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秀 喬玲娟 孫樂樂
(淄博市第五人民醫院男三病區,淄博,255100)
睡眠障礙患者的癥狀主要體現為睡眠異常行為以及睡眠量不正常幾方面,致病因素為諸多方面,與患者患有軀體疾病密切相關。對于抑郁癥患者而言,諸多癥狀中以睡眠障礙較為典型,此種狀態下的抑郁癥患者,不但病情狀況有所嚴重,并且會使得患者康復所需時間延長,對此需要確定有效方法對抑郁癥患者進行針對性干預[1]。本研究針對抑郁癥患者采用心理護理干預,觀察和評估其對睡眠障礙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淄博市第五人民醫院男三病區收治的抑郁癥患者123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奇偶法分為觀察組(n=62)和對照組(n=61)。對照組中男44例,女17例;年齡19~61歲,平均年齡(42.29±1.35)歲;患者文化程度為:小學10例、初高中33例、大專18例;觀察組中男46例,女16例;年齡21~62歲,平均年齡(42.33±1.39)歲;患者文化程度為:小學11例、初高中34例、大專17例。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展開常規性和綜合性干預,但未對患者給予心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采用精神科常規護理和綜合性干預的同時對患者給予心理護理干預。主要就抑郁癥患者心理障礙疏導以及有關知識學習等方面[2],具體為:1)認真做好傾聽工作:對于患者的系列問題給予認真傾聽,之后通過患者主訴以及護理人員認真傾聽,保證患者的內心郁悶得以充分發泄,并且對患者的個人病史進行充分了解,以對和諧護患關系的建立做出保證[3]。2)認真做好解釋指導工作:針對患者提出的系列精神以及軀體問題展開認真講解,對患者的系列錯誤認知進行了解并予以糾正,以對患者疾病客觀認識的創建做出保證,對于疾病性質確保患者可以更好了解,以對患者康復信心的積極創建做出保證。如果患者呈現出不善交際的現象,對患者進行社交技巧訓練,并且就人際關系等方面進行著重指導,通過與人交往以及交談,將患者內心自卑感充分消除,以使得患者交往能力以及社會適應性獲得顯著提升[4]。3)減輕患者痛苦感:對于患者的情緒發泄給予積極鼓勵,以使得患者的心理痛苦感獲得成功減輕。針對此類患者在面對挫折以及棘手問題后,表現出的傷心以及悲觀表現更為顯著,無法利用言語闡述,對此需要對患者的有關問題表達加以鼓勵,避免患者表現出長時間壓抑的現象[5]。4)對患者積極展開飲食護理干預:準備玫瑰花茶要求患者飲用,可以對抑郁進行有效抵抗,但是禁止同茶葉共同飲用,主要因為茶葉含有的鞣酸成分,會對玫瑰花疏解郁效果產生影響[6]。

表1 2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睡眠障礙評分結果比較分)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2組患者睡眠障礙評分結果。

通過不同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入睡時間評分、睡眠質量評分、睡眠效率評分、睡眠時間評分、催眠藥物評分、睡眠障礙評分以及日間功能評分結果均明顯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當前對抑郁癥的病因和病理作用機制還不完全明確,分析其原因與社會、心理以及生物等諸多方面密切相關,但是對于疾病的發生以及病情的發展,心理因素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對抑郁癥患者展開心理護理干預非常重要。
抑郁癥患者的疾病癥狀主要體現為認知方面、情緒方面以及動機方面。認知方面主要體現為自責,情緒方面主要體現為興趣消失以及抑郁等,動機方面主要體現為對于系列事物的缺乏動力。此類患者通常會表現出早期睡眠障礙,通過給予心理護理干預,將心理學作為理論基礎,將患者作為中心,對患者表現出的系列行為障礙以及情緒障礙給予矯正,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情緒,明顯提升患者生活品質以及配合度[7]。
具體在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期間,包括諸多形式,主要體現為健康教育、心理疏導、注意力轉移以及家屬參與等諸多方面,其中心理疏導的實施,可以確保患者個人情緒獲得充分宣泄,能夠明確抑郁誘因,確保具有針對性的進行疏導,并且對患者系列心理需求給予充分滿足;健康教育的實施,可以提高患者對于疾病認識,充分消除錯誤認識,促進疾病康復。此外告知藥物治療重要性,使得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可獲得明顯提升。而通過轉移患者注意力,在降低患者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方面可以獲得對應效果,對于不良情緒可以做到充分緩解,通過對患者進行情緒平穩方法及技巧的講解,使其精神放松,減少疾病的發作。
綜上所述,抑郁癥患者在接受精神科常規護理干預的基礎上配合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抑郁癥患者的睡眠障礙程度,提高抑郁癥患者的睡眠質量,對促進康復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