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生豬養殖和豬肉消費大國,年出欄量近7億頭。生豬養殖業產值占畜牧業總產值的3/4,占農業總產值18%,相當于主要糧食作物的總和,目前生豬養殖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1.飼料原料資源短缺,“人畜爭糧”現象嚴重,威脅國家糧食戰略安全。在過去1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全球糧食消費量一直高于產量。據預測到2030年糧食需求將會提高30%~40%,全球新一輪糧食危機的到來似乎已無法避免。2020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將上升到5.54億t,但糧食需求大約為7億t,有近2億t的缺口。大豆進口依存度75%以上,魚粉進口依存度70%以上,飼料原料資源短缺制約著生豬產業的穩步發展。
2.生豬養殖對環境的壓力日益加大。生豬規模化養殖快速發展,呈現出污染負荷高、排放達標水平較低態勢。養殖廢棄物約6億t,與工業固體廢物總量相當,因此抓好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是事關畜禽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的重大民生工程。
3.生豬育種工作亟待開展,豬肉品質低。規模化養殖以“洋豬”為主,急需自主育種,適應我國地域差異。我國共有150個地方豬種,約占世界豬品種總數(1327)的11.30%。目前,主流的國外品種也擁有部分中國豬的血統。
4.安全問題仍然突出。抗生素殘留、微量元素濫用,豬肉食品安全問題突出。
5.生豬飼養過程管理水平落后。我國畜禽養殖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但配套的環境控制和管理系統沒有跟上來,造成同樣的種,同樣的料,不一樣的生產成績(表1)。

表1 各國生產成績
6.非洲豬瘟。非洲豬瘟已在68個國家和地區傳播100余年,目前只有13個國家曾經實現根除。2019年以來,全球共有包括我國在內的18個國家和地區報告發生了5800多起疫情。自2018年8月首次傳入我國以來,雖然國家相關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非洲豬瘟還是給我國生豬養殖帶來災難性的破壞,嚴重影響我國豬肉供應。
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開展“互聯網+生豬養殖”,將促進養豬業的轉型升級,加強政府監管具有重要意義。
2015年6月24日,國辦發(2015)50號文件指出要在包括現代農業在內的多個領域實施大數據示范應用工程;2015年8月31日,國發(2015)51號文件指出,現代農業大數據工程和大數據關鍵技術及產品研發與產業化工程。
2015年12月31日,《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指出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
2017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集體學習上,習近平指出審時度勢精心謀劃超前布局,力爭主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
2019年6月22日印發實施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部門信息系統共享,對非洲豬瘟防控各環節實行“互聯網+”監管,用信息化、智能化、大數據等手段提高監管效率和水平。
現代農業大數據研究成為熱點。目前,農業大數據研究主要是面向農業種植、養殖過程監控,或者是面向生豬企業內部生產管理優化,仍然是信息處理的初步升級,已涌現一批智能養殖服務提供商。面向生豬產業鏈種、養、加工全過程進行系統性大數據分析與應用處于起步階段。
1)生豬行業特點:從業人員受教育水平相對比較低,網絡環境差,環境惡劣,不能產生成本負擔,政府監管不全,牽涉行業較多。
2)信息采集終端亟待開發:還沒有形成指標體系,還沒有標準化檢測方法。
3)行業數字化整體水平亟待提高:特殊環境下設備能否穩定可靠運行,采集設備成本控制及布局是否合理,采集數據的智能分析與有效利用。
4)行業全鏈條信息集成及信息分析能力欠缺:行業各環節間缺乏聯絡容易形成信息孤島,只有搭建大數據平臺,通過信息交互才能實現精細化養殖和環境治理,食品安全和政府監管。
方向1:養殖環境監測
1)建立長期養殖環境監測與報警機制,實現環境實時監測、異常自動預警、探索相關性。
方向2:智能感知耳標
1)動物個體、群體體溫實時獲取;2)非接觸個體標識識別-生物資產追蹤;3)運動行為實時監測與識別:飼喂、疫病、繁育。
方向3:視覺識別估測
1)豬體尺寸的快速、非接觸測量:腰圍、體長、體高;2)實現基于三維模型和多源圖像融合計算的體況評估;3)利用深度相機采集到的投影面積、后背寬、體長等數據,估算體重;4)一體化智能視覺識別終端——個體識別、體重估測、大數據深度學習。
方向4:穿戴移動智能巡檢終端

(本文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如有出入,以專家本人意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