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媚


【摘 要】:目的:對比疤痕子宮再次妊娠二次剖宮產與非疤痕子宮剖宮產的分娩及預后情況。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共有138例行剖宮產產婦在本院分娩,根據產婦是否疤痕子宮將138例產婦分為兩組,觀察組69例產婦為疤痕子宮再次妊娠二次剖宮產,對照組69例產婦為非疤痕子宮剖宮產,對比兩組產婦的剖宮產手術時間、分娩出血量、術后出血量、術后惡露持續時間、新生兒 Apgar 評分、平均住院時間、產后妊娠不良事件(產后出血、先兆子宮破裂、臟器損傷、嚴重粘連、胎兒窘迫、胎盤植入、前置胎盤等)發生率。結果:觀察組產婦的剖宮產手術時間、產后惡露持續時間、平均住院時間長于對照組產婦,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的分娩出血量、術后出血量、新生兒 Apgar 評分均多于對照組產婦,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的產后妊娠不良事件發生率多于對照組產婦,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疤痕子宮產婦再次妊娠、行剖宮產的風險比較高,產科醫師應該綜合產婦情況,合理選擇分娩方案,減少疤痕子宮產婦再分娩的風險。
【關鍵詞】:疤痕子宮;妊娠;二次剖宮產;分娩;新生兒 Apgar 評分;產后妊娠不良事件
【中圖分類號】R43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8-03--01
在我國二胎政策開放后,疤痕子宮婦女再次妊娠的幾率顯著升高,但疤痕子宮婦女的妊娠風險、分娩風險均大于非疤痕子宮婦女,剖宮產率比較高。雖然臨床現今對于疤痕子宮再妊娠行二次剖宮產的產婦安全非常重視,但是該類產婦的分娩風險無法避免,為了保證分娩的安全性,減少分娩疼痛,很多疤痕子宮產婦均會選擇剖宮產分娩。但是,仍舊有很多妊娠不良事件、產后不良事件發生。本院在此背景下開展相關研究,對比了疤痕子宮再次妊娠二次剖宮產與非疤痕子宮剖宮產的分娩及預后情況,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共有138例行剖宮產產婦在本院分娩,根據產婦是否疤痕子宮將138例產婦分為兩組,觀察組69例產婦為疤痕子宮再次妊娠二次剖宮產,產婦最小年齡22歲,最大年齡40歲,平均年齡(31.87±3.26)歲,孕周分布在35周至41周,平均孕周(38.2±0.9)周。對照組69例產婦為非疤痕子宮剖宮產,產婦最小年齡23歲,最大年齡40歲,平均年齡(31.96±3.76)歲,孕周分布在35周至40周,平均孕周(38.1±0.4)周。對比分析兩組剖宮產產婦的基礎資料,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不影響實驗客觀性,故資料存在可比性。
納入標準:本研究所納入的138例產婦均符合剖宮產手術指征;產婦與產婦家屬均神志清晰,同意產婦參與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不符合剖宮產手術指征的產婦;合并嚴重腹腔疾病產婦;有腹腔手術史或盆腔手術史的產婦;同時進行其他研究的產婦;無法配合研究的產婦。
1.2 方法
兩組產婦均行剖宮產手術分娩,詳細流程如下:給予硬膜外麻醉或是聯合麻醉,選擇并制造Pfannenstiel切口,切口長度在12厘米左右,依次切開產婦的皮膚、脂肪層,并在中線兩側筋膜處制造切口,制造切口的過程中,需預防筋膜下方肌肉組織受損,鈍性撕開產婦的脂肪與筋膜,并使用手術鉗將筋膜上切緣的兩側提起,將兩側腹直肌游離,并分離筋膜與腹白線的粘連。再次利用手術鉗將筋膜下切緣兩側提起,分離錐狀肌與腹直肌,并將腹膜撕開,使用雙手將兩側腹壁、腹膜提起。之后,評估手術切口是否能夠幫助產婦分娩胎兒,并觀察產婦的子宮膀胱位置于腹膜返折,充分的暴露子宮下段,將子宮扶正,在子宮下段的上緣2、3厘米處制造切口,確定中線,在子宮切口擴大后將羊水吸進,右手伸入子宮腔托住胎頭,以盆底為支點,沖產婦的足方進行動力,與宮底加壓配合,將胎兒胎頭分娩出子宮切口,并清理胎兒口鼻腔中的液體,順勢牽引分娩胎兒。在胎兒成功分娩出后,立刻注射縮宮素預防產后出血,并使用手術鉗夾住患者的子宮且口出血點,在胎盤自然剝離后,牽引胎盤娩出,檢查胎盤是否完成,若胎盤完整,則縫合產婦子宮,將產婦盆腔、腹腔中的積液全部清除,使用紗布覆蓋切口,按壓子宮底,擠壓出宮腔積血。
1.3 觀察指標
兩組產婦的①臨床指標:剖宮產手術時間、分娩出血量、術后出血量、術后惡露持續時間、新生兒 Apgar 評分(應用新生兒 Apgar 評分法[1]進行評估,總分為10分,分數也越高i,新生兒越正常)、平均住院時間;②產后妊娠不良事件(產后出血、先兆子宮破裂、臟器損傷、嚴重粘連、胎兒窘迫、胎盤植入、前置胎盤等)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研究數據均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剖宮產手術時間、分娩出血量等臨床指標以x±s表示 ,采用兩樣本均數的 t 檢驗, 計數資料如產后妊娠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則采用X?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剖宮產產婦的臨床指標對比
