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評價對于教學過程有著極為重要的導向和反饋作用,課堂即時評價具有時間短的特點,很容易被教師忽視,但如果運用得當,會對教學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很多情況下,課堂即時評價都是通過教師的語言來完成,但是語言評價的效果有時卻并不能很好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因此提高評價的可視性,讓學生不但能聽得見教師的評價,而且能看得見教師的評價,這樣的舉措對于提高評價的實效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實際的教學中,需要教師從評價目標、評價過程和評價結果等方面進行課堂即時評價的可視化處理,讓課堂即時評價變得更加豐富、高效。
案例一:籃球直線運球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認知目標表述 技能目標表述教學設計Ⅰ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籃球直線運球的動作要領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籃球直線運球技術教學設計Ⅱ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敘述籃球直線運球的動作要領學生能夠沿著一條直線連續運球3~5次
在對學生進行課堂即時評價的過程中,必須要有清晰可視的目標,從上述兩份教學設計的比較中我們可以得出,教學設計Ⅱ無論是認知目標還是技能目標的表述都更加清晰,這樣的目標描述更具有可操作性,也更具可視性,因此更容易在課堂上落實,對教學的促進作用也更強。
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制定出可視化的學習目標可以分為三個步驟來完成。
課堂即時評價是教師主導的學習評價,其評價主體應該是學生,是對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評價。因此,在制定和實施課堂教學評價目標的時候,應該將評價的主體確定為學生。如本例的教學設計Ⅰ中的學習目標表述,其主語是教師而不是學生,這會在進行實際評價的過程中,發生由于評價主體的不清晰而導致對學生的評價指向性不明的狀況,更談不上評價的可視性。因此,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應該將主語定為“學生”,正如教學設計Ⅱ中所表述的那樣。這樣明確的評價主體是進行即時評價可視化的第一步。
在對學生進行即時評價時,有時需要對評價的內容進行實化,特別是在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學習目標中,由于評價內容屬于“難以捉摸”的內容,很難被測量,因此也很難做到可視化。例如,有的教學設計中會籠統地寫到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但是什么樣的品質叫勇敢頑強卻無法去測量。因此,在制定學習目標的時候要將這樣的內容進行實化,便于觀察測量評價。如果教材內容是“耐久跑”,那么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學習目標可以制定為“學生在練習過程中能夠完成本節課的練習任務”來進行評價學生的頑強品質。根據教材內容進行實化處理,是課堂即時評價進行可視化的第二步。
量化評價指標是將原本質性的評價進行量化處理,以便于觀測。本例中案例Ⅰ所描述技能目標為“學生初步掌握籃球直線運球技術”就屬于質性評價。這里存在的問題就是學生在課堂中達到什么樣的程度才能稱得上為“掌握”,如果不制定具體的目標則很難被測量,也難以做到可視化,因此必須制定出量化的指標。將學生“掌握”技能的目標量化為“能夠沿著一條直線教學連續運球3~5次”,這樣的指標能夠很容易被觀測到,更具有可視性,也更容易操作,在教學中才能更好起到評價學生的作用。這是課堂即時評價可視化的第三步。
案例二:在一節“水平三:前滾翻”課上,D老師將學生分為四人一組,并給每個小組配備了一臺平板電腦。準備活動結束后,D老師組織學生自己觀看平板電腦上的前滾翻動作視頻,學生觀看了之后開始模仿視頻進行練習;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D老師又指導學生進行相互拍攝對方的動作,然后給同伴觀看,對其動作進行評價;最后,D老師用自己的平板電腦錄制下來的學生前滾翻動作投射到大屏幕上,對學生動作進行講解點評,并組織學生按照大屏幕上的動作要求提示進行統一練習……
本例中D老師充分利用了“互聯網+”時代的工具便利,讓技能學習變得更加輕松,將課堂即時評價這一轉瞬即逝的過程進行了定格和重現,評價的過程變得更加具有可視性,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能夠通過觀察自己在課堂學習中的表現,及時調整動作進而提升學習的效果。
課堂即時評價過程的可視化在信息技術尚未達到如此先進時就受到廣泛的重視,彼時教師對學生的即時評價一般都是采取學生展示,其他學生觀摩的形式來完成。這樣雖然也可以將評價的過程變得可視,但是很多情況下這些動作由于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學生看到的效果并不是太好,而且評價的指向性也并不是很理想。在當前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背景下,將即時評價的過程變得更加可視在技術上已經基本解決,關鍵是提升教師對新技術的運用能力。教師可以選擇手持式終端設備或固定終端設備來對評價過程進行演示,這種評價方式可以使得評價的過程更加具有針對性,相對傳統的個人演示來說,其效率要高得多。
相對于硬件來說,軟件的作用有時更加重要,根據教學目標來選擇相應的軟件,對教學中的評價能夠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比如有一款VideoPix視頻軟件可以實現將原本復雜的動作進行慢動作播放。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發布課堂上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或是做得很好的素材,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楚地看見自己或者同伴的技能學習過程,提升體育技能學習的效果。這種軟件的使用也是未來體育課堂發展的一個新的趨勢。
案例三:在一節“水平四(七年級):合作跳繩”課上,W老師在上課前給學生下發了不同顏色的發帶作為分組的標志,相同的顏色分在一個組,當學生自由練習雙人合作跳繩的過程中,教師要求所有學生把上課前老師下發的發帶拿下來,當自己完成任務之后再將發帶重新戴起來。
本例中W老師巧妙利用上課時分組用的發帶,把學生的課堂即時評價結果采取了可視化處理,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很容易通過自己所佩戴的發帶來判斷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這既是對學生的一種鼓勵,也能夠起到幫助教師判斷教學進程的作用,在實際的教學中具有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進行學習結果的即時評價時,常常會用到類似于“你真棒!”“說得太好了”等較為寬泛的詞語,雖然可能會對學生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是其效果并不能引起學生的思考,特別對初中學生來說,僅僅使用語言的聽覺刺激評價遠遠沒有視覺刺激效果好。因此在對教學結果進行可視化處理時,就要將單純地使用聽覺評價變為綜合使用聽覺和視覺評價,提高評價結果對學生學習的反饋和激勵作用。
在對學生學習評價的結果進行可視化處理時,一般教師會給低年級的學生采用增加帶有獎勵性質的標志物來完成,例如教師會采用給學生額頭上、手臂上或是衣服上貼一些標志物的形式來實現對完成學習任務較好的學生的獎勵,但此方法對于高年級學生可能并不太適用。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可以將體育運動中經常使用的發帶、護腕、護肘等護具用于即時評價的可視化道具,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與同伴完成學習成果的情況,增強教學評價對學生學習的強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