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圓環病毒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病毒,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在高溫56~70℃下還能夠存活一定的時間,在pH3的酸性環境中也能存活,對氯仿等化學劑也有一定的抵抗力,這就說明豬圓環病毒對高溫、高酸及化學消毒劑都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不易輕易殺滅,一旦感染,疫源滅活難度大,因此豬圓環病毒病的防控難度也大。據獸醫學臨床解剖研究,豬圓環病毒的血清包括PCV-1、PCV-2兩種,其中PCV-1不具致病性,而PCV-2才是引發豬圓環病毒病的致病原。由豬圓環病毒2型(PCV-2)引發的圓環病毒病在臨床中可表現為多系統衰竭綜合征,這說明該病毒的破壞力極強,可廣泛定植于病豬的肝臟、脾臟、腎臟、肺部、支氣管、小腸、扁桃體和鼻黏膜等部位,侵襲相關組織;再加上巨噬細胞繁殖增生,導致病豬整體免疫力下降,造成大部分組織器官免疫功能缺失,進而引發多器官系統衰竭綜合征,豬圓環病毒病也因此具有較高的死亡率。以下就豬圓環病毒病的診斷與防控進行探討。
1.病理診斷。根據豬圓環病毒研究的臨床病例顯示,該病毒大小為14~25nm,屬20面體,沒有囊膜,其組織是脫氧核糖核酸,對較高溫、較高酸、氯仿敏感性不強,雖然自身不凝紅血細胞,但是能夠引起RK-15細胞病變。由于圓環病毒可引起多組織器官綜合衰竭,因此病豬首先表現整體免疫力下降、體重驟減,皮毛無光澤而又蓬亂,呼吸困難、咳嗽、淋巴腫大等癥狀。由于受病毒感染引發了組織器官繼發性感染,病豬會伴有皮膚蒼白、貧血,各組織器官腫大或壞死,伴有肝炎、腸炎、肺炎、腎炎等綜合性炎癥,病豬可能出現突發性死亡。部分病豬會有先天性顫抖癥狀。解剖檢查如果以上癥狀明顯,則一般可確診為豬圓環病毒病。
2.血清學實驗室診斷。常用的血清實驗室診斷包括間接免疫熒光技術、酶聯合免疫吸附試驗法兩種。前者應用干燥過的組織細胞和高免血清的反應,再借助熒光二抗性的原理判斷病毒類型的,具有檢驗成本低、準確性高、易操作等優勢,在臨床診斷豬圓環病毒病中較為常見。后者是通過抗原體與免疫酶的染色反應,再利用分光光度計來判斷病毒類型的,該實驗方法的檢測速度快、準確性高,在PVC-2的檢測方面有著較強的優勢。
3.分子生物學診斷。分析生物學診斷的方法包括核酸原位雜交診斷法、聚合酶鏈反應技術兩種。前者應用DNA探針技術實現,可用于活體檢驗,檢驗速度較快,操作方便快捷,在臨床中應用較為普遍。聚合酶鏈反應DNA片段擴增技術,該技術之應用體外檢測技術,檢測時需要先將DNA片段進行高溫加熱,當溫度達到95℃時使待檢物成為單鏈,再按照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在低溫環境下操作,以DNA聚合酶適宜的溫度為準,當DNA聚合酶合成為互補鏈,說明為豬圓環病毒病。

1.加強飼養管理。科學飼養是減少豬圓環病毒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要科學配比飼料,提高豬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此外,日常飼養管理中,需要加強豬舍的清潔、消毒、殺蟲等工作,加強進出養豬場的豬的檢疫工作,防止豬圓環病毒從外源入侵。
2.疫苗免疫。豬圓環病毒病的接種疫苗為亞單位疫苗、活載體疫苗、滅活疫苗三種。亞單位疫苗成分主要是PCV-2 Cap免疫性蛋白,還有桿狀病毒+昆蟲細胞,由以上原料共同組成的高免疫血清,用于抑制PCV-2特異性淋巴細胞的增殖。活載體疫苗的組分是豬圓環病毒+偽豬狂犬病毒,將這兩種疫苗重組,有助于提高仔豬對豬圓環病毒的免疫力。滅活疫苗是母豬專用型豬圓環病毒的抗體誘導劑,通過誘導抗體來增強母豬對于豬圓環病毒的抵抗力。
綜上所述,豬圓環病毒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因此防控豬圓環病毒病務必要做到早診斷、早發現、早隔離、早阻斷,及時控制豬圓環病毒的傳播擴散,防止引起更大的損失。為此,在日常飼養管理中,需要科學飼養,定期為豬注射免疫疫苗,增加豬的機體免疫力,做好病毒監測與防疫控制管理,防止豬圓環病毒通過外源進入養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