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新 徐輝
【摘 要】目的 研究分析超聲內鏡輔助下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顧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患者進行研究,所選患者先行超聲內鏡明確病變的性質及層次,后再給予ESD進行治療,觀察所選患者手術治療效果、術后并發癥及術后隨訪情況。結果 所選4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患者ESD一次性完整切除成功率為93.48%(43/46),平均手術時間為(51.38±3.58)min;平均病變直徑為(14.61±1.64)mm,有5例出現術中出血,出血率為10.87%。術后隨訪復查內鏡提示原病變處創面基本愈合,未見病變殘留組織,無轉移和復發。結論 超聲內鏡輔助下ESD術治療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療效顯著,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安全性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超聲內鏡;內鏡黏膜下剝離術;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臨床療效;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8-03--01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主要包括消化道黏膜病變和黏膜下病變,該病變由于病灶表面有光滑黏膜,難以通過活組織檢查確定病變起源部位和性質。隨著胃鏡檢查的普及及窄帶成像技術、超聲內鏡在臨床的廣泛應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檢出率明顯提高[1]。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作為內鏡手術中一種重要形式,不僅可以準確、徹底的切除整塊病灶,而且可以為組織病理學診斷提供完整、準確的病理檢查結果[2]。目前國內缺少超聲內鏡指導下ESD治療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研究,本次研究以此為課題,旨在探討超聲內鏡輔助下ESD治療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療效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4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患者進行研究,納入標準:①所選患者均于術前經胃鏡超聲內鏡檢查明確病變部位、大小及初步定性;②患者及其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意進行治療研究。排除標準:①存在手術治療禁忌癥及周圍淋巴結有轉移者;②合并嚴重的慢性心腦血管、肝膽、腎臟疾病、惡性腫瘤或免疫缺陷疾病。其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平均年齡為(57.38±6.03)歲。
1.2 治療方法 所選患者經臨床診斷及各項生理生化指標檢查確診后入院治療,術前均常規給予禁食禁水、抗生素預防控制感染、糾正電解質酸堿平衡、營養支持等對癥支持治療。在此基礎上,所選患者給予ESD進行治療。具體操作流程:①常規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監測患者血壓、心率、呼吸等,術中操作者在內鏡下找到病變部位,使用針刀點狀環繞標記病灶邊緣3-5mm,若病灶邊緣模糊不清,則結合窄帶成像技術或染色技術對病灶邊緣進行確認標記;②在已標記的病灶黏膜之下注入注射液(注射液配制:10ml 0.2%靛胭脂+200ml氯化鈉注射液+2ml 20mg玻璃酸鈉),每點注射約2ml,注射至病灶部位的黏膜明顯抬起;③使用Dual刀由遠至近切開黏膜邊緣,剝離病灶,若出現出血則馬上電凝止血,同時剝離病灶下層的黏膜下層,確保基層與病灶分離;④切除病灶后需使用電凝止血鉗止血,較大或侵犯較深的創面必要時可以使用金屬止血夾夾閉大血管止血。
1.3 觀察指標 觀察所選患者手術治療效果、術后并發癥及術后隨訪情況。
2 結果
2.1 ESD治療情況
所選4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患者均經ESD治療,ESD一次性完整切除成功率為93.48%(43/46),其中2例借助圈套器切除,另1例病變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層低回聲病變,考慮為間質瘤,術中未能完整切除,后轉胸外科手術再次進行切除。手術時間為21min-113min,平均手術時間為(51.38±3.58)min;病變直徑為9mm-28mm,平均病變直徑為(14.61±1.64)mm。
2.2 術后并發癥
所選4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患者經ESD治療后,有5例出現術中出血,經電凝止血鉗電凝止血,出血率為10.87%;未出現術中穿孔。
2.3 術后隨訪
所選4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患者術后均隨訪6-12個月,平均隨訪(7.62±1.21)個月,復查內鏡提示原病變處創面基本愈合,未見病變殘留組織,無轉移和復發。
3 討論
超聲內鏡是一種將內窺鏡和超聲相結合的新型檢查技術,不僅能對消化道病變進行較準確的定位和觀察形態變化,同時能進行實時超聲掃描,獲取病變部位組織學特征和初步定性診斷,為臨床選擇治療方案提供重要依據[3]。ESD是一種利用電刀對病變進行黏膜下剝離的微創手術治療方式,是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具有手術切口小、術后傷口恢復快等優點,與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比較,其對整塊病灶的完整組織切除率明顯較高,并能獲取更準確的病理學評估,且術后復發率也明顯降低,已代替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成為國內外對早期胃癌和胃黏膜及胃黏膜下癌前病變等的首選治療手段[4]。
本次研究將超聲內鏡與ESD聯合應用于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治療,發現經治療后,ESD一次性完整切除成功率高達93.48%。同時有5例出現術中出血,出血率僅為10.87%,出血量均少于100ml,經噴灑止血藥物、電凝、APC及電凝止血鉗成功止血。在術后隨訪中,通過復查內鏡發現原病變處創面基本愈合,未見病變殘留組織,無轉移和復發。本次研究結果說明超聲內鏡輔助下ESD術治療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療效顯著,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安全性較好,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治療方式對手術操作者技術要求較高,需要有經驗的內鏡醫生進行操作。
參考文獻
熊曉炎. 超聲內鏡微創治療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臨床價值[J]. 中國醫藥導刊, 2017, 19(1):41-42.
超聲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在上消化道病變治療中的應用觀察[J]. 臨床誤診誤治, 2017, 30(5):64-67.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前內鏡超聲標準超聲探頭檢查避免微探頭對食管胃間質瘤大小的誤判[J]. 胃腸病學, 2017, 22(2):70-74.
李鵑, 賈玉良, 袁鶴鳴,等.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消化道隆起性病變中的臨床應用[J]. 皖南醫學院學報, 2017, 36(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