣泛性焦慮癥患者113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n=57)和對照組(n=56)。對照組中男40例,女16例;年齡55~76歲,平均年齡(62.49±6.15)歲;病程3~15年,平均病程(6.39±1.24)年;觀察組中男43例,女14例;年齡56~77歲,平均年齡(62.53±6.19)歲;病程3~16年,平均病程(6.45±1.29)年;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有焦慮癥狀持續6個月以上,其焦慮癥狀包括:1)憂慮:如擔心未來、感到“緊張不安”、注意力集中困難,經常過分擔心,且有緊張不安、易激惹等;2)運動緊張,易疲勞、睡眠不佳、不安、頭痛、震顫、不能放松;3)其他高警覺癥狀:如出汗、心率加快、口干、胃不適、眩暈、頭暈等癥狀者;4)排除其他精神神經疾病。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精神病科常規護理:護理人員于病癥、常規需求、常規處理步驟以及醫護人員簡單介紹等諸多方面展開。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親情護理聯合心理護理干預,具體為:1)樹立護理人員的護理理念,以患者為中心對患者給予充分尊重,做到禮貌微笑式及文明式服務[2];2)設立單獨溫馨護理病房和建立人文環境,室內懸掛溫馨提示,擺放盆景,營造健康、整潔、安靜以及舒適的病房環境;3)制定心理護理干預計劃,就護理干預時間對患者進行及時通知[3];4)加強護患之間的溝通力度,做好定期心理指導工作,展開疏導工作前應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鼓勵患者采用運動以及聽音樂等方式排解壓力;5)認真講解藥物治療原則,強調規范用藥,就患者可能表現出的系列不良反應以及系列藥物適應證加以了解,減輕患者疑惑。此外在患者進行健身操、太極拳等有氧運動時,對其進行指導。6)充分發揮患者家屬親情作用,提升親情護理力度,進而提升患者的康復信心[4]。
1.4 觀察指標 分別采用自制睡眠質量評定問卷以及生命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評估,并比較2組患者睡眠質量及生命質量評分。自制睡眠質量評定問卷和生命質量測定量表簡表評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睡眠質量和生命質量越好。

2.1 2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2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生命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各項生命質量指標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P<0.05

表2 2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分)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長期獨居的老年人逐漸增多,此種狀態下老年人焦慮癥狀的發生率較高,并且有些患者逐漸發展成廣泛性焦慮癥。對于老年廣泛性焦慮癥患者而言,疾病癥狀主要表現為極度緊張、焦慮以及不安,嚴重患者則表現為惶恐,對患者的生活造成的較大影響。對于此類患者而言,家屬應對其給予充分陪伴,豐富其業余生活,鼓勵其積極參加老年活動中心,以降低其焦慮情緒,使其病癥得到控制。以往主要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對老年廣泛性焦慮癥患者進行干預,只能夠做到滿足老年患者的基本需求,而對其內心無法過多干預,因此效果十分有限。此種情形下親情護理+心理護理方法的聯合應用表現出顯著價值,其不但可以對服務的親情化及人性化做出保證,還使得患者感受到被關愛感。有針對性的對患者的心理給予充分干預,真正實現以患者為中心以及以人為本,能夠明顯提升老年患者睡眠質量、生命質量。
綜上所述,親情護理聯合心理護理可明顯改善老年廣泛性焦慮癥患者的睡眠質量,進而提高生命質量,具有良好的干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