觀察組產婦的剖宮產手術時間、產后惡露持續時間、平均住院時間長于對照組產婦,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的分娩出血量、術后出血量、新生兒 Apgar 評分均多于對照組產婦,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一。
2.2 兩組剖宮產產婦的產后妊娠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
統計結果顯示,觀察組69例剖宮產產婦發生32例產后妊娠不良事件,產后出血7例,先兆子宮破裂4例,臟器損傷3例,嚴重粘連4例,胎兒窘迫5例,胎盤植入6例,前置胎盤3例,不良事件發生率46.38%。對照組69例剖宮產產婦發生8例產后妊娠不良事件,產后出血3例,先兆子宮破裂1例,臟器損傷1例,嚴重粘連0例,胎兒窘迫2例,胎盤植入1例,前置胎盤0例,不良事件發生率11.59%。觀察組產婦的產后妊娠不良事件發生率多于對照組產婦,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二。
3 討論
自剖宮產手術指征放寬后,越來越多的產婦選擇剖宮產分娩。剖宮產能夠有效緩解產婦的疼痛情況, 能夠縮短產程,能夠避免做多自然分娩的危險因素,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分娩,因此在臨床廣泛使用,并受到廣大婦女的青睞。但,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2]顯示,剖宮產造成的不良影響,如產后腰痛、腹部疤痕、子宮瘢痕等。子宮瘢痕對于產婦的影響是最大的,子宮疤痕不僅影響到產婦的再次妊娠,對于產婦的身體健康也有一定的影響。但,在二胎政策開放后,我國統計數據顯示,瘢痕子宮產婦再剖宮產的幾率明顯升高。
相較于自然分娩,剖宮產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無疑是更高的,對于產婦術后的舒適度,滿意度有一定的影響。再者,瘢痕子宮婦女再妊娠后,胎兒不容易著床,通常會在子宮的下部著床。胎盤在攝取日常營養時會植入基底部,很容易誘發胎盤植入、胎盤粘連等不良現象。再者,若產婦的子宮瘢痕位置在子宮的下段,則會影響子宮口的收縮情況,進而降低子宮口的伸縮能力,增加臨床分娩的難度,提高再次剖宮產術的難度與危險性。本研究結果顯示,瘢痕子宮再剖宮產產婦的剖宮產手術時間、產后惡露持續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均比非瘢痕子宮剖宮產產婦長,瘢痕子宮再剖宮產產婦的分娩出血量、術后出血量、新生兒 Apgar 評分均比非瘢痕子宮剖宮產產婦多,存在顯著差異(P<0.05)。就產婦的產后、妊娠不良情況對比,瘢痕子宮再剖宮產產婦的產后出血、先兆子宮破裂、臟器損傷、嚴重粘連、胎兒窘迫、胎盤植入、前置胎盤的發生率明顯比非瘢痕子宮剖宮產產婦更高。由此可以確定,瘢痕子宮再妊娠行二次剖宮產產婦的妊娠風險、分娩風險與分娩后風險均比非瘢痕子宮行剖宮產產婦高。
但是,若從產婦、胎兒的角度考慮,為了產婦、胎兒的安全著想,再次剖宮產明顯能夠減少分娩風險。很多瘢痕子宮產婦行剖宮產的主要原因在于,分娩前診出前置胎盤、先兆子宮破裂、胎盤植入等癥狀,需要立刻中斷妊娠,才能最大程度上的保證母嬰安全。再者,部分瘢痕子宮產婦對于自然分娩信心不足,擔心分娩過程中發生子宮體破裂等不良現象,再受到其他社會因素(如疼痛因素)的影響,因此放棄自然分娩的方式,選擇剖宮產。還有研究指出,臨床對于瘢痕子宮的陰道試產操作缺乏規范性,醫護人員對于陰道助產,信心不足,家屬過度擔心,因而選擇剖宮產。由此可見,瘢痕子宮產婦行剖宮產是受到一定因素影響的。但剖宮產的風險性比陰道分娩的風險更大,部分瘢痕子宮產婦并不具備剖宮產指征,因此臨床有學者認為應該加強瘢痕子宮陰道助產的研究。現今,有研究[3]指出,瘢痕子宮產婦并非一定要進行剖宮產,在一定情況下也可以開展陰道分娩。若產婦的子宮下段瘢痕厚度在15mm-25mm范圍內,則可以采用陰道分娩。再者,產婦在行初次剖宮產后,應該避免在產后2-3年內再次妊娠,給子宮瘢痕更長的恢復時間,讓子宮瘢痕恢復更好,再考慮再妊娠,也能夠減少瘢痕子宮再妊娠的風險[4]。
綜上可知,瘢痕子宮再妊娠二次剖宮產風險較大,臨床應該根據產婦的詳細情況,合理選擇分娩方式,減少風險。
參考文獻
張平,沈立平.疤痕子宮再次妊娠二次剖宮產與非疤痕子宮剖宮產臨床對比[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6):37,53.
曲瑩,陳嘉琳.疤痕子宮再次妊娠二次剖宮產與非疤痕子宮剖宮產的對比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8,28(35):345..
杜芬.疤痕子宮再次妊娠二次剖宮產與非疤痕子宮剖宮產比較分析[J].醫藥前沿,2017,7(29):27-28.
韓明.疤痕子宮再次妊娠二次剖宮產與非疤痕子宮剖宮產的對比評價[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98):19224-19225,19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