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山 趙燦 肖立寧 陳恒 岳雷 魏凱 胡勛 韓小鋒
[摘要] 醫者,肩負著救死扶傷的使命,是人民健康的守護神。在醫患關系日趨緊張的今天,“醫者仁心”顯得尤為重要。該文擬從醫療道德的起源、中國醫患關系的現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探討醫者仁心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并嘗試給出相應的解決建議。
[關鍵詞] 醫療道德;醫患關系;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5(b)-0197-02
醫者仁心,源于醫生們對醫療事業的責任感、對生命至上的敬畏,表現為對職業操守的堅守、對生命奧秘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對患者若家人般的關愛。近年來,在醫療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醫患沖突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醫生的職業道德也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探究其歷史起源和現實意義,也是弘揚民族精神、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1? “醫者仁心”之說的歷史背景
“醫者仁心”“仁心仁術”之說,不僅是近幾年才興起的熱門話題,而是幾千年來古今中外的醫者從業都必須恪守的基本準則,有著深厚的歷史理論背景和實踐基礎。
1.1? 理論背景
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曾經立下如下誓言:“……我愿盡余之能力與判斷力所及,遵守為病家謀利益之信條,并檢柬一切墮落和害人行為,我不得將危害藥品給與他人,并不作該項之指導……”。一切以患者的福利為先,將自己的生命和事業并重,使得這篇誓言逐漸成為醫療道德理論的基礎和醫務人員的從醫行為準則,對醫學界的良性健康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希波克拉底誓言依然是醫學生入學第一課的主要內容。1989年,美國著名生命倫理學家Beauchamp和Childress在《生物醫學倫理原則》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大原則”,為自主原則,即尊重有行為能力的患者做出的自主選擇;有利原則,即所采取的醫療活動應對患者有利;不傷害原則,即不得傷害患者的福利;公正原則,即維護人們享受醫療服務的基本權利。這四大原則體現了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和人道主義的立場,已經被全世界的醫療從業者視為基本指引。醫學家科歇爾也曾說過,應該言語上和藹親切,和顏悅色,以免“給病人心頭加上又一痛苦”。
自古以來,我國的醫學家們也十分重視醫療道德建設,提出了許許多多到今天仍為我們所贊頌的道德標準,值得我們認真學習。例如,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一書中提到醫人應有“救苦之心”“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可以說是充分體現了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流價值觀在醫療行業的具體應用了。元朝的戴良簡明扼要指出了醫者應該存“仁愛”,尚“廉潔”,方可值得信賴和托付。明朝的龔廷賢也認為醫者應該懷有一顆仁義之心,“貧富雖殊,藥施無二”,切不可把物質名利放到第一位。總結來看,我國古代的醫學道德是儒家倫理的具體投射,它以“仁”字為核心,強調了醫德重于醫術,視患者如親人,重視個體的生命價值,謙恭謹慎,誠信有禮等要素,可以說對現在的醫療事業發展也很有借鑒意義。
1.2? 實踐根基
不僅有充分的理論支撐,“醫者仁心”這一理念也有著堅實的實踐基礎。古今中外的醫者們一直在用實際行動乃至生命演繹著仁心仁術的光輝事跡。
例如,在18世紀的英國倫敦,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外科醫生,約翰·亨特,他在研究梅毒和淋病到底是不是一類疾病時,在自己身上做實驗,最終他成功地證明了梅毒和淋病不是一種疾病,也治愈了淋病,然而他卻不幸染上了梅毒,并被其困擾一生。國際主義者白求恩,他放棄加拿大優渥的生活來到戰時的中國,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救死扶傷,兢兢業業,把減輕傷員的痛苦當成自己最大的快樂,將傷員當成自己的兄弟、父親和同志。還有《當呼吸化為空氣》的作者Paul Kalanithi,他在自己的生命臨近終點時,還在忍著劇痛,堅持每天做十幾個小時的手術。所以說,醫者仁心的一種表象應該是犧牲和奉獻,而其根源的動機是對醫療事業的信仰和仁愛之心。
在近現代的中國,也涌現出了一大批具有高尚醫療道德的名醫大家。他們的懸壺濟世的醫術,高尚的情操也不斷地影響著今天的醫務人員。例如,海軍軍醫大學吳孟超院士有著高尚的醫學道德精神,而且在科研探索和學術發展方面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攻破了一個又一個醫學難題。病毒學專家聞玉梅院士曾經在非典肆虐期間,以近七旬高齡親臨抗擊非典一線,更是作為第一批志愿者,試驗治療性乙肝疫苗的人體安全性。他們都用醫者的堅守和無畏,詮釋了“醫者仁心,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精神。
