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鍇
摘要: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是一個國家的思想根基和精神支柱。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而當前由于國內國外各種負面因素的沖擊和影響,給大學生意識形態認同教育帶來巨大的挑戰,在新形勢下提高和加強大學生意識形態認同教育刻不容緩。
關鍵詞:新常態 高職醫學院 意識形態認同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6-0144-02
一、高職醫學院校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教育的重要性
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是一個國家的思想根基和精神支柱。十九大報告中多處指出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在第23次全國高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強化思想引領,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在這樣的新形勢、新要求下,如何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如何在大學生中不斷鞏固意識形態認同教育,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大學生作為新時代青年群體的中堅力量,是國家未來建設的棟梁,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生力量。做好新時代青年群體的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必先以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教育為引領。如何對未來的建設者開展好意識形態認同教育,同樣也是當前高職醫學院校教育的主題。
二、高職院校醫學生意識形態認同教育現狀
(一)網絡意識形態主戰場受到沖擊
隨著中國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隨著大數據時代、信息化時代、多元化時代的到來,信息交流越來越便捷。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各種信息在網絡虛擬空間暢通無阻,95后、00后作為網絡空間的“原住民”,除了基本生活外,絕大多數時間都遨游在網絡空間。在不需要面對面傳遞信息的網絡空間中,“原住民”大多對網絡信息不加甄別、不加區分、不加篩選地全盤接收,甚至迅速推而廣之。
(二)學習榜樣泛眾化、庸俗化。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青年學生學習的榜樣大多是像雷鋒這樣的人物,而今我們的許多高校學生喜歡的是“小鮮肉”“小仙女”這種娛樂明星、網紅主播,各種非主流、非常態的人和事都能吸引大學生的獵奇心理,甚至出現了全民皆八卦的追星、獵奇狂潮。這一非正常現象是現在許多高職高專學生的常態,得過且過、敷衍了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成了許多學生的處事標準。對自己、對未來沒有規劃設計,喪失理想、喪失信念,完全忘記了青年大學生應當承擔的責任與使命。
(三)網絡活動局限化、低俗化
少數自覺性、自律性不高的學生課上課下沉迷于網絡,不少女生也加入到了游戲大軍的行列,流連忘返于各類手游,甚至各種直播平臺也留下了青年大學生的身影,此外,還有娛樂、購物、刷微博、刷朋友圈均成為大家的主業。網絡虛擬世界來源于現實,又有別于現實,現實世界有道德、制度等各種約束,使得許多青年學生由于學業、情感、家庭、升學、就業、經濟等壓力集聚的負面情緒得不到有效疏解,網絡便成為大家逃避現實、發泄情緒的重要途徑。
(四)接受負面信息主動化
在網絡空間充斥著各種文化思潮、文化現象。西方國家也一直以自由、民主、平等的口號來對社會主義進行攻擊,甚至歪曲事實、故意丑化、恣意擴大、杜撰不實信息,對我們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我們的國家管理、政府行為等進行攻擊。而大學生因為年齡、心理成熟度等原因更加表現出對負面信息、對惡俗丑聞等的主動接受性。對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影響到青年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五)意識形態認同教育被動弱化
高職院校因為辦學定位的影響,往往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專業技能的訓練培養,作為高職醫學院校的教學目標主要是為了培養實用型、應用性人才,而非理論研究型人才。在課程開設方面,兩年的在校時間中除了兩學期約120課時的“兩課”教學外,均是專業課程學習,很容易出現重專業、輕人文,重技能、輕思想的教學現狀,從而出現意識形態教育的“軟化”“弱化”現象。
三、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意識形態認同教育對策
(一)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課堂
在“兩課”教學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通過集體備課、教學培訓和業務研討等方式,積極主動地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已經發生變化的中國國情緊密結合,通過理論結合實際,把教材內容變成學生能聽懂、易接受的“教言教語”。除了課堂講授外,還要通過在學生中更為流行的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進行宣傳,充分發揮新媒體、自哦媒體的宣傳作用。
(二)加強對人文社科教學課堂的監督
當前許多高校存在以“學術自由”為由要求去政治化的傾向,尤其是人文社科類課堂也出現了一些教師宣講不當言論現象。中國的高校肩負著培養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的崇高使命,意識形態教育的正確性是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首要要求,只有保證培養人才的正確方向,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順利實現。因此“學術無禁區、課堂有紀律”是加強對人文社科教學課堂的監督必須遵循的原則。
(三)充分發揮輔導員導師的引領作用
高校輔導員身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線,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這就要求高校輔導員首先要充分認識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意義,堅守意識形態領域重要陣地。全面系統地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意識形態教育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思想優勢、資源優勢、情感優勢、方式優勢。
(四)充分發揮思政教師與輔導員隊伍結合的聯動作用
思政教師,作為高校意識形態教育“主陣地”的實施者,具有先天的理論優勢,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著深厚的理解和掌握,對教學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優勢。這樣一支既有理論優勢又有教學優勢的隊伍,可以與輔導員隊伍聯動開展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彌補輔導員隊伍中的理論不足、數量不足。使帶班與教學相結合、相得益彰,充分發揮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張磊.高職院校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認同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14).
[3]呂敬,楊瑛.高校基層黨組織主導下新時代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研究[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