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軍梅
【摘 要】:目的探討心血管介入術后發生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進行臨床問題。方法搜集心血管介入術后產生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病患50例,仔細地研究其臨床信息予以回顧性地解析。結果有31例患者在抽出動脈鞘管后20分鐘內產生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問題,而9例患者在手術完成轉移到病房后產生了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問題,8例患者在手術結束后的兩小時內產生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問題。相關的醫護人員在第一時間內進行的合理的強求后,有10例患者在20分鐘內回到了有認知的狀態,40例病患的心臟功效都可以30分鐘內慢慢的恢復到正常的狀態。結論在開展心血管介入術的圍術的過程之中,有關的醫護人員務必要精準而有效地對病患的臨床信息予以仔細地整合與解析,實現很好的防御效果,予以第一時間的搶救工作,盡可能地降低血管迷走神經反射問題的出現機率,由此幫助患者及早地得以回到健康狀態。
【關鍵詞】:心血管介入術;血管迷走神經反射;臨床研究;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5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8-03--01
1 引言
伴隨醫療技術的不斷提升,以及人們生活方式和習性的逐漸變化,心血管病癥的出現機率也在不斷地提升,我國及國外臨床醫學的研究學者針對介入手術治療手段研究也逐步深入,該手段現在已上升成了心血管疾病診斷開展的關鍵路徑之一。不過因為介入術對療愈裝置、相關醫護工作者執行能力以及患者的身體機能的標準較高,在介入療愈期間就總是會誘發出一些并發癥。基于此,本文將主要選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到本醫院的50例心血管介入手術后產生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病患,仔細地研究其臨床信息予以回顧性地解析,致力于在為臨床上科學高效的防治心血管介入術后并發迷走神經反射及優化預后帶來有益的借鑒價值,具體的報告如下。
2 資料與方法
2.1 基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到本醫院的50例心血管介入手術后產生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病患,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浮動在33至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8±6.22)歲;其中,有15例患者進行心臟介入手術,35例患者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50例患者都在術后產生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問題,醫護工作者需要仔細地觀察并實時登記好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狀況,心電裝置監測,整合資料,仔細地研究其臨床信息予以回顧性地解析。
2.2 臨床癥狀
第一,血壓減少,持續地小于正常的數值;第二,心跳頻次明顯降低,頻率減少到45至50次/分鐘;第三,患者面色表現出慘白狀,接著再產生心慌、心悸、冒冷汗、惡心干嘔、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
2.3 搶救措施
第一,保證患者是處在平躺的狀態下,給患者提供充足的氧氣,同時還要停止服用硝酸甘油;第二,患者在血壓下降的過程之中,給患者以15至25毫克量注入多巴胺藥劑,然后再接著迅速注入右旋糖酐藥劑,切實地留意好患者足背動脈搏動不良的情狀況,在第一時間調整沙袋的含量,防止患者遭到損害[1];第三,在注入藥物療愈的過程中,如果病患產生了頭暈、嘔吐等不良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把患者的頭部偏倒在一邊,實時地查看監測心率裝置以及和血壓測量裝置上面的數據,保證數分鐘內二者的數值處于穩定的狀態,就可以根據患者本身的病情進行相應的治療。
3 實驗結果
50例患者心血管介入術后都提供了心電圖監護,在醫護人員的悉心照料之下,在第一時間內采取了搶救活動,其中,有31例患者在抽出動脈鞘管后20分鐘內產生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問題,而9例患者在手術完成轉移到病房后產生了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問題,8例患者在手術結束后的兩小時內產生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問題。相關的醫護人員在第一時間內進行的合理的強求后,有10例患者在20分鐘內回到了有認知的狀態,40例病患的心臟功效都可以30分鐘內慢慢的恢復到正常的狀態[2]。
4 討論與結論
心血管疾病作為一項嚴重損害中老年人群身體健康的病癥,其呈現出來的一般表征為,較高的發病比率、較高的致殘比率以及極高的死亡比率。現如今,盡管面對心血管疾病的療愈方式正隨著科技的進步而不斷地改善,不過根據有關地臨床資料表明,現在依然還有超過五成地患者在接受完各項治療后,會產生各種各樣地不良后遺癥,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威脅著患者群體地生命健康及生活品質。