2? 我國醫患關系的現狀及成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在持續推進政治經濟社會體制的全面改革,并且已經逐步建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醫療水平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已經初步實現了城鎮縣鄉的醫療網絡全覆蓋,而且城鎮居民基本醫保、新農合等保障體系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醫療體系的發展水平基本上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初級醫療服務需求,整體上我國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關系還是很和諧的。但是,地區城鄉間的醫療機構發展不平衡、醫療管理機制較為粗放,公共服務能力和意識尚待提高等問題也切實存在。這就客觀上加劇了較發達地區醫療資源的緊張,也就為一小部分醫生違反職業道德的尋租行為提供了溫床和土壤。
隨著經濟社會秩序的重建,人們原有的價值觀、道德觀也在經歷被解構、被重建的過程,這當然也包括醫療道德觀和居民的整體利益觀、是非觀。部分醫療工作者可能不能堅持職業道德底線,做出違法違規、影響行業聲譽的事情。另一方面,由于醫療服務的市場化改革和公共醫療認知教育的滯后,患者可能會認為購買醫療服務就像購買普通商品一樣,只要支付相應的金錢,就理應獲得良好的服務與醫療效果。但是,醫學上很多疾病的機理機制尚未能夠闡明,這也就注定了醫療過程和效果的不確定性。綜上,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醫患關系的日趨緊張和惡化,而醫生和患者之間也面臨著日益嚴重的信任危機。
根據媒體報道,暴力傷醫事件時有發生,很多優秀的醫護人員被無辜傷害,正常醫療秩序也被嚴重危害。據衛生部門相關數據統計,目前全國每年發生的醫療糾紛逾百萬起,平均每家醫療機構每年的醫療糾紛數量約為40起,社會某項調查顯示,出現暴力傷醫的醫院從2012 年的47.5%上升到2017年的62.4%。例如,2015年6月,福建省立醫院耳鼻咽喉科行政主任、主任醫師李瑞玉在坐診時被人襲擊,全身受到多處刀傷。2017年6月,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的超聲科主任經翔被前患者砍傷,頸總動脈破裂,生命垂危。2018年9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產科醫生郝英東因為告知患者家屬產婦不具備剖腹產指征,建議順產被拳打腳踢,導致眼眶骨及下頜骨骨折……每一次惡性傷醫事件都刺痛著醫療從業者的神經,使得他們對醫患關系的發展前景更為擔憂。
在如此現實背景下,廣大醫療從業者們何去何從?他們的社會地位,乃至最基本的人身安全如何保障?除了呼吁醫療機構強化安保措施,完善對醫護人員的保障和事后賠償機制,加強對社會公眾的醫療知識普及教育等舉措,醫者們提高自身職業道德修養也是一個必要方面。醫生們堅守職業道德底線,恪守希波克拉底誓言,踐行“醫者仁心”,也會從主觀上改善社會大眾對醫生形象的認知,有助于醫患關系的改善。
3?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凝練的24個字總結了我國在國家層面的建設目標,社會層面的美好愿景,和個人層面的道德準則。具體到各行各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有著極強的價值導向和指導意義。對“醫者仁心”的深度詮釋和執著堅守,不僅是“敬業”這一職業精神的完美體現,更具化了“誠信”這一道德傳統,有助于構建“友善”這一新型人際關系。值得我們終身發揚和學習,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出醫者們的應有貢獻。和諧醫患關系是最終目標,緩解醫患矛盾,實現醫患之間的和諧相處,是現代醫療事業發展的重要推進力量,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而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也是致力于追求公民存在、發展的自由和平等,追求基本人權和社會發展的公正,以最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由此可見,“醫者仁心”的文化內核一脈相承,不僅在各個文明間有著共同的歷史根基,更是與我國的主流價值觀和時代精神高度契合,有著很強的存在土壤和現實價值,值得深入學習和弘揚。
概括來講,踐行“醫者仁心”,就要時刻對生命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對病患“常常幫助,總是安慰”,對科研和業務技能孜孜追求。不忘初心,即不忘一切行為宗旨是為患者謀利益;砥礪前行,即活到老學到老,不只是專業技能的學習,更應該是醫療道德和人文精神的終身學習。這是醫療道德準則的最基本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題中之義。
[參考文獻]
[1]? 吳孟超:醫學倫理精神的當代楷模[J].醫學與哲學,2012(33):79-82.
[2]? 黃瑞寶,陳士福,馬偉.醫患信任危機的成因及對策:基于博弈視角的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3(2):143-147.
[3]? 趙秀榮.近代歐洲思想道德來源[J].經濟社會史評論,2015(3):16-26.
[4]? 曹曉穎.對我國當前醫患關系的認識和思考[J].中國衛生產業,2018,15(25):194-195.
[5]? 景榮.懸壺濟世醫者仁心—新時期醫德醫風教育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2018,28(3):442.
[6]? 王絲雨.談“醫者仁心”[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32):360-361.
[7]? 俞佳儀.新時期衛生系統醫德醫風建設的思考[J].中國衛生產業,2018,15(6):197-198.
[8]? 王朦.中西方醫學倫理原則的比較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5.
(收稿日期:2019-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