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霞
背景:改革開放以來,不少小微企業開始嶄露頭角,帶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在對企業規模大小的劃分中,主要根據營業收入及從業人員的標準來看,總體來說小微企業具有營業收入低,從業人員少等特征。但是根據統計,大、中、小、微型企業劃分標準規定,若大型、中型、小型企業有一個指標未滿足就會下劃一檔。于是出現了營業收入較高但是從業人員較少的小微企業。而數據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如何正確解決這部分企業的數據質量問題,使經濟普查更順利進行,非常值得我們思考分析。
一、小微企業的內涵
1.小微企業概念
小微企業是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統稱,是由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郎咸平教授提出的,目前主要指那些產權和經營權高度統一,產品(服務)種類單一,規模和產值較小,從業人員較少的經濟組織。
2.小微企業特征
(1)從小微企業的產生來看,小微企業更多的是私人投資開辦,投資人的社會身份多種多樣,有些是下崗人員,有些是退伍軍人,或者創業的畢業生、失地農民等,由此可見投資主體多元豐富。但是也面臨著一些客觀問題,比如投資管理者的個人素質和管理能力及學習能力難以跟上現代化的觀念及思想,管理者水平參差不齊。另一方面,其組織形式也包含很多,比如農民合作社、個體工商戶或者獨資、合伙企業等。
(2)小微企業的資金來源由于其投資主體的特點造成了來源多樣形式多元的現狀。對于正式的融資途徑比如銀行的依靠較少,多是來自于投資人的個人積蓄、朋友借款、親人援助等。投資方式也很多樣,可以投資實物,比如工廠的機器,或者知識產權的投入。因為本身規模的限制,固定資產較少,所以對于其投入的相關機器設備、場地大小、技術水平、人員素質等要求較低。
(3)經營方式靈活。小微企業的運作模式具有一定的特點,一般都是“前村后店”的模式來進行生產,組織及銷售。在質量管理方面,缺少完善的管理及監控,效率較低;其主要依靠的技術也多為勞動密集型或者簡單手工藝。在銷售模式上,銷售方法單一,市場局限性大,一般是企業直銷,市場也多為本地市場或者周邊市場。這種模式靈活機動,但是也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和不穩定性。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如果自身依靠的技術不夠硬,市場不夠穩定,很容易處于劣勢。
(4)內部管控不嚴。小微企業的投資及經營模式造成了其內部的員工關系大多為親戚或朋友熟人,并且大部分都是沒有通過正式就業渠道找到工作的人。其員工的管理及內部的業務流程等都存在著很大的不穩定性,沒有很好的相關制度起到約束作用。對于財務數據來說,最直接帶來的問題就是員工薪酬制度的不確定,難以把控薪資數據;業務數據難管理,會計制度不夠健全。僅存的財務管理制度及會計活動也是被逼迫的,為了完成政府的任務或者應付相關稅費。
3.本文主要討論的小微企業
從統計角度來說,對于企業規模的劃分可以通過兩個標準。一是企業的營業收入,二是企業的從業人員數量。根據這兩個指標,再依據不同行業的具體劃分標準,可以劃分出大型、中型、小型及微型企業。在這其中,有一點值得注意,大型、中型和小型企業須同時滿足所列指標的下限,也就是說必須同時滿足營業收入的最低標準及從業人員的最少數量,否則下劃一檔;而對于微型企業來說,只需要滿足所列指標中的一項就可以了。此標準的規定,必然存在著一些營業收入高,但是從業人員少的小微企業,這部分小微企業的數據質量問題亟待思考探究,這也是本文主要討論的問題。
二、小微企業提升數據質量的重要性
隨著“新經濟”形勢的到來,小微企業在經濟發展中越來越占據重要位置,對于他們的經濟調查和財務監管正在不斷加強。經濟普查作為一種為國家提供精準科學統計信息的現代化支持,最終是為了國家治理體系更完善更有能力去改善宏觀調控。因此做好小微企業的經濟普查工作,則可以為優化我國經濟結構,全面規劃經濟社會提供更有用的信息。普查數據的質量對普查結果起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如何提升小微企業的數據質量,是經濟普查的重點。
三、小微企業的數據質量問題及現狀
截止目前,我國已進行了3次經濟普查,正在進行第4次經濟普查,每次普查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從之前的普查過程和結果看,不少營收高但人員少的小微企業在普查填報數據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本人將根據自身的調查經驗,總結出普查中營收高人員少的小微企業在數據質量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1.“營收高,人員少”小微企業發展現狀
