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軍旅曲藝從來都是中國曲藝隊伍中的一支生力軍。早在艱苦卓絕的長征途中,部隊文藝戰士竹板上的紅纓穗便如漫漫長夜中的火光,為那條充滿著搏戰、死亡、饑餓、疲憊的道路點燃了希望、溫暖、浪漫與信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軍旅曲藝名家輩出,佳作頻出,為強軍鑄魂、提高部隊戰斗力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曲藝人的“娘家”——中國曲藝家協會的聯絡、協調、服務,引領、推動、培育。
在軍旅曲藝隊伍中,我算不得老兵,但也不是個新兵。我親身經歷了軍旅曲藝繁榮發展的壯年時期,親身感受到了曲協這個“娘家”對軍旅曲藝事業的支持、指導與關愛。在這里,我沒有資格代表所有軍旅曲藝戰士,也不能就軍旅曲藝工作進行總結,我只想就我的創作經歷與我在創作生涯中的感受,對我的“娘家”說實在的感慨,表達由衷的感恩。
我感恩這個“娘家”,源于她真誠的培育。
我感恩這個“娘家”,源于她有力的呵護。
我感恩這個“娘家”,源于她廣闊的胸襟。
我感恩這個“娘家”,源于她聚力的能量。
我于1978年參加工作,在濟南市曲藝團工作了16年,那時我只是一個癡迷曲藝創作的毛頭小伙子,對創作充滿熱情卻毫無經驗可談。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創作的評書段子《卷發與光頭》入選了中國曲協舉辦的全國故事大賽,并獲得了三等獎。雖說在以后近30年的職業生涯中,我和我的伙伴們榮獲了包括文化部文華大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曲藝牡丹獎在內的數十個國家級大獎,但那個三等獎的證書我卻始終珍藏著,因為那是我藝術的起點,給了我這個懷揣曲藝夢想的年輕人最初但最堅定的自信。之后,我勤奮學習,筆耕不輟,但受限于當時的眼界、境界及學識,在一段時間內少有好作品問世。而正是中國曲協定期或不定期開展的各種培訓、筆會、采風活動,讓我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讓我結交了一大批來自全國的曲藝名家,進一步觸摸到了曲藝藝術的靈魂、理念及創作方法。如果沒有這個“娘家”搭橋,也許我一生都只個是活躍在舞臺邊緣的“好事者”而不可能真正進入這個領域。有了“娘家”的幫扶和“親人”的栽培,我在創作之路上一路奔跑,先后有小品《我要上學》和山東琴書《魂系桃花莊》分別獲中國曲協首屆小品大賽一等獎和首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自此以后,我用半輩子的時間連續創作了琴書《生靈嘆》、相聲《懶漢糖葫蘆》等100多個曲藝作品,還有小品近300個,話劇、京劇、評劇、越劇、呂劇20多部。管子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而我就是“娘家”悉心栽培下成長起來的一棵樹。除我之外,還有更多的年輕人在“娘家”的提攜、培育、督促下進入了這一行業并有了相當的成就。中國曲協在發現、培養年輕人才方面所做的工作有目共睹,功德無量。今天曲藝事業有如此蓬勃發展的勁頭,“娘家”功不可沒。
1994年,我攜筆從戎,成為一名軍旅曲藝工作者。當時每支部隊的文工團幾乎都有一支人員精干、靈活輕便但名家眾多的曲藝隊伍。這些曲藝隊的節目貼近生活,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下部隊慰問演出是最受歡迎的。此外,曲藝因說唱結合、內涵豐富、表現力強的藝術特點,也是國家和軍隊系統各種文藝晚會的重頭戲。九八抗洪晚會,我創作的琴書《俺想對你說》,在排練中得到了中國曲協這個“娘家”的大力支持。從裝腔、作曲,到樂隊人員調配,“娘家”事無巨細,事事操心,最終幫著把這個作品立到臺上。節目大獲成功,受到了中央領導的表揚。我覺得:抗洪勝利是軍民團結的勝利,而這個節目的成功也是軍民攜手、“娘家”與我齊心協力的成功。
這只是我所經歷的其中一件事,“娘家”對軍旅曲藝家有針對性的各種業務培訓和人才輸送,評獎、筆會基本年年都有、歲歲不斷,對軍旅曲藝表演水平的提高,作品質量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娘家”的支持培育下,部隊曲藝日益繁榮,在百花齊放的藝術版圖中形成了一道獨特的綠色風景。
2003年,我調到原總政話劇團,先后擔任創作室副主任、主任、團長。雖然轉行到話劇,但我的底子仍然是曲藝,也正因為曲藝的滋養,我的話劇作品有了些相對獨特的樣貌。我們團的魏積安、郭達、孫濤、邵峰等人,早年都學過曲藝表演,在曲藝小品創作表演領域卓有建樹,對曲藝有感情,也有期待。為此,我向時任中國曲協領導建議,讓我們團的作品參加中國曲藝牡丹獎的角逐。沒想到我的“娘家”非常積極地回應了我的建議。我們的演員在牡丹獎激烈的角逐中開闊了眼界,取到了真經,也爭得了榮譽。而眾多的觀眾也因為明星的加盟而大飽眼福,曲藝藝術的影響力亦得到拓展,幾次聯手都稱得上是雙贏正果。我想,這是“娘家人”“大曲藝”的戰略、謀發展的擔當、海納百川的情懷所結出的正果。
因為對曲藝藝術的熱愛,我還應邀為濟南市曲藝團、河南省演藝集團曲藝團量身打造了方言劇《泉城人家》《老湯》《老街》三部大戲。我無意改變曲藝傳統的表演形式,我只是將曲藝的元素大幅度融進劇中,在排演中為曲藝演員搞培訓,為劇團生存找出路,為曲藝藝術做科普。但業界對此褒貶不一。而我的“娘家”卻以海洋般的胸懷接納了她們的存在,在連續三屆曲藝節上安排演出。《泉城人家》甚至參加了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并榮獲文華劇目獎、文華劇作獎,這是曲藝人的驕傲,也是“娘家人”自信、包容的結果。接下來我還將應中國曲協第八屆副主席張旭東(叮當)的約請,以諧劇藝術家王永梭的生平事跡為藍本,創作大型諧劇《永不謝幕》,以期讓更多的年輕人走近曲藝,讓他們知道,曲藝真的很好看、很好聽、很時尚、很自信。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藝術是渾然一體的,只有融合了一切種類的藝術才能臻于最完美的境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任何一門藝術都應在向姊妹藝術學習的過程中繼承、融合、發展,從而壯大自身。曲藝藝術也不例外,一部曲藝發展史告訴我們:融合與互鑒不但沒有讓曲藝消亡,反而使之更加強悍,而抱殘守缺、困守孤城的一些曲種卻在別人的攻城略地中走向凋零,走向衰亡,這是歷史的定律。習近平總書記說:“文藝創作是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創新,是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的集成,是胸懷和創意的對接。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生產全過程,增強文藝原創能力。”由此可見,創新對于任何藝術形式來說都是責任、都是生命,曲藝不會成為例外。
今天的中國曲協領導者是開明的,清醒的,敢于擔當的,可以相信,中國曲藝的未來必然會在多元化發展的守正創新之路上闊步前行,曲藝工作者的“娘家”也必會繼續凝聚全國曲藝工作者的人心,帶好這支隊伍,守好這個陣地,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發展繁榮貢獻力量。
今朝可贊,未來可期,向娘家人敬禮!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