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丹
摘 ?要 ?時政新聞是對當前時事政治新近發生或者正在發生事實的報道,是黨和政府進行政策宣講以及輿論引導的有效方式之一。融媒體時代,輿論生態結構正處于優化當中,新媒體技術的融入明顯提高了新聞的影響力和引導力。然而在新媒體沖擊下,時政新聞傳播邏輯將發生深刻變化,以往的時政新聞內容傳播難以符合融媒體時代發展的要求,其傳播路徑和方式亟待創新。因此,如何及時轉變時政新聞編輯與傳播理念,已經成為廣大傳統媒體以及新聞工作者需要重點突破的重要課題。文章簡要介紹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傳播的主要特征,并重點探討在新媒體時代創新時政新聞傳播路徑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 ?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傳播路徑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1-0092-02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新聞宣傳工作者必須進一步認清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地位,強化政治責任的同時,創新傳播的手段與渠道,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與引導力,注重在互聯網環境下進行內容創新與建設,搭建深層次、多維度的網絡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此外,需要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將陣地建設與管理置于重要地位,需要借助各個渠道旗幟鮮明地反對以及抵制各類錯誤觀點。作為黨和政府進行輿論引導的重要工具,時政新聞也需要順應融媒體發展趨勢,積極擁抱傳播場景的變化,這樣才能為基層民眾了解政務活動提供多元化的窗口與渠道。在新媒體沖擊下,時政新聞的報道與傳播面臨新挑戰,呈現出新聞信息可視化、新聞閱讀場景化以及傳播互動化的特征,因此創新時政新聞傳播路徑對于提升其傳播力與引導力極具重要意義。
1 ?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傳播特征
1.1 ?時政新聞可視化程度高
作為政治性與政策性較強的新聞類型,時政新聞在融媒體背景下,其新聞信息的呈現方式更加多元化,傳統以單一文本信息為主的時政新聞展示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互聯網受眾的閱讀需求。信息可視化還能有效提升時政新聞閱讀的閱讀體驗,為讀者提供更加豐富的瀏覽視角。
1.2 ?時政新聞內容場景化特征明顯
移動互聯網時代打破了原有信息交互的時空瓶頸,能夠為廣大受眾提供深入新聞現場的、第一手的新聞素材,使受眾能夠第一時間對新聞事件形成感知。
1.3 ?時政新聞用戶交互頻次顯著提升
作為黨和政府進行輿論引導的重要工具之一,時政新聞傳播模式開始向用戶主導以及內容個性化方向發展,這是融媒體發展的必然結果。以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為例,作為新聞類頭部公眾號,其內容搭建與時下熱點保持緊密聯系,同時也注重與粉絲進行高頻互動,已經形成了獨有的用戶交互模式。
2 ?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傳播亟待創新
時政新聞是對國家政治動態以及大政方針的集中報道,涉及諸多黨務以及政務工作動向,時政新聞與經濟發展以及民生具有緊密聯系,然而現階段時政新聞報道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以往的時政新聞傳播內容不符合融媒體時代下受眾需求,且多數時政新聞往往聚焦于特定內容,忽視對時政新聞價值的挖掘,對受眾態度以及輿論關注點較少,導致此類時政新聞的公信力以及傳播力急劇下降。其次,時政新聞報道形式單一甚至僵化,傳統時政新聞報道往往以領導畫面、會議場景以及現場同期聲為主,表現手法單一,導致受眾無法從時政新聞中匹配與自身相關的信息。同時新聞報道毫無語言特色,使得整個報道缺乏重點,時政新聞受眾流失嚴重。同時,時政新聞傳播渠道相對閉塞,現階段,主要以傳統紙媒以及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為主,交互性較弱,并伴隨出現同質化問題,地方性時政新聞在傳播的深度與廣度上具有明顯劣勢,多以親身傳播以及群體傳播為主,容易出現信息失真的情形,同時也極大限制了時政新聞傳播覆蓋面。此外,對于廣大新聞從業者而言,受眾意識以及精品意識的缺乏,使得時政新聞欄目逐漸疏遠了與群眾的關系,進一步壓縮了時政新聞傳播空間,導致其收視率長期處于較低水平。
