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元 王美丹 田楊



【摘要】 目的:通過醫院與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工作相關內容比較及工作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旨在探討醫院與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工作銜接的可能性。方法:分別對112名醫院護士和99名養老機構護理人員進行問卷調查,采用SPSS 22.0進行數據分析。結果:醫院護士工作滿意度、工作量、工作氛圍、職業規劃、受尊重情況及醫養結合了解程度方面均高于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濟收入低的醫院護士與經濟收入高的相比,退休后更愿意去養老機構工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經濟收入和工作相關內容是醫院護士與養老機構工作銜接的重要影響因素。
【關鍵詞】 醫養結合; 護士; 護理工作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work content of nursing staff in hospital and pension institution and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work docking.Method:Totally 112 nurses in hospitals and 99 nursing staff in pension institutions were distributed questionnaires and recovered respectively.Then we used SPSS 22.0 for data analysis.Result:Hospital nurses job satisfaction,workload,working atmosphere,career planning,respect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bination of health care of nurses in hospital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nursing staff in pension institutions,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re was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in the willingness of old nurses in low-income hospitals to work in pension institutions after the retirement(P<0.05).Conclusion:Economic income and work content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willingness of old nurses to work in pension institutions.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medical care and nursing; Nurse; Nursing work
First-authors address:Jilin University School of Nursing,Changchun 130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9.07.025
我國從1999年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并且發展迅速,呈現出老年人口基數大、空巢化和高齡化嚴重的特點,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1]。年輕夫婦承擔的養老負擔逐漸加重[2],家庭結構小型化及空巢家庭增多,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養老需求[3]。老年人老年病、慢性病等發病率較高,國家第四次衛生服務調查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中,18.5%有行動困難,12.6%生活不能自理,4.0%老年人長期臥床,8.2%老年人不能獨自出門。功能障礙方面,7.3%老人很難聽清楚,14.5%老年人說話有困難,4.3%老年人視力存在極度困難。老年人口兩周患病率達43.2%,是普通人群的2~3倍;慢性病患病率為43.8%,醫療服務需求巨大[4]。老年人的醫療服務需求存在明顯的分層差異[5]。醫養結合是一種集合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的醫療服務模式,集醫療、養生、康復等為一體,最大限度利用社會資源促進老年患者安康的服務手段,對提高老年人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5]。國內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方式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醫養的概念和功能劃分仍然沒有形成統一的指導方針[6],目前很多養老機構采用的是醫養分離的模式。由于受養老機構規模及條件的限制,與醫院等醫療康復機構距離較遠,入住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且需要反復治療的比例較高,他們不得不來回奔波于養老機構和醫院之間[7]。若把醫療保健和養老服務緊密結合,將是解決我國社會老齡化問題及改善養老質量的一個有效辦法[8]。
無論是行業、產業還是決策者與研究者都逐漸達成共識,即醫養結合將是緩解這些問題的現實選擇[9]。養老服務質量是制約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最大問題,養老服務護理隊伍是其關鍵的制約因素[10]?,F有的養老機構中,有專業護理知識的人員很少,了解老年人各方面情況的人員也不多,全國30多萬從事養老護理工作的人員中僅有6.67%的人員取得了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11]。即將退休老護士工作經驗豐富,技術嫻熟,家庭負擔較少[12]。但一般工作在門診或即使在病房也不值夜班。如醫院的老護士能夠調配到養老機構,即可以發揮老護士的余熱,又可以填補養老機構的不足。根據醫養結合養老模式試點的情況,由于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的雙向激勵機制不夠,存在著公辦醫療機構“不積極”養老機構“做不了”的困境。因此,如何有效合理激勵各方、整合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是目前面臨的難題[13]。本研究通過對比醫院和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工作內容的異同,探討醫院和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工作對接的可能性,為更好地推行醫養結合提供可參考的依據?,F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依據國家規定,三級甲等醫院床位在500張以上,床位與工作人員的比例1︰1.7,老護士高、中、初級職稱的比例是1︰3︰6,依據公式n=P(1-P)/[E2/Z2+P(1-P)/N]計算出一所醫院樣本量需要33名,三所醫院需要99名做問卷調查,再考慮20%的問卷遺失率和無效問卷等情況,樣本量確定約為120名。于2017年8-11月,分別選取長春市包括三甲與非三甲在內的四所醫院在職護士,和長春市10家養老機構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一般資料調查問卷,包括年齡、性別、婚姻及健康狀況等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2)醫院護士問卷,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結合謝小鴿的護理工作環境量表編制,主要包括護士的工作量、工作滿意度、是否有職業規劃、是否有換職意愿等。(3)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問卷,參考太原市養老機構護理人員需求及相關分析結果[14],由研究者自行編制,主要包括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工作滿意度、是否有職業規劃、是否有換職意愿等。
