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南草,陳劍虹
解放軍940醫院機關門診部 (蘭州 730000)
子宮肌瘤也稱為子宮平滑肌瘤,是一種臨床上較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良性腫瘤,包括有:宮頸肌瘤、漿膜下肌瘤、肌壁間肌瘤、闊韌帶肌瘤、黏膜下肌瘤等[1-3]。子宮肌瘤以30~50歲女性為主要發病群體,臨床發病率約20%以上[4]。近年來我國子宮肌瘤的發病率呈現出上升趨勢[5]。子宮肌瘤患者可見陰道非規則性出血、經量增多、腰腹部隱痛等表現,也有部分患者無明顯癥狀。本病的發生機制目前尚未能完全明晰,但多認為其與患者雌激素、孕激素等機體性激素分泌水平及免疫功能等相關[6]。子宮肌瘤雖非惡性腫瘤,但其經量增多且淋漓不盡的癥狀易誘發患者貧血,對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中醫中藥在治療本病方面具有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的優勢,但其起效較慢。為此,本院研習中醫理論自擬桂茯化癥湯,于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應用治療本病。并開展本次專項研究,以明確桂茯化癥湯的應用效果。現將研究內容總結于后文。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間本院收治的86例微小子宮肌瘤患者納入本次研究,依據隨機數字法將入選患者均分后納入常規組與中藥組,每組各納入43例。常規組患者年齡為25~51歲,平均(41.21±7.96)歲;病程為4~31個月,平均(10.62±9.56)個月;肌瘤位置:肌壁間肌瘤32例,黏膜下肌瘤8例,漿膜下肌瘤3例;肌瘤類型:單發31例,多發肌瘤12例。中藥組患者年齡為25~52歲,平均(41.47±8.03)歲;病程為3~33個月,平均(10.71±9.73)個月;肌瘤位置:肌壁間肌瘤31例,黏膜下肌瘤7例,漿膜下肌瘤5例;肌瘤類型:單發29例,多發肌瘤14例。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診斷標準:參考《中華婦產科學》[7]制定。具體標準:①可見經血量增多、經期延長或經間出血;②雙合診檢查可見子宮較硬、增大、表面不規則;③醫學影像學檢查表明,宮體包括漿膜下、黏膜下、肌壁間有低回聲的包塊,包膜清晰、形狀規則、邊界清楚,最長直徑<5 cm,雙側附件均正常。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舌淡、苔白,脈沉、澀;③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取得知情同意文件的患者。排除標準:①懷疑有惡變可能的患者;②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或重癥疾病的患者;③處于心、腦血管事件急性期的患者;④入組前1周內有激素類藥物應用史的患者;⑤合并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⑥對于本次研究用藥有過敏史的患者。
2 治療方法
2.1 常規組:采取常規單純西藥治療,給予米非司酮片(國藥準字H20000648)10 mg/次,1次/d,自月經來潮前1 d于睡前口服,連續治療3個月。
2.2 中藥組:在上述常規治療的同時,給予自擬桂茯化癥湯治療,方劑組成:茯苓24 g,桂枝、赤芍、牛膝各12 g,桃仁、紅花、莪術、當歸、丹皮、地龍、炙甘草各10 g。加減:氣虛多汗、神疲乏力加生黃芪30 g,山萸肉15 g;經行腹痛加延胡索、香附各10 g;畏寒肢冷加附子、炮姜各10 g;月經過多加炒靈脂米、藕節炭各10 g,瘀血重者加雞血藤、丹參各15 g。諸藥合為1劑,由本院中藥房按水煎法制備為240 ml×2袋,于早、晚溫服;連續治療3個月。
3 觀察指標 治療3個月后,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觀察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子宮體積、肌瘤體積及激素水平的變化情況,統計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激素水平包括:黃體生成素(LH)、孕酮(P)、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中醫證候積分:行經時間為3~7 d的計0分、8~10 d的計1分,11~13 d的計2分,13 d及以上的計3分;經色暗紫計1分,可見乳房脹痛、頭暈耳鳴、下腹墜脹的每項計1分。
4 療效標準 臨床療效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評估[8]。具體標準:肌瘤與臨床癥狀均消失為治愈;瘤體縮小幅度達20%及以上,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為顯效;瘤體有所縮小但縮小幅度不足20%,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為有效;瘤體未見明顯縮小或有增大,臨床癥狀未見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為治愈、顯效、有效的合計。臨床療效與肌瘤體積計算,多發型均為全部肌瘤的合計。

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中藥組總有效率為95.35%,常規組總有效率為81.40%,中藥組臨床療效及總有效率均優于常規組(P<0.05)。
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與子宮、肌瘤體積比較 見表2。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子宮體積、肌瘤體積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子宮體積、肌瘤體積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中藥組均優于常規組(P<0.05) 。