從企業主體來看,投資組織者形式非常多元,投資人可以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畢業生或農民工,退伍軍人或拆遷戶。在創建企業時可申辦獨資或合伙,個體工商戶或專業合作社;從出資方式來看,一般都是個人資金,較少通過融資渠道。資金可以是貨幣資金也可以是實物資產,但總體來說固定資本少,硬件要求低;從生產銷售來看,一般是勞動密集型的技術,銷售方式也一般是以本地市場為主的直銷,較靈活流動;從管理來看,員工薪酬比較不確定,財會制度不健全,從業人員大多做業務方面的工作,較少有專門的財務人員統計人員,極少的會計行為也是為了應付稅收或相關檢查。
2.主要的數據質量問題
(1)觀念造成的源頭問題
首先,普查對象的重視程度不足,觀念較為落后。很多小微企業主僅在乎業務的發展、營收的暫時提高,忽略了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性。加上部分小微企業主由于統計法治意識淡薄,文化水平不足,思想觀念跟不上目前發展形勢,想要通過拒填真實營收,或者瞞報主要數據來獲得政策上的優待及福利;更有甚者會認為調查數據將影響正常業務收入,增加企業的稅務壓力,又擔心稅務部門秋后算賬,從而拒絕提供真實數據。其次,部分企業營收較高甚至可以達到中型企業的營收標準,但是企業內員工少,分不出精力去建立專門的財務部門或者設置專門的財務人員,也沒有現代科學的財務管理觀念,在日常的財務統計工作中,不夠務實,不夠專業;同時,還有些小微企業的財務人員變動及更換較為頻繁,甚至有未經培訓就開展財務工作的情況。從而造成了財務報表不詳實、交易憑證不全、拖延盤存導致賬實不符等等現象,這都使得很多數據過于模糊大概,缺少真實性及參考性。另一方面,部分企業的財務人員能力不夠或者沒有財務人員,還有很多企業的數據上傳由記賬公司代辦,若溝通不緊密或不到位,就很容易出現報表不及時以及漏報等情況,這會對數據質量造成很大不利影響。再者,因為沒有專職的統計人員,這部分小微企業在填報表時,大多是填個大概數據,甚至故意偽造或者對于房租水電等支出都不清楚。
(2)數據匹配難,詢問話術有待提高
經濟普查中,涉及到很多復雜的指標。工業、建筑業、服務業等各個行業的普查數據及指標較為復雜且專業,各行各業又存在著很多差異,這對于普查員來說,是工作中的一大難題。再加上小微企業日常統計執行的不夠規范,不能夠完全做到準確填表。想要一次做到專業數據匹配是非常困難的。就普查手段來說,數據信息的獲取一般是依靠普查人員詢問及溝通。有些普查員不懂如何詢問,詢問的形式不夠好,得不到可靠的數據,工作難以開展。
四、小微企業數據質量提升舉措
1.轉變觀念,增強法制意識
要在普查工作正式開始前,就做到統計法的普及工作。具體來講就是重點抓緊對小微企業的統計法規制度宣傳。可以利用的方式有很多:廣播、電視新聞、報刊、路邊橫幅等,或者微信公眾號、微博熱點等。也可以將法律法規、培訓資料、違法案例說明等有機結合起來,不僅加大統計法的宣傳力度,也增強普查的深入影響。同時加強對企業干擾普查或違反法規的處罰力度,可以更好地確保工作順利進行。具體做法可以是,對普查懲處法規進行完善改革,不僅從法治層面加大小微企業的違法成本,更要確切落實懲罰,不可姑息,從而起到威懾作用,增強小微企業對統計執法的敬畏感。
2.完善普查機制,保證數據質量
一是對于這些規模偏小,人員較少,財務制度較疏漏,不規范的小微企業,普查工作應完全采取入戶調查的方式。入戶調查可以改進小微企業的財務流程及財務規范,提高數據準確度,同時減輕企業違紀違法的可能性,一舉兩得。二是要加強部門聯動,有時候僅僅依靠普查員一遍又一遍的入戶走訪解決不了問題,針對反復入戶拒不提供財務資料情況的調查對象,各級普查辦要建議當地政府聯合工商、稅務等部門聯合召開相關企業負責人或財務人員會議,當場講解布置普查表填報工作。三是加強數據質量的審核,比如可以根據普查的進程,針對行業分類的規范化填寫,從業人員數,重點產業的審核等都進行統一規范,以及在數據填報過程中,要求普查機關及人員對數據負責,將數據質量的審核落實到個人,加強責任人與普查對象的聯系溝通,從而確保數據質量可靠準確。同時,組織實施好各項事后質量核查工作,對于質量評估的標準要嚴格把控及監管,核查制度做到透明完善專業,明確職責范圍,遵守底線。
3.加強培訓,提升普查員專業能力
普查人員的專業素養直接影響著普查工作的開展落實,所以加強普查人員業務培訓是為開展工作打好基石。第一要提升專業水平,熟悉掌握各行各業普查表的填報,從而更好進行數據匹配及指導企業填報數據;第二要提高溝通能力,增強話術水平,比如直接詢問企業一年營業收入,相關人員可能不愿意回答,可以先詢問一個季度、一個月或者一天的營收,然后倒推全年,從而順利開展工作。因此一定要加大對普查員的指導和培訓力度,全面提高普查人員的業務水平、工作能力,實現數據質量的嚴格把控。
五、結論
做好小微企業的經濟普查工作,能夠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規劃提供精確、可靠的信息,對于優化經濟結構,建設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怎樣提高小微企業經濟普查數據質量,是做好經濟普查的重點,所以,深入分析提高小微企業經濟普查數據質量十分必要。經濟普查的數據質量是經濟普查工作中的基石,只有保證數據收集質量的真實性才能反映國家經濟的發展情況。面對小微企業數據質量的各種問題,要從統計執法,從觀念、機制、人員等多個方面入手,保障普查工作的開展,提高小微企業的數據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