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一帆 張秀梅



摘 要:基于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資本市場上,上市公司的財務舞弊問題也越發突出,嚴重危害了社會市場經濟秩序,損害了投資者和國家的利益。本文通過研究上市公司的財務舞弊現象,對財務舞弊的定義、出現的原因、手段以及識別指標進行分析,最后探究出治理財務舞弊的策略。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防治上市公司的財務舞弊問題,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原因;手段;識別指標;治理策略
在資本市場里,有一個詞語叫“變臉”,但是他與中國戲曲里的“變臉”不同,它的出現會給世界經濟市場帶來巨大的危害,上演“變臉”的就是我們投資的那些上市公司,為了營造所期望的假象,某些上市公司利用各種手段進行財務舞弊,完美地在資本市場上表演了一出出“業績變臉”的戲碼。
一、財務報表舞弊的含義
財務報表舞弊是指企業為了欺騙報告使用者對財務報告中的資金數額以及報表附注內容進行有意的錯報、漏報或忽略的行為。AICPI(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給財務舞弊的定義為,是一種故意使得財務報告出現重大錯報或漏報的行為,表現為偽造會計記錄、虛構費用及盜竊資產等侵吞資產行為的舞弊。
以北京漢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為例,這是一家專注于產品的技術導向型公司,漢王電紙書對其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的貢獻最大。2010年,漢王電紙書的營業收入已經達到了漢王科技公司營業收入的83%,但是在漢王科技2010年的年報中,證監會稽查發現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涉嫌虛假陳述,一方面,當產品大幅降價,觸及保價條款時,公司管理人員并沒有及時的進行賬務處理,也未向社會發布重大事項的臨時公告,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依舊為零;另一方面,報表中存貨的期末余額增加到337.03%,公司財務報表中的預收賬款額為4563萬元,但是產成品數額為1.5億元。為了給投資者一種貨物銷售狂熱的錯覺,漢王科技對外宣稱已經無貨可發,這樣經濟繁榮的景象吸引了大量投資者。但是漢王科技輝煌不到兩年,就受到了替代技術的致命一擊,Ipad的出現對其來說無疑是毀滅性的進攻,于是在2011年,漢王科技的凈利潤增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財務舞弊出現的動因
1.在會計處理方式上,企業有很大的自主選擇性,例如在減值準備、財務估算上,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編造數額計入財務報表中,達到減少資產的目的。
2.利益驅動。上市公司在內部管理、財務透明上,并沒有嚴格的規劃與要求,不公平、不公正、不透明的現象出現與企業的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為了維持上市公司的較高的利潤表象,增強其公信力,企業管理層會利用各種手段對財務報表進行偽造,財務舞弊。此外,企業與外界團體之間的利益也是重要的因素,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人員與企業的財務報告有緊密的聯系,為了雙方的完美合作,互盈互利,雙方人員互相妥協,由審計人員美化報表,企業給予豐厚利潤,達到各自生存的目的。
3.企業內部財務管理環境。上市公司的會計人員責任意識不強,錯誤扭曲職業準則,造成會計缺乏獨立性、不公正、不完整,企業在內部控制上達不到約束的作用,管理人的意志不能得到有效監督。
4.外部監督環境。社會監督系統不健全,不能有效震懾財務舞弊行為,為其發生提供了可能性。例如,審計署審計發現,中國煙草總公司在會計核算上不規范,對下屬單位的內部管控不到位,其下屬的云南等煙草企業存在著超過1700畝地的高爾夫球場未按規定清理處置,財務管理不規范,內部管理薄弱環節突出;在職工薪酬的分配上也存在著較大問題,例如不合理發放健身卡,分配職工福利以及私自設立小金庫,以權謀私,在財務核算上擠占成本,虛列利潤。然而事實上這些行為在上市公司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華潤集團基本貫徹了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財務報表基本反映了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但在會計核算、重大經濟決策以及內部控制上,存在著不規范的現象。有的管理人員違法違規,在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上存在較大的問題,例如公司收到的政府補貼均未按照規定入賬,部分公司的銷售收入未按規定扣除銷售折扣等。這樣一來,賬上的收入少記0.15億元,多記1.27億元,成本費用多記1.37億元,利潤少計0.45億元。
5.地方政府的業績考核壓力。上市公司盈利狀況的好壞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息息相關,當地政府為了提高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順利通過業績考核,往往會放松對上市公司的監管,上市公司會通過刻意地進行利潤虧損,或者是彌補損失,增加利潤,維持政府業績水平處于較高水平的假象。
三、財務報表舞弊的手段
1.假賬真做。上市公司有意識地忽略財務報表中重要交易事項或其他財務信息中的錯誤,故意濫用如與數量、分類、披露方式等方面有關的會計準則。當企業經營狀況趨于積極狀況時,企業往往會采用虛增負債、縮減利潤、減少資產的方法,達到減少稅收繳納的目的;當公司的業績達到可觀的水平,管理層的待遇越好時,為了獲得更高的收益,財務舞弊發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當企業經營狀況趨于消極狀態時,為了維護良好的企業形象,企業管理層故意漏記、錯記、少記費用,掩蓋經濟下滑的現象,獲得財務報告使用者的公信力。
