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欒 蓉
國家專題預測研究顯示,我國正處在人口快速老齡化階段。近20年來,我國每年新增老年人口約為596萬,年均增速3.28%,遠超全國總人口的年均增速。截至2020年,全國老年人口預計可達2.48億,養老問題迫在眉睫。隨著獨生子女比例的增加,家庭養老負擔沉重,因此智能養老應運而生。并且隨著物聯網、數據通信和傳感技術的發展,智能養老有與物聯網系統相結合的趨勢。
物聯網主要指以信息傳感設備為媒介,按照約定協議,把任意物體同網絡銜接在一起,使物體能夠通過信息媒介完成信息的交換與傳遞,實現智能定位、智能監管和智能識別定位等相關功能。物聯網系統主要有4個層次結構,一為應用層,二為平臺服務層,三為網絡層,最后是在線監測,其涉及的關鍵技術有傳感器、納米、嵌入式系統等,融合了網絡、IT以及通信等多領域科技。
智能養老,即智能居家養老,讓老年人在生活中能夠不被地理、時間、環境所束縛,即便是在自己家中也能過上優質生活。智能養老系統是一種借助物聯網技術,將電子芯片植入到相關的居家養老設備當中,進而遠程監控老年人行為動態、健康狀況的系統,是老年人的隱形伴侶。
智能養老系統結構可分為3個部分,數據采集端、客戶端與服務器端,它們分工合作,完成數據的采集、上傳和分析判斷工作,共同促成養老服務系統的信息化。

近年來,國家發改委、民政部關于智能養老物聯網應用都頒布了相關行動計劃與示范工程通知,旨在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使老年人合法權益得到進一步保障。從前文可知,智能養老完全是依托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微傳感技術等發展形成的新概念。而在當前階段,我國已經將眼光聚焦于智能養老物聯應用上。盡管目前的計算機人工智能技術以及常見的家用設備還不能讓老年人得到完全的“無人化”智能管護,但是,通過傳感技術、人工智能聯合專業值守方式,就能將老年人、家屬、社區等比較分散的資源串聯在一起,使他們履行自己職業領域的角色職能。此外,鑒于物聯網的發展應用,智能養老技術在理論層面上已經具備偵測、管理老齡人群,實現人與人聯通、物與物聯通、人與物聯通的基礎,所以,以互聯網為共同基礎的物聯網系統同新近形成的智能養老系統之間相結合已成為必然趨勢。
盡管從政策形式與技術發展角度來看,智能養老前景良好,在物聯網助力下更會取得不斷進步,但在智能養老系統的建設中,也顯露出部分問題。比如智能養老產品是新技術領域,暫無統一的行業標準,導致用戶在安裝物聯網系統時,不得不考慮多種通信制式和綜合布線情況,并根據實際做出多種應對,這會大大增加費用成本,也有可能造成浪費。
關于智能養老,筆者認為應從智能養老產品、智能養老服務和成本造價三方面入手,盡可能地加強“智能網關”建設,實現對不同制式信號的靈活轉換。同時在傳統養老機構及社區加入物聯網系統,打造智能的養老服務,并通過學習先進技術與示范經驗,避開誤區,完善設備,盡量降低服務價格。
無論是智能養老系統還是物聯網系統,其研究與實現均涉及多領域、多學科知識,其關鍵技術同時也涵蓋了多領域、多層次的學科內容。基于現代人口老齡化壓力,國家和社會都聚焦于養老服務問題,鑒于此,相關部門提出智能養老物聯應用概念,將智能養老同物聯網連接在一起,構建新的智慧養老系統框架,從長遠發展來看,物聯網同智能養老的結合是必然趨勢。