臨床上處理心血管疾病問題,在很多時候相關地醫護人員會采取介入術予以進一步地治療,盡管介入術可以實現微創、可靠、高效地目的,不過臨床上有許多地病患在接受完心血管介入術后之后會產生迷走神經反射地癥狀,其具體情況可以歸結為:患者地血壓逐步降低,此時低壓不超過60mmHg,高壓為90mmHg以下。與此同時,患者地心跳頻次也會逐漸減少,大致會小于50次/分鐘。患者還會時常感到頭腦昏沉,同時會產生沒有力氣、手背出現冷汗等不良癥狀此時臉部已經蒼白。更甚還有一些患者還有可能產生嘔吐、胸悶以及意識模糊地問題。通常來說,心電圖檢測結果代表房室傳導產生阻滯,竇性心動過于緩慢。只要患者產生迷走神經反射,就需要第一時間進行護理干預。
4.1 影響心血管介入術后發生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重要因素
首先,在這次臨床試驗中可以看到,精神緊張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在本次50例患者中,25例患者都是由于精神緊張造成的血管迷走神經反射。許多的患者年紀都較大,患者文化水平有限,對介入手術治療的手段還不太能夠認同,于是就誘發了緊張、焦慮、憂慮、恐慌等不好的情緒;在患者拔掉鞘管的時候,慌張的情緒也會導致血管中皮系統遭到一定的刺激,從而造成血管迷走神經伸張力明顯。
第二,在手術期間,患者對疼痛的忍耐能力不高、拔取鞘管的活動不嫻熟造成的操作不規范問題等,這都會增加患者的疼痛感。拔取鞘管的時候操作不合理導致血管腔內壓驟然減少,疼痛的感覺傳遞到患者皮層中樞及下丘腦,使得小血管反射性擴張極為劇烈,從而產生血壓驟然減小,心率降慢等問題,嚴重的時候還會導致患者出現神經源性休克[3]。
第三,由于血管壓迫致使血管迷走神經反射。因為對施針方位的擠壓極有可能導致穿刺點四周出現腫脹及血腫的癥狀,血管遭到過度地牽拉,從而產生動脈擴張,血壓減小,致使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問題的產生。
第四,手術期間因為沙袋的影響導致失血過多,同時在手術之前以及手術之后補液不夠,都會導致血容量不足,造成血管平滑肌收縮而產生血管迷走神經反射。
飲食控制。有3例患者因飲食控制導致血管迷走神經反射。術前禁食時間較長,加之術后飲食不當,均可導致術后胃腸道回縮或者擴張,壓力突然改變;術后為促進造影劑的排出,患者均需要大量飲水,從而導致膀胱腫大,而且術后需保障側面肢體不受碰撞,故常出現尿潴留;二者均能引起血管迷走神經反射。
4.2 針對性預防措施
首先,向患者普及健康知識。涵括了手術基本信息、手術工序,手術后關鍵事項等,針對患者不良情緒的誘因予以有效地指導,強化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提升患者治療的認同感,降低患者不良情緒干擾的程度。
其次,進行拔管護理環節。醫護人員在拔管之前需要安撫患者的緊張化情緒,而且要做好搶救方面的防御工作,操作行為上務必專業熟練。患者只要產生了任何不適的問題都要在第一時間通知醫護人員,壓迫期間醫護人員要注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嚴重時可以給患者進行局部的麻醉,由此避免疼痛刺激及壓迫牽拉導致的神經反射。
第三,保持患者有效循環的血容量。患者在接受心臟介入手術之前絕對不可以食用事物,而且在手術之后,患者如果沒有胃腸道方面的反應,就可以給他們提供一些口味清淡的食物,以避免由于血容量不夠造成的低血壓問題。
第四,相關的醫護人員還需要進行術后的指導工作。在介入治療工作完成之后,此時護理工作者就需要綜合患者的本身的身體狀況,耐心地督促患者平時要多喝水,如此才能夠有助于患者身體中的造影劑順利排出。不僅如此,還能夠有效地促使患者順利排尿,避免患者在手術結束后產生尿潴留的問題。但是,對于那些已經出現尿潴留問題的患者,相關地醫護人員就需要向其提供必要地按摩引導、聽流水聲等,由此讓其順利地排尿。值得留意地是,在手術結束后地三小時內,如果患者還沒有正常排尿,相關地醫護人員就需要盡快為患者提供有效地導尿治療,由此,盡最大程度地解決患者尿潴留的問題。
綜上所述,心血管介入術作為現如今療愈各種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該手段對患者帶來地身體傷害較小,手術安全系數高,手術所需時長短,患者不需要再忍受強烈地疼痛感,術后恢復地速率快,療效立竿見影,通過手術治療能夠讓患者在較快地時間內康復,上述優勢都使得心血管介入術在臨床上的運用得十分廣泛。不影響心臟介入術后并發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重要因素多元,相關的醫護人員要做好相應的防御措施,同時要注意普及健康知識,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同時注意要防止人為方面的因素誘發的疼痛刺激,手術完成之后降低體位不適及尿潴留等因素的影響水平,實現及時防御,及時搶救,由此確保手術療效的最優化,緩解血管迷走神經反射。
參考文獻
陳樹根,周智,劉顯慶.心血管介入術后發生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5(16).
張靜,黃時萍,劉堅.心血管介入術后發生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5(8):162-163.
蔡葉銳.心血管介入術后發生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電子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