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昕陽


【摘要】 目的:探討X線和CT對肺段隔離癥疾病的臨床診斷價值。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肺段隔離癥患者36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采用X線以及CT技術進行診斷檢查,觀察比較兩種不同檢查方式的檢出率及其臨床應用價值。結果:患者經CT檢查后,檢出率為97.22%;患者經X線檢查后,檢出率為91.67%,CT檢查的檢出率明顯高于X線平面檢查(P<0.05)。患者經CT檢查后,結果顯示所有患者肺內都可見異常密度灶,異常位置以下肺葉后基底段為主,其中多數為肺葉內型,約占97.22%;其他病癥在肺內出現的位置不同,表現形式不同。結論:對于肺段隔離癥患者來說,CT檢查比X線檢查能更明顯地反映出患者肺部組織的病變情況,CT檢查的檢出率及其檢查準確性更高,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
【關鍵詞】 X線; 肺段隔離癥; CT; 臨床診斷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radiation and CT for segmental disease.Method:Thirty-six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segment isolation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January 2018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All patients underwent diagnostic tests using radiation and CT techniques to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detection rates of the two different examination methods.The detection rate of two different examinations and their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After CT examination,the detection rate was 97.22%.After X-ray examination,the detection rate was 91.67%.Therefore,the detection rate of CT examin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X-ray examination(P<0.05).After CT examin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patients had abnormal density lesions in the lungs.The basal segments of the lobes were mainly below the abnormal position,and most of them were intrapulmonary type,accounting for 97.22%.Other diseases occurred in the lungs,different forms of expression.Conclusion:For patients with segmental sequestration,CT examination can reflect the lesions of the lung tissue more clearly than the radiological examination.The detection rate of CT examination and its examination accuracy are higher,and it has higher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Key words】 Segmental isolation; CT; Clinical diagn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Central Hospital of Shenyang Sujiatun District,Shenyang 1101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9.07.042
X線具有穿透性、熒光作用、感光作用、電離作用等特點,由于不同組織具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別,因而X線能夠使人體組織在熒屏上或膠片上形成相應的影像,人體組織器官的密度不同,形成的影像灰度便不同,因而不同灰度的影像便可反映人體組織結構的不同的解剖及病理狀態[1]。CT檢查屬于現代臨床醫學中較為先進的一種掃描檢查,該檢查方式功能齊全,是一種能夠較為準確地探測病情的現代化儀器,CT檢查的原理是指根據人體不同組織對X線的吸收與透過率不同,并將獲取的微小差異輸入計算機進行相關數據處理,最終得到相關的立體圖像或斷面圖像,從而發現人體內部的相關異常病變。該方式具有靈敏度高、分辨率高的特點,是臨床醫療診斷中較為常用的診斷方式[2-3]。本文以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36例肺段隔離癥患者作為試驗對象,對X線及CT檢查兩種檢查方式進行臨床診斷學的價值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肺段隔離癥患者36例作為試驗對象,其中男19例,女17例;患者年齡25~65歲,平均(58.2±3.2)歲;病程0.5~2年,平均(1.03±0.15)年。