3 兩組治療前后激素水平比較 見表3。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激素水平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E2、P、FSH、LH分泌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中藥組均低于常規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評估比較[例(%)]
注:組間比較,▲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與子宮、肌瘤體積比較
注:組內比較,△P<0.05;組間比較,▲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激素水平比較
注:組內比較,△P<0.05;組間比較,▲P<0.05
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見表4。中藥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6.98%,常規組為23.26%,中藥組低于常規組(P<0.05)。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注:組間比較,▲P<0.05
近年來,我國子宮肌瘤的發病率出現逐年升高的趨勢[9]。目前,其發病機制尚未能完全清晰,但已知其與患者體內孕激素、雌激素分泌水平及免疫功能等相關。隨著病程的延長,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可出現持續性異常升高,而瘤體也隨之增大[10-11]。現代醫學認為子宮肌瘤屬于甾體激素依賴性的良性腫瘤[12-13]。據此,西醫在臨床治療中多采取雌激素、孕激素抑制類藥物治療本病。米非司酮為甾體類激素的抑制劑,是臨床上治療子宮肌瘤的常用藥物。但長期臨床實踐發現,米非司酮在縮小已經形成的子宮肌瘤方面療效欠佳,且具有較高的藥物依賴性,停藥后肌瘤可出現再次生長增大。同時作為激素類藥物米非司酮的不良反應較多,患者耐受度較低,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
中醫學理論認為,子宮肌瘤為氣血兩虛之癥,氣虛而致血瘀,血瘀阻絡又可使氣虛加劇,形成不良循環[14]。氣血虧虛形成氣滯血瘀、腑臟失調,而使濕毒內蘊凝結于宮內,使沖任失調,久之積聚形成瘕塊。本病的治療應以活血化瘀、補氣通絡為主。本院根據中醫理論自擬桂茯化癥湯治療本病,方中桂枝:性溫、味辛、甘,歸肺、膀胱、心經,有溫經通陽、發汗解表功效。主治風寒表證、痰飲,胸痹,瘀滯經閉、癥瘕、痛經等癥。茯苓藥性甘、淡、平,歸腎經、心、脾經,具有健脾滲濕、安神寧心之功效,多用于脾虛引起的水腫,泄瀉,痰飲、失眠、心悸等癥;現代藥理研究茯苓有抗腫瘤作用。桃仁、紅花為活血化瘀對藥,桃仁性平、味苦,歸心、肺、肝、大腸經,可活血祛瘀兼潤腸通便,常用于痛經、經閉,產后瘀阻,腸燥便秘;紅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有活血化瘀、溫通血絡作用,主治血瘀經閉,癥瘕積聚;桃仁主破瘀、逐瘀,紅花活血,兩藥合用相輔相成,合力消癥瘕、破積聚。莪術性溫、味辛、苦,歸肝、脾經,有破血祛瘀、止痛行氣功效,主治經閉腹痛、食積腹脹、癥瘕積聚。當歸性溫、味甘、辛,歸心、肝、脾經,有補血、活血、止痛、調經功效,可活血止痛,補血調經,潤腸通便,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諸癥。赤芍藥性微寒、味苦,歸肝經,有活血化瘀、清熱涼血,止痛功效,主治血熱妄行、瘀血經閉等癥。牛膝性平,味酸、苦,歸肝、腎經,可滋補肝腎、活血祛瘀、強筋壯骨、引血下行,多用于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牡丹皮藥性微寒、味辛、苦,歸心、肝、胃經,具有涼血、活血、清熱散瘀功效,在本方中取其涼血可使血不瘀滯,活血可使血不妄行雙向調節之性。地龍咸寒、活血通絡,有改善微循環功效。炙甘草甘溫補氣、和中、調和諸藥。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中藥組總有效率為95.35%,常規組總有效率為81.40%,中藥組臨床療效及總有效率均優于常規組;提示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桂茯化癥湯具有提高微小子宮肌瘤保守治療臨床療效的功效。這一研究結果與殷捷等研究結論相符[15]。治療后,中藥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子宮體積、肌瘤體積及E2、P、FSH、LH分泌水平均優于常規組;提示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桂茯化癥湯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縮小瘤體從而縮小子宮體積,更有效的調節患者體內激素水平。治療期間中藥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6.98%,常規組為23.26%,中藥組低于常規組;提示應用桂茯化癥湯能夠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
中藥湯劑雖然療效理想,但其起效較慢,因此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中藥湯劑,能夠起到優勢互補、提高療效、縮短治療周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