3 ?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傳播路徑創新探索
3.1 ?打造全媒體矩陣,為時政新聞的曝光提供豐富的流量入口
在融媒體時代,充足和穩定的流量入口是保證時政新聞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基礎,因此在設計時政新聞欄目時,應注重覆蓋現階段主流的全媒體平臺,通過運營全媒體矩陣提高信息的傳播價值。具體而言,應打破“緊盯微信公眾號”的固有思維模式,注重搭建融媒體平臺。首先,基于時政新聞欄目建設總體方案,創建“全媒體中心”,該中心的主要職能在于統籌時政新聞新媒體運營事宜。此外對一線員工進行一攬子的集中考評與訓練,逐漸建立復合型采編人員培訓機制,同時,在新媒體崗位招聘以及培訓環節,將采、編、數據分析與應用以及新媒體平臺運營技巧作為重點培訓內容,著力培養一線新聞工作者的互聯網思維,優化時政資訊獲取渠道。另外,針對不同平臺對重點時政新聞進行整合與歸納,融入熱點推薦與輿情監控,通過友情鏈接以及重點推薦等方式,實現全媒體矩陣與傳統門戶網站的強關聯,為流量的快速流轉創造必要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在融媒體背景下,應對時政新聞素材進行新媒體異化處理,適配不同移動終端。例如手機、平板電腦以及筆記本等,進一步提升時政新聞與終端之間的匹配度。同時建立高效的新聞采編工作機制,借助快速“三審”已占領輿論高地以及流量入口,為時政新聞傳播提供穩定豐富的流量入口。
3.2 ?以受眾為中心,加大對網絡輿情的監控,正向引導社會輿論
時政新聞是基層群眾了解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主要渠道之一,無論是中央級、省級還是地方級時政新聞欄目,都具有顯著的政治性以及政策性特征,因此必須堅定政治立場,在融媒體環境中,以受眾為中心,持續加強對網絡輿情的監控與管理。在新媒體技術的推動下,時政新聞的傳播必須依托廣大受眾,廣播電視臺需要從各大融媒體平臺中采集原始的用戶反饋,這樣才能搜集更加真實、接地氣的民情。以近年來備受爭議的網絡惡搞現象為例,2018年4月起文化和旅游部加大了網絡文化市場監督力度,針對惡搞紅色經典以及英雄人物的視頻予以下架處理,對發布視頻以及制作視頻的人員根據《著作權法》相關條例進行嚴肅處理。互聯網帶來了諸多灰色產業鏈的形成與發展,網絡惡搞的目的主要有兩種,即純屬娛樂以及商業目的,但無論何種形式都不應將嚴肅對象娛樂化,這樣會有損民族感情甚至造成價值觀扭曲。因此時政新聞需要充分挖掘讀者需求,以時政熱點為依托,引導大家參與議題討論,可在不同媒體平臺設置專屬討論專區,以及時正向引導社會輿論。
3.3 ?打造時政微視頻系列短片,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移動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以及移動終端的普及,為短視頻類客戶端的普及創造了有利條件。借助短視頻擴大時政新聞的受眾率是對當前時政新聞傳播機制的升級與流程化改造。以新華社為代表的中央媒體相繼推出了《絲路故事》以及《大道之行》等系列短視頻,緊密貼合了“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極具新時代特色并且符合當代中國主流價值觀,在全國范圍內引發強烈反響,紛紛在各大新媒體平臺上架,探索出了新時期時政新聞的新媒體表達方式。相對于中央級媒體而言,地方級媒體也應持續打造極具地方特色的時政新聞欄目,通過與其他同類媒體的渠道合作,建立具有獨立品牌影響力的時政類視頻節目,這樣才能讓地方時政新聞節目不斷推陳出新,擴大時政新聞的輿論影響力。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時政新聞傳播必須充分遵循融媒體發展規律,通過打造全媒體矩陣,為時政新聞的曝光提供豐富的流量入口。以受眾為中心,加大對網絡輿情的監控,正向引導社會輿論以及打造時政微視頻系列短片,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只有通過以上方式才能進一步擴大時政新聞傳播維度,提高時政新聞的引導力與影響力。
參考文獻
[1]于淼,郭文杰.時政新聞如何進行融媒體報道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4):165.
[2]劉星欣.融媒體助力時政新聞軟著陸[J].傳播力研究,2019(6):79.
[3]龔雪輝.時政新聞眼:融媒體傳播品牌的創新與探索[J].電視研究,2019(1):26-28.
[4]楊儉君.融媒體時代下時政類新聞的改革與突破[J].新聞研究導刊,2017(1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