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 于湘春 趙微微 漆毅 湯含旭

[摘要] 目的 探討UMU平臺在呼吸內科見習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見習學生(2015級臨床專業)共計64名,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2名,分別采用傳統教學和UMU平臺教學模式。結果 研究組的基礎知識點成績、病歷書寫、技能操作成績以及臨床診斷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UMU平臺有利于學生對典型病例的問題進行討論最終做出分析,能夠極大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進而提高了學生自身的主觀學習能力。
[關鍵詞] UMU平臺;呼吸內科;見習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5(b)-0125-02
呼吸系統疾病在內科學中極為常見,同時也作為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涉及的疾病多表現較為復雜,并且與基礎學科聯系緊密[1]。傳統的教學法教學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充分激發學生們自身的主觀學習能力。UMU平臺是優幕公司研究出的一種以互動為主的學習平臺[2],能夠使用手機在課堂上互動,該研究隨機選取見習學生(2015級臨床醫生)共計64名,采用UMU平臺教學模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隨機選取見習醫生(2015級臨床醫生)共計64名,采用隨機數字表法,見習醫師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共32名,男20名,女12名,平均年齡(20.36±2.03)歲;研究組32名,男18名,女14名,平均年齡(20.06±1.85)歲,兩組見習醫師在年齡、性別、學歷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見習醫師在教學業務水平、教學大綱、教學目的、教材等方面均相同。上述兩組見習醫師教學進度相同(每星期的不同時間進行教學),分別由兩位帶教老師進行教學,帶教老師均由高校教師資格證以及主治醫師以上的職稱,同時最少5年的教學經驗。
1.2? 方法
對照組:對本組見習醫師采用傳統教學方法:①對輪到本科的見習醫師進行分配小組;②帶教教師簡述相關的理論知識,帶領各個小組對床邊患者進行查體、問診等;③對本次病例進行相關講解,小組內進行討論并進行總結;④由教師提供診斷結果,在進行詳細的講解分析,歸納該次課程相關知識點。
研究組:對該組見習醫師采用UMU平臺教學方式,主要通過課前、課中和課后的相關交流環節,全方面地提升教學質量、學生的臨床思維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能力。
①課前互動交流。見習醫師可以通過UMU平臺對課程提前進行在線預習以及掌握。帶教老師在了解學員通訊情況條件下,將病例以電子版的形式分享給學生,使學生提前預習閱讀。主要內容是將創建的“UMU平臺鏈接”在微信、QQ等聊天軟件進行分享至各位學生,提前公布學員預習病例的信息,并且強調提前預習思維。
②課堂見習學員出勤情況。上課前,見習學員陸續來到教室,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進入UMU平臺,在熒屏上會立刻顯示出該學員的一般信息,若是沒有在屏幕上顯示信息的同學則是沒有出勤。
③帶教老師可以通過UMU平臺向學生展示典型病例(具體到疾病)及相關影像學檢查,如:CT、超聲等檢查,并且結合患者的體征檢查和臨床癥狀等,帶教老師提出問題,設置問答環節。見習學員通過掃碼二維碼進入平臺后,在彈出的頁面上輸出自己的觀點,點擊“提交”進行傳輸。這樣可以實現信息的迅速匯集,以及對病例關注的主要問題。UMU平臺可以完美地通過屏幕進行呈現出強大的互動效果。
④課堂討論。討論與拍照上墻均有機會可以展示見習學習的研討結果,這樣每個同學可以通過二維碼掃描將信息傳送至大屏幕或者在拍照上墻的方式予以展示,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覺載體,實現了信息共享,然后學生們可以根據具體的問題進行討論和發言,最后教師進行正確解答[3]。
⑤課后復習題。同學通過UMU平臺進行道題和復習,然后反饋給帶教教師,教師同時也可以評價學生學習得效果或者給予相應的意見。
1.3? 評價標準
評價標準:考核成績分為基礎知識點(20分)、病歷書寫(30分)、技能操作(20分)、臨床診斷(30分),試卷總分為100分,若結果≥90分,即為優秀;若最終得分在60~90分(包含60分),即為合格;若最終得分<60分,即為不合格。
教學模式評價:該研究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其中包括:是否提高主觀學習能力、是否提高語言交流能力、是否提高團隊協作能力、是否提高臨床分析能力等幾項。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將見習醫師的各項考核成績均錄入到SPSS系統,考核各項指標等資料采用(x±s)表示,均數之間比較采用t檢驗,考核總成績、教學模式的評價等資料[n(%)]采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①兩組見習醫師的理論和實踐考試成績,見表1。
②兩組學生考核總成績的情況,見表2。
③兩組學生對UMU平臺教學模式的評價,見表3。
3? 討論
臨床見習對于醫學生來說的至關重要的一個階段,也是其在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操作的一個過渡階段,其主要將獨立思考和臨床工作能力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作為課堂向臨床工作的過渡關鍵階段,以往的醫學類院校及附屬醫院對于臨床見習非常重視,但是由于教學觀念的陳舊,多局限于傳統教學中,因此學生在臨床一般多處于被動地位,一般對于知識的運動較差,不利于培養見習醫師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分析能力。近幾年,隨著醫學知識的不斷更新以及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革,應該尋找出更為優秀的教學模式[4]。
本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研究組的專業基礎知識點成績、病歷書寫、技能操作成績以及臨床診斷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學生考試成績為優秀的人數顯著高于對照組,不合格人數顯著小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同學在是否提高主觀學習能力、是否提高語言交流能力、是否提高臨床分析能力、是否提高臨床分析能力等方面均遠遠優于對照組(P<0.05),上述結果證實了UMU平臺教學模式可以使臨床見習醫師在病例分析中熟練地應用互聯網等工具,同時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然后同學相互之間可以參與病例討論,借鑒學習的經驗,可以極大地縮短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時間,進而提高學習效率[5-7]。另一方面UMU平臺教學模式能夠將各個學科進行相互滲透、貫通,有利于培養學生以病例處理為中心的臨床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UMU平臺在內科教學中可以使學生熟悉運用互聯網、工具書等,并且有利于學生對典型病例的問題進行討論最終做出分析,能夠極大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進而提高了學生自身的主觀學習能力[8]。
[參考文獻]
[1]? 郭春紅,薛志林,常青.UMU平臺教學模式在臨床本科兒科教學中的探索[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6,30(6):702-705.
[2]? 吳思茗,左揚揚,孟琦.基于微信及微信公共平臺的翻轉課堂模式探究[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5,29(1):44-47.
[3]? 馬曉峰,陳冬,徐亞男.UMU平臺教學模式在耳鼻喉科教學查房中應用的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34):13-14.
[4]? 張晨冉,沈宏亮,胡國漢.UMU平臺教學模式在神經外科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6,6(24):167-168.
[5]? 馬曉峰,陳冬,徐亞男.UMU平臺教學模式在耳鼻喉科教學查房中應用的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34):13-14.
[6]? 陳嘉瑩.UMU平臺式教學教學法在內科學見習教學中的實踐與體會[J].實用預防醫學,2016,13(1):187-189.
[7]? 張晨冉,沈宏亮,胡國漢.UMU平臺教學模式在神經外科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6,6(24):167-168.
[8]? 劉鋒,郭維威,趙曉敏,等.基于UMU網絡平臺下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18(3):32-35.
(收稿日期:2019-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