另外,患者均具有不同的臨床表現,肺部反復感染成為其主要癥狀,另外患者伴隨發熱癥狀的14例,咯血癥狀的12例,咳嗽20例,還有6例患者沒有明顯的癥狀。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臨床診斷及實驗室檢查均符合肺段隔離癥疾病診斷標準;(2)所有患者呼吸頻率超過30次/min,呼吸指數不超過250;(3)X線片影像顯示患者肺部受累;(4)患者均表現出低氧血癥[4]。排除標準:(1)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2)心、肝、腎功能嚴重損害患者;(3)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患,糖尿病急性病癥或腫瘤患者。(4)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及其他符合禁用情況的患者;(5)不配合本研究治療方案的患者及存在語言溝通障礙的患者。本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36例入院的肺段隔離癥患者均進行X線平片的檢查及CT檢查。所有患者在檢查之前應該除去自身檢查部位所攜帶的金屬物品,并按照規定進行相應的過敏試驗,排除患者存在相關的過敏反應,以防過敏反應影響診斷結果,并增強診斷過程中的安全性[5]。X線平片的檢查主要用于縱隔、胸壁、大血管疾病的檢查,多方位成像,能夠非常立體地觀察病變。X線檢查應用非常廣泛,該方式是臨床上最基本的檢查方法,常用體位由后前位以及側位,必要時還可以進行攝斜位、前弓位等[6]。CT檢查的具體操作如下:首先,可以利用高壓注射等方式將(300~400)mg/mL的碘海醇經過患者肘部注入體內,作為造影劑,注射過程中需要注意注射速度,速度一般控制在不超過3.0 mL/s,并且應注意成人的注射劑量不同于兒童,其中成人一次性注射范圍在80~100 mL,兒童一次性注射2 mL/kg。然后,可采用質量合格的CT機對患者肺部進行掃描檢查,CT機的掃描參數設置應該相同,統一為螺距1.375︰1,層厚7.5 mm,矩陣512×512,電流250 mA,電壓120 kV[7]。患者在CT掃描過程中應該取其仰臥位,首先進行胸部平掃,該過程應該設置的掃描延時是20~35 s,患者可以從肺尖開始最終到腰部共進行兩次掃描,掃描時醫護人員應該對患者進行相關指導,如胸部平掃時患者應該保持屏氣,隨后安排患者進行CT增強掃描。最終將兩次不同掃描所產生的原始數據運送至工作站,然后采用后續的相關現代技術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得到最終的相應組織圖像,從而分析得出相應的診斷結果[8-9]?;颊咴谶M行X線平片檢查及CT檢查之后將兩種不同診斷方式的檢查結果與手術的具體病理結果進行比較,并分析比較這兩種不同診斷方法的檢出率,以及觀察CT檢查結果中相關病癥的具體表征。
1.3 觀察指標 比較X線平片檢查與CT檢查兩種不同檢查方式的檢出率情況,同時觀察CT檢查結果中相關病癥的具體表征。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種檢查方式的檢出率情況比較 患者經CT檢查后,檢出率為91.67%;患者經X線檢查后,檢出率為97.22%,因而CT檢查的檢出率明顯高于X線平面檢查,兩種方法的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3.125,P=0.032)。見表1。
2.2 CT檢查情況 對入院的36例患者進行CT檢查,并對診斷結果進行分析后得出:36例患者中全部表現下肺葉的后基底段,其中屬于肺葉內型的患者有35例,占比97.22%;屬于肺葉外形的患者有1例,占比2.78%。36例患者表現為不同的病兆,其中屬于實性病兆的患者有10例,占比27.78%;屬于囊性病兆的患者有16例,占比44.44%;屬于囊實性病兆的患者有10例,占比27.78%。另外還有患者除以上病癥外還伴隨有其他病癥,如肺氣腫、異常主動脈供血等,其中患有肺氣腫的患者7例,占比19.44%;患有異常主動脈供血的患者14例,占比38.89%。
2.3 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CT診斷肺段隔離癥影像學資料見圖1~4。
3 討論
肺段隔離癥屬于一種先天性肺部畸形疾病,是臨床上較為多見的肺部疾病之一,占所有肺部疾病的1%~7%,占肺切除的1%~2%[10]。該病癥由于個體在胚胎發育時期有部分肺組織單獨發育,脫離肺部主體,該部分能夠收到異常的體循環動脈供血,因而導致病變的肺組織脫離于正常的肺組織而單獨存在[11]。肺段隔離癥可分為兩種,其中一種是指單獨發育的隔離肺和正常發育的肺部組織,存在于共同的臟層胸膜里,并且兩部分肺組織由靜脈和肺靜脈相連,成為肺葉內型;另一種類型表現為隔離肺被胸膜包裹圍繞,并且由靜脈和體靜脈與正常肺部組織相連,稱為肺葉外型[12-13]。肺段隔離癥通常以左肺下葉后基底段主動脈最常見,比例約占80%,患有該病癥的患者臨床表現通常各不相同[14]。
醫學界普遍認為肺段隔離癥屬于一種先天性肺部畸形疾病,該病癥的形成原因眾說紛紜,但是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該病癥是由于個體在胚胎發育時期有部分肺組織單獨發育,脫離肺部主體而形成的肺部畸形,單獨發育的肺部組織部分能夠收到異常的體循環動脈供血,因而導致病變的肺組織是脫離于正常的肺組織而單獨存在[15-16]。
臨床上曾經通常通過肺動脈的造影作為診斷檢查肺段隔離癥的標準,這種方式簡單易行但卻有一定的弊端,其檢出率、準確率比較低,而且該方式對患者來說具有一定的損傷[17]。目前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臨床上已經廣泛使用X線平片、超聲、CT診斷等先進技術對肺段隔離癥進行相關診斷檢查,其檢出率大大提高[18-19]。其中CT檢查屬于現代臨床醫學中較為先進的一種掃描檢查,具有靈敏度高、分辨率高的特點,是臨床醫療診斷中較為常用的診斷方式。本文主要研究X線平片、CT檢查兩種診斷方式,通過兩種不同診斷結果的比較發現,CT掃描圖像能夠更為清楚地反應肺段隔離癥的病變情況,而X線平片檢測圖像卻不能明顯看出動脈血的供應情況[20]。