1.2.2 資料收集方法 由3名研究小組成員對長春市4所醫院、10家養老機構進行實地問卷發放,發放前對3名成員進行統一培訓。填寫問卷前向研究對象講解本研究的目的、問卷填寫方法及注意事項并在填寫完后當場回收。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Epidata 3.1軟件建立數據庫,并對回收的問卷進行雙人錄入、核對,使用SPSS 23.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研究對象的一般人口學特征 本研究共調查了長春市醫院護士和養老機構護理人員240名,共回收問卷211份,總回收率為87.9%。其中醫院護士發放問卷120份,回收問卷112份,回收率為93.3%。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發放問卷120份,回收99份,回收率為82.5%。見表1。護士中年齡≤45歲41名(36.5%),>45歲71名(63.5%);男5名(4.5%),女107名(95.5%)。養老機構工作人員中年齡≤45歲80名(80.8%),>45歲19名(19.2%);男15名(15.2%),女84名(84.8%)。
2.2 醫院護士及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工作相關內容的比較 醫院護士工作滿意度、工作量、工作氛圍、職業規劃、受尊重情況及醫養結合了解程度方面均高于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換職意愿方面,養老機構護理人員比醫院老護士換職意愿更強烈(P<0.05)。見表2。
2.3 一般人口學特征對醫院護士去養老機構工作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 經濟收入水平對醫院護士去養老機構工作意愿的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月收入<3 000元比≥3 000元的老護士退休后去養老機構工作的意愿更強烈,見表3。
2.4 醫院護士是否選擇去養老機構工作的原因 醫院護士是否選擇去養老機構工作,考慮工資待遇和工作內容均為43人(38.5%),考慮養老機構工作環境41名(36.7%),考慮上班距離35名(31.3%);拒絕原因為想要安度晚年38名(34%),不喜歡養老機構工作21名(18.8%),認為不適合養老機構環境11名(9.9%),身體狀況不好10名(8.9%)。
3 討論
醫院護士與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工作銜接受到許多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影響。本文調查結果顯示,在主觀因素中,月收入不同的護士對銜接養老機構護理工作的意愿不同,月收入<3 000元的護士較月收入≥3 000元的護士參與意愿更高。在客觀因素中,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的工作內容為主要因素。因此明確養老機構護士的護理職責范圍對推動醫養結合模式的良好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5],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發展尚處于試點階段,沒有形成統一的運營機制,在資質獲取、準入程序和條件、人員準入標準等方面還尚無統一的規范[16]。且我國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起步晚,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人員培訓等,資金投入數量直接影響參與主體的積極性[17]。推進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應打破條塊分割,理順“醫養結合”管理機制;結合自身實際準確定位,拓寬“醫養結合”供給渠道;嚴格監管服務過程,提高“醫養結合”服務質量;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建立專業養老服務團隊[18]。因此建議應明確養老機構目標定位,根據其性質、目標服務人群、人員數量、床位數量對養老機構的占地面積、醫療設備、護理人員資質、工作內容、職責劃分進一步做出完善而清晰的規定。良好的工作環境不僅能影響護士工作的滿意度,提高護士的服務質量,也能提高護士工作的積極性和醫療質量[19]。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制定養老服務人才薪酬制度和獎勵政策,提高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的工資收入和待遇,進而增強養老護理崗位的職業吸引力,改善其工作滿意度有利于維護和提高護理人員工作投入活力。
本研究通過對醫院護士和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兩組人群的調查和比較,分析兩者職業對接的可能性,為政府解決推行醫養結合政策中養老服務人才不足問題提供參考依據,可為國家建立對養老機構的扶持政策提供具體的加強方向。然而,本研究樣本量較少,調查地點較為局限,因此今后可以加大樣本量,進行多中心、多區域調查,進一步探究實現醫院護士與養老機構工作對接的可能。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EB/OL].(2011-12-16).[2016-01-20].
[2]趙陽.醫養結合政策的中日比較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6.
[3]尹文清,羅潤東.老齡化背景下日本養老模式創新與借鑒[J].浙江學刊,2016(1):174-179.
[4]劉文俊,孫曉偉,張亮.構建全民健康覆蓋視角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必要性[J].中國衛生經濟,2016,35(1):35-37
[5]劉睿.我國醫養結合社區養老服務問題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8(23):19-20.
[6]彭文博.醫養結合在社區老年慢性病護理實踐中的應用[J].科技風,2018(24):255-256.
[7]郭聰.醫養結合中外比較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6.
[8]馬麗麗,陳娜,湯少梁.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養老服務發展政策研究[J].醫學與社會,2016,29(4):40-43.
[9]邸維鵬,李和偉,傅文第.“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與對策分析[J].現代交際,2017(22):21-22.
[10]佘瑞芳,謝宇,劉澤文.我國醫養結合服務發展現狀分析與政策建議[J].中國醫院管理,2016,36(7):7-9,66.
[11]張曉杰.醫養結合養老創新的邏輯、瓶頸與政策選擇[J].西北人口,2016,37(1):105-111.
[12]王若維,楊慶愛,王桂云.山東省養老機構護理員現狀調查[J].護理學雜志,2015,30(2):81-83.
[13]王浦劬,雷雨若,呂普生.超越多重博弈的醫養結合機制建構論析——我國醫養結合型養老模式的困境與出路[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2):40-51,135.
[14]張曉怡.太原市養老機構護理人員需求及相關培訓的調查研究[D].太原:山西醫科大學,2014.
[15]劉文紅,彭嘉琳.護理服務推動“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5,15(8):1023-1024.
[16]倪語初,王長青,陳娜.老齡化背景下國醫養結合機構養老模式研究[J].醫學與社會,2016,29(5):1-4.
[17]孟穎穎.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的難點及解決策略[J].經濟縱橫,2016(7):98-102.
[18]李玉美,呂美珍,唐靜玉.改善護理工作環境提高護士積極性[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27):3719.
[19]韋文棋,趙程程,沈丹宏.長春市養老機構護理員職業認知與工作投入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6,31(19):99-102.
(收稿日期:2018-08-06) (本文編輯: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