2.虛增資產。通常表現為銀行存款的虛增,一種是上市公司從金融企業貸款所得的款項以收入的名義存入銀行,增加銀行存款;另一種是非金融企業管理層真賬假做,通過篡改、偽造、變造會計記錄,或者是編造財務報告中的憑證等相關的證明文件進行財務舞弊。以丹化股份為例,2004年的年報顯示,其擁有48161.46萬元的銀行余額。但經審查發現,報表披露的余額中,47926.15萬元為虛報資產額,表現出企業良好的財務狀況,吸引投資者。
3.虛增收入。這種舞弊行為主要表現在:第一,交易合同、出貨單的偽造、虛開發票,雖然表面上財務資料完備,但實際收入并未得到增加;第二,違反會計準則確認收入。例如某些上市公司在退款期限未截止之前,便將銷售收入提前確認并入賬,虛增收入;第三,關聯交易。主要表現為上市公司與關聯方通過不合理的協商議價的方式,達到交易目的,違反了公平公正的原則,虛增收入和利潤。
4.虛減負債。第一,上市公司未按會計準則披露債務,借款額不做入賬處理,將本應列入應付賬款的金額列入到預付賬款中,使報表中的負債減少;第二,其他應付款有意計入資本公積科目,當應付賬款額有證據表明其無需支付時,將其列入營業外收入科目;第三,當應付賬款中的部分金額有相關的材料證明某些款項無法支付時,計入資本公積項目,虛減負債。
5.內外不一。企業內部賬與外部賬不統一,不能反映企業真實的盈利狀況。
6.目前我國的會計制度沒有很完整的規劃,存在著不完善的地方,這就給了企業可乘之機,上市公司利用會計制度的缺陷進行財務造假。
四、財務舞弊的識別指標
1.總資產增長率。為了擴大企業規模,企業會采取虛增、購買資產等方式,增加資產的價值,進行財務舞弊。
2.應收賬款周轉率。統計數據表明:正常的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周轉指數平均達到1.031,而有財務舞弊行為的上市公司達到了1.465的平均值,兩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企業經濟上進行的業務往來,發生的銷售金額將計入現金流量,記入應收賬款科目。當企業為了增加利潤,現金流量將會相應地減少,應收賬款的周轉率將會很低。例如在2015年,欣泰電氣財務造假事件成為了當年的關注熱點。在其2011年至2015年的財務報告中,應收賬款額從7000多萬元漲到了4億元,暴露出資產結構的重大問題。
3.資產負債率。負債與資產的比率,表明了營運狀況帶來的風險,在一般情況下,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趨于整個行業的平均水平,40%-60%為合理水平。如果這項指標差距較大,可能會出現財務舞弊問題。
4.總資產周轉率。是指收入凈額與總資產的比例同樣也會存在一個整體的行業指標,當總資產周轉率過于偏離平均水平時,則可能存在財務問題。例如紫光漢古的總資產周轉率,三年來與同行業相比處于最低的水平,說明該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率差,報表存在舞弊行為。
5.存貨周轉率。存貨與現金收入的比率,其大小表明企業的經營與盈利能力,以及在正常的經營情況下存貨的流動性,當存貨周轉率的變化異常,發生財務舞弊的可能性較大。例如南紡股份的存貨周轉率曾一度處于下降趨勢,但是在2010年卻異常上升,達到了23%,通過提高計提存貨跌價準備,降低存貨,虛增存貨周轉率。鞋業公司星期六的存貨周轉率幾年間連續下降,2017年僅有0.44,與同行業上市公司相差懸殊,達到了820天才可周轉一次。有意地降低存貨周轉率是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重要手段。
6.凈利潤現金凈含量。當企業通過虛增利潤進行財務舞弊,此時收入事項并不會實質上增加,現金流量沒有發生增長變化,當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較高,現金流量較低時,財務報告異常。通過看三峽新材的現金流量表,發現其在2009年至2012年間的現金流發生大幅度波動,下降的絕對值達到了15507萬元,2010年的籌資金額為-26279.30萬元,2012年為11797.9萬元,融資金額變動異常。縱觀角度分析,2012年上市公司經營活動中現金流量的過低,與2012年過高的對外籌資額形成巨大反差,這是企業為了操縱利潤,對現金流進行虛假數據的記錄。
五、上市公司財務舞弊行為的治理策略
1.進一步加強審計等中介機構的治理,對上市公司財務舞弊行為的防治具有重大作用。會計師事務所要增強其獨立性,進一步建設風險、質量控制體系,提高防范審計風險的能力,合理優化審計資源,確保審計目標的實現;完善審計人員的招聘機制,培養遵法守法、遵守職業準則的審計人員,有效監督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保證真實客觀性,做好社會守護者的角色。
2.要充分地發揮監管部門的作用,加強對地方政府的管理和規范,完善監督體系,當地方政府濫用權力,縱容上市公司發生財務舞弊行為時,應當嚴格懲治。
3.政府應去行政化,引入市場機制,加強激勵,同時加強外部監督,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福利。
4.創建新的會計監督體系,提高審計效率,避免內部的利益沖突。
5.規范會計法規是根本,是依法治國之策的體現,政府應強化社會監督,嚴格懲處財務造假行為。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鼓勵廣大投資者勇于行使監督權的權力,揭露上市公司的財務舞弊行為。正確地發揮媒體的信息影響力,將違法違規的上市公司公布于眾,不給財務舞弊行為可乘之機。
參考文獻:
[1]李夢可,高雪玉,唐儷婷.企業財務舞弊跡象數據挖掘的審計模型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9(07):81-83.
[2]歐陽戈.上市公司財務舞弊識別研究[J].財會學習,2019(02):18-19.
[3]劉琳琳,許延明,李川.淺析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類型及舞弊審計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8(15):147-148.
[4]楊荻.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手段及成因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1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