同時本文研究結果表明CT掃描的檢出率為97.22%,X線平片的檢出率為91.67%,因而CT檢查的檢出率明顯高于X線平面檢查,兩種方法的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CT檢查的36例患者中全部表現下肺葉的后基底段,其中屬于肺葉內型的患者占比97.22%;屬于肺葉外形的患者占比2.78%。36例患者表現為不同的病兆,其中屬于實性病兆的患者有10例,占比27.78%;屬于囊性病兆的患者有16例,占比44.44%;屬于囊實性病兆的患者有10例,占比27.78%。
綜上所述,對于肺段隔離癥患者來說,CT檢查比X線檢查能更明顯地反映出患者肺部組織的病變情況,包括病兆的位置、大小、密度、形態等情況,CT檢查能夠較為明顯地顯示出病兆周圍的組織變化情況,同時,CT檢查的檢出率及其檢查準確性更高,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值得在臨床上的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郭海燕,曹阿丹,徐文中,等.多層螺旋CT三維血管重建技術診斷肺隔離癥的價值[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7,31(3):276-277.
[2]陳小軍,羅瓊,陳春梅.MSCT血管成像對肺隔離癥的診斷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8,32(1):54-56.
[3] Guan C S,Ma D Q,Cui D,等.連接段肺動脈與斜裂短線狀影的薄層容積CT與CT、微CT及病理組織學的對照研究[J].國際醫學放射學雜志,2016,23(5):309-311.
[4]王俊峰,代雨,付玉東,等.全胸腔鏡與開胸手術治療肺隔離癥的療效對比[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7,17(4):325-328.
[5] Yuan Y,Zhang J,Xu S,et al.Genetic variants of CDH13 determine the susceptibility to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a Chinese population[J].中國藥理學報,2016,37(3):390-397.
[6]姜法明,王業,唐小軍,等.異常供血動脈起源于腹腔干的右側肺隔離癥一例[J].華西醫學,2018(1):117-118.
[7]莫緒明.先天性肺隔離癥診治中的若干困惑與思考[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8,12(5):13-15.
[8]李園園,張波,周登峰,等.胸腔鏡手術與開胸手術治療肺隔離癥療效比較的Meta分析[J].臨床薈萃,2018,33(3):251-254.
[9]張娜,曾騏,張旭.兩種不同類型肺隔離癥臨床表現及診治的回顧性研究[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8,11(4):302-303.
[10] Hayes C,Sparrow D,Cohen M,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lveolar Bone Loss and Pulmonary Function:The VA Dental Longitudinal Study[J].Annals of Periodontology,2017,13(1):257-259.
[11]任占良,任小朋,張泳.胸腔鏡手術與開胸手術治療肺隔離癥的圍手術期療效對比[J].中國醫師雜志,2018,12(1):102-107.
[12]余南丁,陳湘琦,林挺巖.腹腔干異常供血的肺隔離癥并侵襲性肺曲霉菌病1例[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17,51(4):264-266.
[13] Pelosi G,Rodriguez J,Viale G,et al.Typical and atypical pulmonary carcinoid tumor overdiagnosed as small-cell carcinoma on biopsy specimens:a major pitfall in the management of lung cancer patients[J].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2016,29(2):179-187.
[14]潘知煥,金微瑛,翁翠葉,等.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樣畸形15例臨床、影像及病理特點[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6,31(4):299-301.
[15]張浩亮,侯智亮,趙松,等.胸腔鏡在葉內型肺隔離癥手術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3):674-675.
[16]肖捷.放射CT診斷的肺段隔離癥患者臨床觀察[J].醫學信息,2015,22(-9):273-274.
[17]張鵬舉.肺段隔離癥采用放射CT診斷特點及效果探討[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11(6):56-56.
[18]周滿春.放射CT技術在肺段隔離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醫院,2015,15(9):82-83.
[19]周靜然,楊峰,余河,等.多層螺旋CT后重組技術在肺隔離癥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CT和MRI雜志,2014,12(5):47-49.
[20]張谷敏,張偉.肺段隔離癥患者使用放射CT診斷的臨床療效評價[J].2015臨床急重癥經驗交流高峰論壇,2015,12(41):12-13.
(收稿日期:2018-07-31) (本文編輯:周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